“花不見葉,葉不見花”。有這么一朵明艷的小花,因為其花葉永不相見的特征,在當下被賦予了彼岸花之名,視其為與忘川河共生的地獄之花、黃泉之花,甚至傳言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生死相隔與輪回。今時今日,諸如《彼岸花》、《彼岸花開》等以為彼岸花名,與黃泉、輪回息息相關的詩詞、小說、歌曲,更是層出不窮。
![]()
可你知道嗎,這朵美麗的小花根本不叫彼岸花,更與黃泉、地獄之類的陰間詞匯毫無關系,它的真名叫石蒜。常常被稱為彼岸花的,實際上是紅花石蒜。
石蒜原產于中國、日本、尼泊爾等國,屬于亞熱帶花卉,喜陽光、潮濕環境,但也能耐半陰和干旱環境,稍耐寒,生命力頗強,對土壤無嚴格要求,廣泛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山坡上、溪溝邊、樹林里隨處可見。
石蒜在我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栽培史,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被引入花圃,成為觀賞性花卉,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本土花卉。花的顏色有紅色、白色、金黃、橙黃、紫色、粉色等多種顏色。
![]()
古人因其花色明艷靚麗,對其喜愛有加。石蒜盛開時,花瓣反卷和皺縮如龍爪狀,故被稱為“龍爪花”。又因其花莖形狀如同造型精美的宮燈,被稱為“金燈花”。又因其花莖在短時間內拔地而起,綻放開美麗的花朵,像極了少女少女脫去舊衣換上錦繡新裝,引來滿園春色,因此得名“忽地笑”。
時至今日,石蒜依然是國內常見的觀賞類花卉,被種植于公園里、花圃中、道路旁。金秋時節,那龍爪狀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曳生姿。
近幾十年來石蒜被冠之以“彼岸花”之名,以一場日式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無聲的文化“奪舍”的結果。
![]()
日本的文化內核,很多都源自于我國,說日式文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后的一種變異文化都不為過。比如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和秋分傳入日本后,與佛教及其本土的神道教相融合,最終演變為類似于我國清明的祭祖節日。因佛教文化中“彼岸”象征極樂世界,故稱春分、秋分為“春彼岸”和“秋彼岸”。
眾所周知,日式文化比較陰間,而石蒜花綻放的時間與其秋彼岸祭祀同期,又常生長于墓地、寺廟周邊,本身還具有“花不見葉,葉不見花”的特征,讓他們觸景傷情產生了永不相見的追思之感。于是乎被冠以“彼岸花”之名,賦予了追思逝者的象征意義,成為與黃泉、地府相伴而生的地獄之花、黃泉之花。
![]()
改開以后,各種國外文化輸入被國內,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思潮作用下,對傳統文化造成重大沖擊。彼岸花的概念也無聲無息的滲透進來,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取代“龍爪花”、“金燈花”、“忽地笑”等象征的美好的別名,乃至蓋過石蒜這個本名,于短時間內成為大多數人的共同認知。
從此世人只知與忘川河共生的黃泉之花“彼岸花”,世間再無代表美好、明眸皓齒的少女之花“忽地笑”。網絡時代,小說、歌曲等各類文學作品,但凡有石蒜——特別是紅花石蒜出場,必然與黃泉、地府、忘川、奈何橋等陰間的象征緊密相連。
![]()
更離譜的是,前幾天無意間刷到有網友表示家門口有大片“彼岸花”,讓他心里毛毛的,于是動手給砍了,更有人動手把父祖栽種了幾十年的紅花石蒜全都鏟了。
如此行徑簡直是莫名其妙。
就因為石蒜“花不見葉,葉不見花,花葉不相見”,所以接受日式文化的思想,認為其太陰森,不該出現在人世間。
可花葉不相見的植物又不只有石蒜一種。同時名列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的梅花,受開花時的氣候影響,同樣花葉不相見,開花時無葉,花落后葉生。可有誰會認為它自帶陰森之氣,屬于應當歸于陰間?
![]()
拿自己的無知當文化賣弄,有意無意地積極配合別人文化入侵,簡直是可笑又可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