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黃別買了,在家自己種,一個冬天都有得吃,新鮮健康又省錢!
清晨的菜市場,寒氣裹著人來人往的喧鬧撲面而來。
王阿姨停在熟悉的菜攤前,目光掃過標價牌,心里咯噔一下:蒜黃,十九元一斤。
攤主熱情地招呼,說這是最后兩把了。
她捏了捏手里的布錢包,最終還是搖搖頭,轉身走了。
心里有點不是滋味,一把青菜,都快趕上肉價了。
![]()
一、從廢棄蒜頭開始的實驗
回到家,心里那點郁悶還沒散,一抬眼,看見廚房角落里那袋放了有些日子的大蒜。
好幾個蒜頭已經冒出了嫩綠的芽尖,倔強地探著頭。
她忽然想起小時候,母親總在院子邊角種點家常菜。
一個念頭冒了出來:要不,自己也試試?
說干就干。
她翻出去年種花淘汰下來的舊陶盆,洗刷干凈,又下樓在小區花壇邊挖了半盆松軟的土。
她仔細地把蒜瓣掰開,專挑那些飽滿的、芽點明顯的,然后尖頭朝上,一顆顆按進微微濕潤的土里。
女兒下班回來看見,好奇地問:“媽,你種大蒜干嘛?”
她笑了笑,沒多解釋,其實心里也沒底,權當是個實驗。
二、生命總能找到出路
頭兩天,盆里一點動靜都沒有。
第三天早上,她發現土面裂開了幾道細小的縫隙。
到了第五天,嫩黃帶點綠的芽尖真的頂破了土,在晨光里看著格外嬌弱。
她記起網上看來的法子,找了個不透光的紙箱扣在盆上,制造黑暗環境。
之后每天掀開紙箱查看,都像在開一個神秘的盲盒。
有次水可能澆多了,靠近盆邊的幾株苗開始發軟、變黃。
她趕緊把盆移到通風更好的窗邊,忍著幾天沒澆水。
沒想到,剩下的蒜苗反而挺直了腰桿,長得更精神了。
老伴兒打趣她,說她對這幾棵蒜苗比對自己還上心。
她卻覺得,每天這點小小的期盼和照料,讓日子有了些不一樣的味道。
三、剪刀聲里的小確幸
差不多三個星期后,陶盆里已經是一片金黃翠綠,蒜黃葉片肥嘟嘟的,長到了快二十公分高。
傍晚,她拿著剪刀,小心地貼著土面剪下第一茬。
“咔嚓”一聲,一股特別沖鼻又新鮮的蒜香瞬間散開,正在寫作業的小孫子噔噔噔跑過來,吸著鼻子說:“奶奶,什么呀?這么香!”
那天晚上的蒜黃炒雞蛋,成了餐桌上的搶手菜。
兒子驚訝地說,自家種的蒜黃,下鍋一炒還是碧綠碧綠的,不像有時候從外面買的,容易出水發黃。
當醫生的兒媳解釋說,這是因為現摘的蔬菜營養保存得最好,沒有長途運輸的損耗。
王阿姨聽著,心里忽然明白了點什么。
我們吃進嘴里的,不單單是菜本身,還有那些看不見的運輸、儲存,和流失掉的時間。
四、從菜盆到社區的綠色漣漪
她家的陶盆很快迎來了第二茬、第三茬的豐收。
自家吃不完,她就分給左鄰右舍。
沒想到,這一分,竟在鄰居間帶起了一陣小小的種蒜黃風。
樓上的小年輕用喝完的奶茶杯種出了迷你版的;對門的退休老師用泡沫箱種得郁郁蔥蔥;三樓的李奶奶獨居,每天給她的蒜苗放京劇,樂呵呵地說植物聽了戲長得歡實。
大家還摸索出了不少竅門:比如蒜根泡水能當殺蟲劑,和香菜種一起能少招蟲子。
王阿姨的生活也悄悄變了,每天看看盆里的變化,和鄰居交流心得,比捧著手機刷視頻有意思多了。
一盆小小的蒜黃,好像把往日里關著門過日子的鄰里關系,也捂熱乎了。
五、在土壤中重新認識生活
開春后,王阿姨粗略算了筆賬。
最開始那袋發芽蒜頭,加上舊盆舊土,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個冬天下來,前后收獲的蒜黃加起來少說也有五六斤。
但她覺得,這筆賬不能光用錢算。
那些破土而出的驚喜,那份自己動手的踏實感,還有鄰里間重新熱絡起來的人情味,都比省下的菜錢更珍貴。
有一天清晨,她看著陽臺上另一盆新冒出來的嫩芽,忽然覺得,這種蒜黃的過程,跟過日子也有點像。
得有點耐心,得經得住剛開始那段埋在土里不見光的日子,積蓄夠了力量,才能長出最好的模樣。
現在,她家陽臺一角可是個小菜園了,蒜黃、小蔥、香菜,擠擠挨挨,生機勃勃。
偶爾有麻雀來啄幾下新葉,她也不再急著趕,只是對老伴兒笑笑:“瞧,咱們這兒生態多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