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十年砍柴
宋紹興四年(1134)八月,31歲的岳飛正統兵駐扎在鄂州。這位出身河南湯陰農家的將軍,此刻聲望正隆,剛收復襄陽六郡的他,已成為大宋軍民仰仗的柱石。
這年春天,岳飛向宋高宗上《乞復襄陽札子》,主張收復陷于劉豫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等州、信陽軍),并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曾被金兵逼得無路可走不得不浮海避難的高宗,同意了這次反攻。——他和他的臣民太需要一次勝利了。
得到皇帝批準后,是年四月十九日,岳飛率領大軍從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進。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岳飛慷慨地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不負眾望的岳飛于紹興四年五月,擊潰偽齊軍,收復六郡。這六郡正處在中國南北交界線上,境內的大別山是江漢平原通向中原的屏障。在冷兵器時代,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自不待言。岳家軍從此控扼了長江中游,東可進援淮西,西可連接川陜,北可圖復中原,南可屏蔽湖廣。
正在杭州的宋高宗趙構聞捷報大喜,岳飛的這次勝利基本上遏制住金兵繼續南侵的攻勢,半壁江山算是保住了。論功行賞,岳飛被授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官職,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高宗還給岳飛親筆賜書一封,這就是書法史上有名的《付岳飛》帖子。
全帖釋文如下:
“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后,每加過慮。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可戒飭所留軍馬,訓練整齊,常若寇至,蘄陽、江州兩處水軍,亦宜遣發。如卿體國,豈待多言。付岳飛。”
文后有“御覽之寶”和“伍”字畫押。此札縱36.5厘米,橫67.5厘米,17行,99字。原件曾被清宮收藏,并編入《三希堂》法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的皇帝幾乎都詩文翰墨精通,作為文藝全能冠軍的徽宗之子高宗趙構,亦精于書法,他先學二王,后學黃山谷和米芾,善真、行、草書。其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這一年高宗27歲,其書法正臻于完美。
從這幅手札可看出,岳飛的北伐勝利對趙構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他對岳飛的倚重和信任,字里行間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階段,君臣關系應該是最好的。
手札一開始對岳飛的征戰之苦表示慰問,“風霜已寒,征馭良苦”。然后恩賜岳飛的密奏之權,以示把岳飛當成心腹。接下來向岳飛坦言自己的心病。——這等于皇帝向臣下說掏心窩子話了。這個心病是什么呢?就是“淮西兵變”帶來的多疑癥。
“淮西兵變”是南宋朝廷繼“苗劉兵變”后又一次重大危機,紹興七年年(1137),駐淮西的行營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軍隊投降偽齊政權。即高宗詔書中的“淮西軍叛”。而“苗劉兵變”則直接是警衛部隊造反。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趙構即位于“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是為宋高宗。登上大寶的高宗不思進取,一味避敵,罷免了主戰的宰相李綱,重用宦官王淵。此舉激起許多將士及文官的不滿。扈從統制苗傅的祖父、父親曾是大官,家族功勞很大。苗傅不滿王淵的大權獨攬,聯合威州刺史劉正彥在建炎三年三月發動叛亂,殺死同僉書樞院事王淵,逼高宗讓位于皇子趙旉 (元懿太子),改元明受。
在外統兵的張浚,和劉光世、張俊、韓世忠等大將聞訊后聯名傳檄天下勤王,從平江(蘇州)進發,討伐苗劉。趙構也下詔表示只追究苗傅、劉正彥、王鈞甫、馬柔吉、張逵等的責任,其他將士皆不追究。很快,苗、劉的部隊倒戈,苗、劉被殺,高宗復位。韓世忠因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經歷這兩場兵變的高宗,對帶兵官的提防之心自然更加嚴重。手札中高宗特意提到長江上游一帶的防務全部交給岳飛,并讓他訓練好水陸兩軍,為平定洞庭湖起事的楊幺等人的武裝做準備。
第二年即紹興五年,岳飛統帥大軍平定了楊幺,除掉了宋朝的心腹之患。岳飛以平楊么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后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防外患與平內亂,趙構都得靠岳飛。這封手札可看出他對岳飛恩寵有加,幾乎到了推誠置腹的地步。可皇帝畢竟是皇帝,顯示皇恩浩蕩之余,還必須敲打一下,以示天威難測。所以,高宗在結尾是加了一句:“如卿體國,豈待多言。”
這八個字看起來是閑筆,其實說得很重。“體國”其實就是要體貼皇帝,朕即國家也。一心一意為皇帝著想,替皇帝辦事。可見,苗劉兵變留給高宗的心理陰影面積太大了。——這句話,也是后來風波亭上岳飛被殺的伏筆。岳飛作為軍事天才,政治上確實不成熟的,他只想到收復失地,直搗黃龍,迎回高宗的父親和哥哥徽、欽二帝。若如此,高宗怎么辦?這就是不“體國”,而秦檜則“體國”。所以岳飛必須死。
苗、劉二人兵變時,已經戳了高宗這道傷疤。二人帶兵保衛皇宮后,高宗站在城樓上勸解,二人在城下大呼:“上不當即大位,將來淵圣皇帝(即宋欽宗)來歸,不知何以處?”
這幅名帖依然沒有逃過“史上第一藝術強奸犯”乾隆爺的咸豬手。他除在這幅書法的卷首、卷末和拼接的拖尾蓋上“古稀天子”“三希堂精鑒”“宜子孫”“乾隆鑒賞”“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印章外,這位清高宗在宋高宗所書“付岳飛”三字上方,題了一首順口溜:
飛白精忠早賜旗,
霜寒又厪上流師。
本來原是腹心讬,
十二金牌意若何。
據說清代皇帝包括乾隆在內很敬重岳飛的精忠報國,曾想樹立他為“武圣”,但考慮岳飛對抗的金人畢竟是他們滿清的祖宗,只好讓關羽來做武圣。乾隆這首詩感嘆君臣生隙,終成悲劇。高宗對岳飛由“腹心之托”發展到猜疑,進而殺戮,可謂皇權政治的典型悲劇。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795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