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
提及西咸新區灃西第一小學教育集團的智慧,龔健輝校長從校門口的“紅領巾書吧”說起——那個擺著共享書籍的“鐵皮柜”里,常年有師生、路人駐足,連路過的拾荒者都會停下翻幾頁。“技術再先進,也要連著人的溫度。”她指著書吧的照片,為我們展開了學校“AI賦能教育”的真實圖景:沒有晦澀的術語,只有學生對著“心靈樹洞”傾訴的松弛,課本二維碼里躍動的《黃河大合唱》旋律,英語課上幫孩子校準發音的智能識別器……每一個細節都在印證:智慧校園的內核從不是科技的堆砌,而是讓技術為育人搭臺,讓成長始終帶著暖意。
1
AI護心:做無說教的傾聽者
填補心理關懷空白
談及學生心理健康,龔校長直言:“沒有身體的健康,沒有心理的健康,孩子可能都無法健康地長大,還談何教育呢?”在她看來,傳統心理溝通中,成人難免帶有說教或評判,而AI恰好能填補這一空白。
“現在的孩子跟爸爸媽媽講心事,大人有時候會用自己的標準評價,雖然好像在聽,但并沒有給正向回饋。”龔校長提到,學校為此研發了“心靈樹洞”智能體,并在一個校區進行推廣實踐。“小朋友想說啥就隨便說,這個智能體首先是個很好的傾聽者,會守護他的秘密,另外,不會太多的干涉和評判。”這種無壓力的互動,讓學生的負面情緒有了安全出口,也讓心理關懷更具針對性。
除了“心靈樹洞”,學校還在部分班級試點“心情晴雨表”:“每天早上來了以后,小朋友會在班級一體機上記錄自己的心情。”龔校長解釋,一段時間后,“用生成式AI大模型開發的網頁小程序會做一些數據分析,老師再結合日常對孩子的觀察,給出建議。”這種“AI初篩+教師跟進”的模式,在大班額管理場景下,讓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都能被關注,“技術讓我們的教育更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
2
AI助學:從被動聽到主動創
讓學習突破邊界
在教與學的變革中,龔校長提到最多的是“讓學習從輸入變成輸出”,而“碼資源”“AI互動工具”等載體,讓這一目標落地。訪談中,她列舉了多個校園實例,每一個都指向學習樣態的改變。
(一)“碼”上拓展:讓課本變成立體知識庫
“我們的‘碼課本’,是貼有二維碼的國家課本。”龔校長以具體學科為例:“比如音樂課本,通過二維碼,能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還能看到與歌曲相關的視頻;美術課上,二維碼能讓孩子更多元地了解畫家、作品,以視覺、聽覺等充分調動全感官沉浸課程。”
除了課本上的“碼”,學校還有體系化的“碼書”:“比如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數學小老師講題等,都是主題式的碼書。”這些“碼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習內容,更讓學生從被動接收轉向主動建構——“要講二十四節氣,孩子得先學習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做調查、文字學習,對節氣有基本了解,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龔校長強調,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探索了知識,還把它轉化成成果、輸出出去,是更高階的學習。”
(二)課堂互動:用AI讓表達“活”起來
在語言類學科教學中,AI成為激發學生表達欲的工具。“語文和英語課上,我們會用互動生圖軟件。”龔校長描述場景:“孩子們講清明節的青團,一開始可能只會說‘它是一種食物,綠綠的,很好吃’,生圖的形象很簡單,甚至不是青團;老師引導孩子豐富語料,‘它是一種南方的小吃,圓滾滾、綠油油的,像小翡翠一樣!摸起來軟軟糯糯,咬一口香香甜甜,還帶著青草的清香,可好吃了’,AI逐漸生成了青團的樣子,孩子也會調動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這種直觀的互動,讓原本枯燥的語言訓練變得有趣,也讓學生更愿意主動思考、表達。
(三)全時空學習:打破課堂的“墻”
依托“碼行天下”平臺的3800多個資源,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室。“孩子可以在課堂之外的任何地方學習,比如在家里,在旅行的途中,隨時查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也是學習。”龔校長說,無論是在老師指導下查閱“非遺文化介紹”,還是自主選擇“數學和倍問題的講解、科學小實驗”,學生都能根據興趣選點,完成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真正實現“無邊界學習、全時空成長”。
3
AI賦能
既讓學生會學 也讓教師善教
訪談中,龔校長多次思考“AI如何真正賦能師生”,她認為,賦能不是技術堆砌,而是讓學生更主動、教師更高效。
(一)對學生:從學知識到成榜樣
“碼資源里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的老師、家長,尤其是孩子建構的。”龔校長提到,這種“身邊人建資源”的模式,讓學生看到了榜樣,也獲得了激勵。他們在使用資源的時候是學習者,輸出建構資源的時候,就成了學習引領者:“數學好的孩子,能講一道和倍問題,或者講數學文化;語文好的孩子能講詩詞歌賦,推薦整本書;擅長英語的孩子能用英文講小知識、中國故事;熱愛科學的孩子可以分享小實驗。”在“成為榜樣”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去輸出,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
(二)對教師:從經驗教學到精準施策
AI讓教師的教學更具針對性、高效性。龔校長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闡釋了AI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怎樣賦能。
課前,“老師可以借助AI梳理知識點,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還能做前測,比如英語老師開發網頁互動小程序,課前評估學生學習起點,讓教學更有針對性;設計項目式學習教案時,人機協同能制作課件、視頻資源、網頁小程序等,降低備課難度、提高備課質量
在課堂中,除了語言課的“互動生圖”,AI還能輔助教師關注每個學生的狀態,比如英語課上的“語音識別器”:“一個老師帶很多班級,一節面對四五十個學生,很難關注到每個人的語音語調,但識別器能辨別每個孩子的發音,給予及時評價,大幅提高上課效能。目前這一設備已在我們學校的一些教室試點,學生能夠階段性參與課程,后續我們也將不斷優化,大面積推廣。”
而在課后,“AI能對教學進行評課,引入第三方評價;還能在五育并舉框架下,通過學生上傳的內容,生成數字畫像,做綜合性評價,讓課堂評價不再僅憑印象。”龔校長介紹。
據了解,目前,學校已形成12個AI應用場景,涉及到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師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等,龔校長強調:“技術不是取代老師,而是解放和輔助老師,讓老師能更關注‘人’,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
4
育人初心
技術為座駕 溫暖為底色
盡管AI在校園中應用廣泛,但龔校長始終明確:“技術只是人類的座駕、是路徑,永遠不能取代人本身,也不能取代教育本身珍貴的、溫暖的瞬間。”她心中的智慧校園,核心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但一定要有溫情與故事同行。
“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好,但缺乏把個人發展、成長與祖國、社會關聯的意識。”龔校長希望通過AI與教育的融合,讓學生“有高遠志向,掌握學段應有的本領,還要有基本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就像學校堅持10年的“螢火團隊”,2015年,學校剛剛建校就與邊遠地區學校建立聯系,做公益服務;校門口的“紅領巾共享書吧”,學校內外的“共享雨傘雨衣”、交大種植園的“共享農具”,“我們就想通過這些,讓孩子知道,每一個個體都是需要鏈接的,鏈接他人,鏈接社會,努力讓自己成長,也要予人玫瑰’。”
5
未來規劃
培養“有底氣的未來人”
談及未來五年的規劃,龔校長提到未來的校園,將以“碼行天下,數智未來”為方向,“從經驗主義轉向數據驅動下的精準育人和管理”,讓AI更深度地服務于學生成長。
而對于“未來學子”,龔校長的期待很清晰:“要有高遠目標,同時腳踏實地;要有知識技能,還要有創新的本領;能夠擔當起家國的責任。”她希望在小學階段,“給孩子積累面對未來的底氣,培養漫長一生需要的素養”,讓他們既能掌握AI時代的技術能力,也能守住人文的溫暖,成為“勤學、篤志、快樂、創新”的人,正如學校的理念:“讓每一個孩子都閃亮”。
記者手記:
整場訪談中,龔校長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一次次深刻的思考,讓“智慧校園”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心靈樹洞”里的溫暖回應,是“碼課本”上的知識延伸,是課堂上的互動歡笑,更是技術與教育相融、最終指向“人”的成長的初心。
第五屆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大會暨班主任實戰技能研習坊將于11月10日至11日在西咸新區灃西第一小學舉辦!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2025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力高級研修班暨《班主任說》編委會遴選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