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躺在病床上,大小便失禁的異味仍縈繞不散,這是他從迪拜詐騙園區逃出來的第七天。他曾是位體面的水果進出口商人,直到聽說“中東地區行情好、發展快”,懷揣夢想登上去迪拜的航班。
“一到園區就被沒收護照,每天在皮鞭下工作。沒完成業績就被棍子打到大小便失禁,逼著喝尿、電擊生殖器、扳手指。”張先生的聲音微弱卻平靜,仿佛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最讓他噩夢連連的,是迪拜園區特有的“沙刑”——沙漠烈日下,人被活埋進滾燙的沙堆,皮肉被蒸熟,渾身燎泡,慘叫聲在園區回蕩。
張先生的經歷并非孤例。當緬北電詐園區在鐵拳打擊下土崩瓦解,這個龐大的犯罪帝國并未消失,而是悄然開啟了全球大遷徙。
![]()
01 緬北之后,電詐新據點浮出水面
演員王星事件的曝光,讓緬甸電詐話題重回公眾視野,令人意識到“噶腰子”還是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過去一年多,緬甸電詐確實遭受了沉重打擊。中方累計抓獲5.3萬余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緬北規模化的電詐園區幾乎被全部鏟除。
果敢“四大家族”頭目白所成、魏懷仁、劉正祥等人被一一抓捕歸案,押解回中國。
這些曾經的電詐帝國統治者們,如今戴著手銬,在鏡頭前低下了頭。
然而電詐背后的老板們不愿放棄這塊“大肥肉”,一年輕松入賬幾千萬的生意,誰能舍得放手?他們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犯罪團伙像癌細胞一樣轉移擴散,尋找著新的溫床。兩個新的熱點地區逐漸浮出水面:泰緬邊境的妙瓦底和被稱為“人間天堂”的迪拜。
02 犯罪地圖:妙瓦底與迪拜成新熱土
位于泰緬邊境的妙瓦底,正在成為電詐團伙的新聚集地。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謝玲副教授分析,妙瓦底位于大湄公河流域的泰緬交界處,水陸交通便捷,有利于犯罪團伙運輸藏匿。
更關鍵的是,妙瓦底由緬甸政府軍扶植、具有軍方背景的克倫邊防軍(BGF)和當地民族地方武裝勢力共同管轄。相較緬北,在這里搭建犯罪窩點成本更低。
早在三年前,謝玲就撰文預言,電騙集團將大轉移,五至十年后,妙瓦底將成為主要的電騙中心。現在看來,這一預言正在變為現實。
而另一個新熱點更讓人意外——迪拜。這個以“土豪”“跑車”聞名的富裕地區,近年已成為電詐團伙的新樂園。
迪拜對中國公民的免簽政策,為電詐團伙提供了便利。中國公民持有效期6個月以上的護照即可免簽入境迪拜,不收取任何費用。
一些電詐團伙借此大肆宣揚和誘騙,以“高薪工作”為餌,讓不少人在憧憬中踏入陷阱。
03 詐騙園區的全球遷徙規律
電詐產業并非盲目流動,而是有清晰的遷徙規律和選址邏輯。
首先,它們傾向于選擇出入境管理相對寬松的地區。無論是之前的緬北,還是現在的迪拜,便利的入境條件都是犯罪團伙考慮的首要因素。
其次,這些地區需存在一定的治理盲區。無論是妙瓦底由地方武裝控制的“三不管”地帶,還是迪拜密集的外來人口聚集區,都為犯罪提供了生存空間。
再者,當地需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迪拜超過80%的人口不是當地人,很多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國家的勞動人口,為詐騙園區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
一位在迪拜經歷過詐騙園區的陳先生回憶,他原本是一名出租車司機,看到網上一篇月底薪2萬的招聘司機信息后,便前往了迪拜,后來陰差陽錯也被騙進了園區。
犯罪團伙在園區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如今的迪拜,除了鳳凰園區、永利園區、DIP園區和綠洲園區這四大著名園區,還有數不清的小園區和小別墅。
04 詐騙產業:從散兵游勇到精細化運營
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近年來呈現出明顯的新特點。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鄭翔指出,當前電詐已呈現“有組織化日趨明顯”的特征。
詐騙集團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呈現出多行業支撐、產業化分布、集團化運作、精細化分工、跨境式布局等跨國有組織犯罪特征。
“境外詐騙窩點園區化”是另一大特點。目前,境外散落分布的詐騙團伙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超大規模的賭詐園區、工業園區。
在一些東南亞國家,高峰時活躍的電詐園區多達幾十甚至上百個。
犯罪工具也在不斷升級。詐騙集團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AI智能、遠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更新升級犯罪工具。
與公安機關在通信網絡和轉賬洗錢等方面的攻防對抗不斷加劇。
令人擔憂的是,詐騙手法正在加速翻新。詐騙集團雖然置身境外,但緊跟國內社會時政、民生熱點,隨時變換詐騙手法和“話術”,迷惑性極強。
05 全球聯手:從“盯著打”到“預見性打”
面對電詐產業的全球流竄,國際社會也在積極構建合作防線。2025年10月26日,65個國家在越南河內簽署了《聯合國打擊網絡犯罪公約》,這被視為打擊網絡犯罪的歷史性一步。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簽署儀式上表示:“聯合國網絡犯罪公約是一個強大、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工具,可以加強我們對抗網絡犯罪的集體防御。”
他描述該條約是“多邊主義持續力量的證明”,并鄭重承諾“無論發展水平如何,任何國家都不會在面對網絡犯罪時毫無防備。”
這項《河內公約》建立了收集、交換和提供與所有嚴重犯罪相關的電子證據的首個全球框架。
它標志著首個應對網絡犯罪的全面性、全球性框架正式確立,旨在處理各類網絡犯罪行為——從網絡詐騙、勒索軟件到人口販運。
06 未來戰場:預見性打擊與全球共治
隨著電詐產業繼續全球遷徙,打擊策略也必須從“盯著打”轉向“預見性打”。謝玲副教授建議,中國政府應積極協調緬甸軍政府、妙瓦底地方警察以及當地民族社區團體等力量提供支持。
在六國“瀾湄合作框架”下尋求多國反詐執法合作,對電騙犯罪予以嚴厲打擊。
這種預見性打擊需要建立在對電詐產業遷徙規律的精準把握上。專家建議,可加強對特定地區求職咨詢、房地產租賃、貨幣流動等數據的監控,提前發現電詐園區建立的跡象。
同時,加強對公民的反詐宣傳教育至關重要。警方提醒,最重要的反詐防騙口訣是“三不一多”:陌生來電不輕信,未知鏈接不點擊,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
詐騙分子的引流手段雖然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是利用了人性弱點。如果我們在面對來路不明的信息時多一份謹慎,就能從源頭上大大降低被騙的幾率。
河南張先生回國后,在家鄉開了個小超市。夜晚仍時常被噩夢驚醒,掌心還留著迪拜酷刑的疤痕。“沒人應該經歷這些,”他看著店里選購商品的年輕人說,“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人間絕不會有免費的午餐。”
“如果有,那這午餐一定有毒。”
在迪拜、妙瓦底乃至更多地方,新的電詐園區仍在不斷涌現。而這場打擊電詐的戰爭,早已不再是一國一地的戰斗,而是全球性的治理難題。
當詐騙產業繼續遷徙,下一個“緬北”會在哪里?這取決于我們的預見能力,更取決于國際社會的合作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