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上出了件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兒,大家都在討論。你們說,一個國土面積比咱們北京市還小的島國總統,居然在國際舞臺上對中國指手畫腳,說中國 “該怎么做”,這事兒奇不奇怪?
這位總統就是新加坡總統尚達曼。他在 IMF 演講的時候,那話一出口,就像一顆炸彈扔進了輿論場,掀起了驚濤駭浪。他說啥呢?他說中國要是想推動世界和平進程,就得在自給自足的這條路上讓步,別一個勁兒地追求全面自給。這話說得,就好像他比咱們自己還清楚中國該走什么路似的。
咱就想想,中國和新加坡,那國情可是天差地別。中國是個大國,有 14 億人口要養活,要保障這么多人的生活,關鍵物資和技術要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那能行嗎?而新加坡呢,作為一個島國,自身資源匱乏,一直以來都得依賴外部資源。可就是這么個自己都在為資源問題發愁的國家,領導人居然站出來跟中國說,你別搞自給自足了。這就好比一個小個子跟一個大個子說,你別長肌肉了,長得太壯不好看,你說滑稽不滑稽?
![]()
新加坡:資源困境中求生存
要說對資源安全的重要性體會最深的國家,新加坡肯定算一個。這個島國,地方小得可憐,面積還沒北京市大呢,而且常年缺水,耕地更是少得不像話。就這么個條件,國家的發展戰略基本都是在生存危機里逼出來的,那真可謂是夾縫中求生存,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上世紀的時候,新加坡 80% 以上的淡水都得依賴馬來西亞供應。這就好比把自己的命脈交到別人手里,人家稍微有點風吹草動,自己就得提心吊膽。只要水價談判破裂一次,整個國家就可能陷入大危機,日常生活都得亂套,工廠停工、居民沒水喝,那日子簡直不敢想。經歷過這種事兒之后,新加坡人算是明白了,要想在這世上挺直腰桿過日子,就必須把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他們絞盡腦汁搞出了 “四水龍頭戰略”。這四個水龍頭可各有來頭:第一個是集雨水,別看新加坡地方小,可把收集雨水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劃定為集水區,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溝渠,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全島,一到下雨,雨水就順著這些溝渠乖乖流進藏在大樓、公園甚至高爾夫球場下面的十七座水庫里,一點都不浪費;第二個是進口水,雖然還是得從馬來西亞進口,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新加坡也在慢慢降低對這部分的依賴;第三個是海水淡化,新加坡四周都是海,那就把海水利用起來,建了好幾座淡化廠,把鹽分去掉變成淡水,這些淡化廠就像一個個高科技的水工廠,藏在公園、居民小區旁邊,外觀還挺像藝術館的,噪音也小,就算遇到大旱天,也不愁沒水喝;最后一個是再生水,也就是把用過的污水收集起來,經過一道道復雜的處理工序,凈化成能再次使用的水,剛開始大家心里都犯嘀咕,這用過的水還能喝?后來政府把瓶裝的再生水送到每家每戶,讓大家嘗嘗,結果 82% 的人都說還不錯,現在每天有四成的自來水都來自馬桶和下水道呢。到 2023 年,新加坡的淡水自給率已經達到六成以上了,而且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在 2045 年實現完全自主供水。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新加坡人也是拼了,哪怕成本再高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生存的底線。就拿海水淡化來說,技術成本高得讓人咋舌,但為了不被別人掐住水源的脖子,他們還是咬牙堅持干。在糧食和能源方面也是一樣,新加坡雖然耕地少,但還是想盡辦法發展農業科技,提高糧食產量,同時積極尋找多元化的能源供應渠道,努力降低對外部能源的依賴。
![]()
“雙標” 外交:自己拼命做,卻勸中國放棄
咱們再回過頭來說說新加坡總統尚達曼勸中國放棄自給自足這事兒,越想越覺得離譜。你看啊,新加坡自己在資源問題上那可是拼了命地追求自給自足,前面說的淡水問題就是個典型例子 ,在糧食方面也是如此。新加坡土地少,大部分糧食依賴進口,可這反而讓他們更有危機意識,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搞垂直種植,還和中國冷鏈企業合作,就是為了保障糧食供應鏈的安全。
再看看能源,新加坡也是想盡辦法降低對外依賴,積極尋找多元化的能源供應渠道。從這些方面就能看出,新加坡自己深知掌握資源命脈的重要性,為了實現自給自足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可轉過頭來,尚達曼卻對中國說,你別搞自給自足了,得和美國、歐洲那些國家相互依賴。這就好比一個人自己拼命攢錢買房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卻跟別人說,你別買房了,租房子住多好,這不是雙標是什么?中國和新加坡情況不同,中國是大國,有龐大的人口和復雜的產業體系,保障自身的糧食、能源、科技安全是重中之重。而且中國搞自給自足,并不是說要閉關鎖國,不跟其他國家合作了,相反,中國一直秉持著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參與全球貿易和經濟合作 ,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額都相當可觀,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保持著良好的貿易往來。
就拿特斯拉來說,它在中國上海建了超級工廠,發展得風生水起,產能不斷提高,還帶動了一大批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有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投資建設一體化基地,這都是中國開放市場、歡迎外資的有力證明。中國在努力實現關鍵領域自給自足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拉動了全球的消費和投資,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在大國之間搞平衡外交可以理解,但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中國,更不能用雙重標準來評判中國的發展道路。一邊自己努力實現自給自足,保障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一邊又勸中國放棄自給自足,去依賴其他國家,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也暴露了其在外交上的短視和自私。
中國的 “自給自足”:被現實逼出來的選擇
中國堅持走自給自足的道路,可不是腦子一熱隨便做的決定,而是被現實給逼的,實實在在是出于無奈之舉。
回顧過去這些年,中國在科技等很多重要領域,遭遇了來自外部的重重封鎖,簡直就像被關進了一個無形的牢籠。就說 2018 年,美國對中興下了狠手,禁止高通向中興供貨。這一招太毒了,直接掐住了中興的脖子,讓中興差點一夜之間就倒閉關門。要知道,芯片對于一家科技企業來說,就像心臟對于人一樣重要,沒了芯片供應,企業根本就運轉不起來。
還有 2020 年,荷蘭的 ASML 公司在外部壓力下,對中國實施光刻機出口限制。光刻機可是制造芯片的關鍵設備,被稱為 “芯片制造皇冠上的明珠”,這一限制直接讓中國的芯片生產線卡在了最關鍵的環節。就好比蓋房子,材料都準備好了,就差最關鍵的那塊基石,工程只能被迫停滯。
其實這種科技封鎖,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了。當時,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實施 “2100 種物資禁運”,從電子設備到精密機床,幾乎所有重要的物資和技術都被封堵得死死的。那時候的中國,就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到處碰壁,舉步維艱。
一次次的教訓讓中國深刻認識到,關鍵技術要是依賴別人,就永遠只能受制于人。就像你把自己家的鑰匙交給別人保管,別人隨時都能決定你能不能進家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飯碗端穩、能源抓牢、科技搞成。
這些年,中國在糧食、能源、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糧食方面,中國的糧食年產量超過 1.4 萬億斤,穩穩地把飯碗端在了自己手里,讓 14 億人都能吃飽飯。在能源領域,能源自給率穩定在八成以上,不斷開發新能源,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在科技方面,半導體國產化水平也在穩步提升,雖然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但一直在努力追趕,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而且,中國搞自給自足,可沒有把國門一關,不和別人來往了。相反,中國一直秉持著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擁抱世界。特斯拉在中國上海的第二工廠不斷擴產,發展得紅紅火火;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投建新基地,加大在中國的投資。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也帶動了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
所以說,中國的自給自足,并不是要拒絕全球化,而是為了抵御 “被動脫鉤”。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美國不斷拉著一些國家搞小集團,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一個大國,中國必須保證最關鍵的領域能自己撐得住,不然一旦命脈被別人卡住,再多的口號、再多的努力都白搭。這不是在搞政治作秀,而是實實在在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考慮 ,是一種理性的戰略選擇。
新加坡的焦慮與 “騎墻外交”
新加坡這個國家,地方不大,也就 700 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就咱們一個大點的縣城那么大,可它在國際上卻挺活躍,尤其是在中美之間,那可是費了不少心思搞平衡。為啥呢?因為它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處在南海和馬六甲通道中間,這可是全球貿易的重要咽喉,每天來來往往的商船不計其數,新加坡就靠著這進出口貿易和金融行業發家致富,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港口和金融中心 。
中美這兩個大國,對新加坡來說,那可都是得罪不起的財神爺。從貿易數據就能看出來,中國和美國是新加坡前兩大貿易伙伴,新加坡出口總額的六成都是和中美做的生意。在政治和軍事上,新加坡一直和美國走得很近,不僅允許美國使用樟宜海軍基地,還時不時跟著美國搞聯合軍演,在一些國際事務上,也會配合美國的行動,就好像是美國在東南亞的一個 “小跟班”。但在經濟上,新加坡又離不開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的市場規模大,消費能力強,每年從新加坡進口大量的商品,同時中國對新加坡的投資也不少,很多中國企業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可如今這國際形勢,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從俄烏沖突到中美科技戰,全球局勢越來越復雜,供應鏈也開始出現 “分裂” 的趨勢。美國一直想搞全球供應鏈 “去中國化”,拉著一幫小弟對中國進行圍堵。新加坡這下可犯難了,它既不敢得罪美國,怕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給它穿小鞋,影響它的國家安全;又不能失去中國市場,沒了中國這個大買家和投資者,新加坡的經濟得遭受重創。
這種左右為難的處境,就導致新加坡搞起了 “騎墻外交”,在中美之間來回搖擺。而尚達曼的講話,就是這種 “騎墻外交” 的一個典型表現。他對中國喊話,勸中國放棄自給自足,其實就是想向美國示好,表明自己和美國是站在一邊的;但同時,他又不敢完全得罪中國,畢竟中國對新加坡的經濟太重要了。所以他的這種做法,看似是在平衡,實際上恰恰暴露了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下的焦慮。
新加坡這種小國,有它自己的安全邏輯,那就是在大國之間搞平衡,誰也不得罪,靠著貿易體系來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發展。但中國是大國,有 14 億人口,要考慮的是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產業安全,不能把命運交到別人手里。大國要自主,小國要平衡,這是不同的發展路徑,誰也沒資格對誰指手畫腳。
結語:尊重差異,共促和平
咱們說了這么多,也都看明白了,新加坡和中國,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追求。新加坡想保障國家安全,中國要維護國家穩定,這本來井水不犯河水,沒什么沖突。但問題就出在,新加坡自己在拼命追求資源自給自足,卻反過來勸中國放棄自主,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實在是讓人覺得 “偽善”。
中國堅持自給自足,可不是想跟誰對著干,也不是腦子一熱瞎決定的。這背后,是被西方的技術封鎖、貿易制裁逼出來的,是為了不再被別人 “卡脖子”,是為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給自己留一張安全底牌。中國也從來沒說要拒絕全球化,相反,中國一直積極和世界各國合作,歡迎各國企業來投資,一起賺錢。
世界和平這事兒,可不是靠讓誰放棄自給自足就能實現的,而是得靠各個國家彼此尊重、相互合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發展道路也不一樣,誰都沒資格對別人指手畫腳。大國要保障自身安全和穩定,小國要在大國之間找平衡,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希望以后各國在國際事務中,都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合作,少一點對抗。只有這樣,世界才能真正實現和平與發展,大家也都能過上好日子。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