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后,世界并沒有變得更安全。自90年代美國聯軍發起海灣戰爭以來,世界各地戰爭頻仍。
但是,從網上議論看,國人的戰爭思維明顯落后于新的形勢。很少人意識到,新世紀以來,戰爭形態已發生根本性改變。
未來的大國間戰爭沒有勝利者、征服者,只有摧毀者與被摧毀者。
傳統的戰爭形態主要特征是攻城略地。傳統戰爭之最終目標,是對敵國領土的占領,使敵國國民投降而被征服。
例如第2次世界大戰,就是典型的傳統戰爭,以攻克柏林和占領東京, 德國和日本宣告投降而結束。
冷戰期間發生的幾場戰爭也是如此。
越南抗法戰爭是北越占領了河內。朝鮮戰爭,最初北方試圖奪取南方,隨之美軍介入,首都平壤被美軍占領。中國軍隊介入后,將聯合國軍隊驅逐到三八線以南。
60——80年代的對印戰爭、對越戰爭,也仍是傳統戰爭。
但是當時中國軍隊明智地采取摧毀、打擊敵人軍事力量而不謀求土地占領。從而避免了陷入戰爭長期化陷阱,以及深入敵區后會支付得不償失的經濟和其他代價。
90年代的海灣戰爭,表面上仍具有傳統戰爭的特點。起因是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隨之美國聯軍攻占了巴格達。但是美國摧毀了薩達姆政權后,并沒有謀求長期占領伊拉克。
在海灣戰爭中,戰爭具有了新的特征,——人對人之直接介入減少,高科技武器被大規模應用,戰爭的經濟成本極大地提高。
領土占領,會導致戰爭周期趨向無限化,征服成本極高。戰爭經濟的壓力,使得戰爭形態發生了深刻改變。
美國新世紀以來發動的幾場戰爭,阿富汗戰爭、敘利亞戰爭,都使得美國付出極其巨大的軍事經濟的代價。
這種軍事經濟的代價,使得美國即使對弱國如阿富汗塔利班,也難以支持一場曠日持久的傳統目標戰爭——征服占領性戰爭。
傳統戰爭在經濟上得不償失。因此美國不得不放棄對伊拉克、對阿富汗和敘利亞,包括對伊朗謀求長久占領的目標。這和殖民征服時代之戰爭形態已經截然不同。
設想日本會以武力奪取俄羅斯控制的島嶼是偽命題,根本不可能發生。烏克蘭武力奪取克里米亞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都會遭遇俄羅斯毀滅性的報復和摧毀。
新戰爭形態之特點,已變成以毀滅對手,而非戰勝征服之為目標。
戰爭之絕對目標,是必須摧毀對手的戰爭資源和能力,毀滅對方之經濟生存力。
所謂新冷戰,并非意識形態戰爭,而正是以后者為目標。
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國是握持超級毀滅性力量,即擁有非常規軍事技術的國家。
日本、歐盟以及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都不具有這種軍事技術和毀滅性力量。
未來年代,C國可能面對若干戰爭。戰爭目標究竟是什么?
無論在任何方向上,屬土占領和征服并不意味著戰爭之結束。
徹底摧毀、毀滅潛在敵人軍事及經濟力量才是目標。
如果超級大國對手介入——如果未來C國與某超強國及其聯盟發生戰爭,則戰爭可能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邊疆爆發沖突階段,雙方各自對對方邊疆軍事力量發動毀滅性突擊。
但是,當戰爭初期爆發后之瞬間,強大對手可能立即會使用新型毀滅性“干凈”核力量——在此可能性下,C國是否有必要繼續維持不首先使用核武之承諾?這一問題值得認真評估。
第二階段將是對敵國國土縱深內之戰爭資源與戰略資源,謀求全面摧毀。
第三階段,如果對方仍然具有第二次打擊能力的話,那么將是全面毀滅性之互相摧毀。
——這種情況未來可能發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