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省東陽市,有一個被稱為“花園”卻曾經名不副實的村莊。
改革開放前,這里流傳著“村名花園不長花,草棚泥房窮人家,種田交租難糊口,擔鹽捉魚度生涯”的辛酸民謠。
1978年,花園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僅87元,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然而四十多年后,這個村莊卻創造了年營業收入786億元的奇跡,這里的村民家家住別墅、戶戶開豪車,500萬資產在這里只能算“困難戶”,1000萬才勉強算是“普通家庭“。
那么這四十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
現在提起花園村,沒人能想到它以前有多窮。七十年代末,這地方被一圈小山圍著,活像個漏風的破口袋,人均一年才掙87塊錢。
村民們過日子,每粒米都得掰著算,要是趕上老天不幫忙,地里收成差,全家餓肚子是常有的事。
那會兒村民住的房子,墻是用泥巴糊的,房頂蓋著茅草,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簾洞”。
屋里得擺上大大小小的盆和罐子,叮叮咚咚接雨水,晚上睡覺都得聽著這“交響樂”。
![]()
村里的路更沒法提,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晴天走一步沾兩腳泥,雨天更是深一腳淺一腳,別說拉貨做生意,就連出門買個東西都費勁。
那時候的花園村,就像被人忘了的小島,沒個像樣的營生,大伙過日子,全靠“熬”。
![]()
花園村能有后來的大變化,多虧了邵欽祥。
1976年,22歲的邵欽祥當上了生產大隊長。看著村里窮得叮當響,他心里憋著一股勁,發誓要帶著大伙挖掉窮根,找出條活路來。
1981年,邵欽祥偶然看到一篇報道,說蠟燭市場缺貨,他立馬覺得這是個機會。
![]()
為了湊錢辦廠,他跑遍了親戚朋友家,最后干脆把自家祖屋抵押了,才湊夠500塊啟動資金,在村里廢棄的祠堂里辦起了蠟燭作坊。
創業的日子苦得沒法說。沒有機器,大伙就靠手一點一點搓蠟燭,手上磨得全是泡;沒有銷路,邵欽祥就帶著人拉著板車,走鄉串鎮去推銷。
路不好走,常常走得一身泥,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可就憑著這股不服輸、不要命的勁頭,蠟燭廠第一年還真賺了錢。
錢不算多,但對花園村來說,這可是從無到有的大突破,讓大伙終于看到了過日子的希望。
![]()
嘗到創業甜頭后,邵欽祥的眼光又瞄準了更有潛力的服裝業。當時村里有幾臺閑置的老縫紉機,還有不少會做針線活的婦女。
他瞅準機會,主動聯系外部廠家接服裝加工訂單——這行當可比之前的小生意賺錢多了。
那段日子里,邵欽祥忙得腳不沾地:白天他盯著生產車間,一會兒幫著調試機器,一會兒指導婦女們按訂單要求做工,生怕出一點差錯。
![]()
到了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他又捧著裁剪書熬夜學習,經常一忙就到凌晨。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花園服裝廠就實現了5萬多元的產值,還賺到了7000元的利潤。
邵欽祥的成功像一顆“定心丸”,一下子點燃了村民們的創業熱情,村里很快冒出了幾十家家庭小企業,花園村也有了最早“創業村”的模樣。
但邵欽祥沒有滿足于眼前的小打小鬧,他又接連創辦了甜菊糖甙廠、磁鋼廠、鎖廠等10多家企業,把村里的產業越做越廣。
![]()
可隨著企業發展,缺乏核心技術的問題成了“攔路虎”。
1996年,邵欽祥做出一個大膽決定:和中科院合作開發維生素D3項目。
這事兒在當時聽著就像天方夜譚——技術難度大不說,投入更是像個無底洞,不少人都覺得他“瘋了”。
研發過程中,不僅要不斷砸錢,還得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壓力如山一般壓在他身上。
![]()
但邵欽祥沒打退堂鼓,他頂著所有人的質疑和壓力,硬是拿出2000萬,這筆錢在當時對花園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買斷了這項生產技術。
就這樣咬牙堅持到2003年,花園村的維生素D3產品終于成功賣到了國外,讓這個小村莊一躍成為全球主要的維生素D3生產地之一。
如今,從花園村走出的花園生物,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企業,穩穩占據著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
邵欽祥在把維生素D3這類高技術產業做得穩穩當當的時候,沒停下找新機會的腳步,一眼就瞅準了紅木家具產業。
2005年廣交會上,他敏銳地發現紅木家具里藏著不小的利潤空間,當即就決定要闖一闖這個領域。
可當時的情況太難了,既沒有穩定的原材料進貨渠道,也沒有做紅木家具的技術底子。
但邵欽祥偏不信這個邪,非要扭轉困局。
![]()
為了找原材料,他先后三次跑到東南亞,在熱帶雨林滿是泥濘的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硬著頭皮跟老撾、緬甸的木材商談合作,磨破嘴皮子才打通了原材料的路子。
另一邊,為了請到東陽木雕的老師傅來幫忙,他效仿“三顧茅廬”,一次次上門拜訪,還開出比市場價高不少的工資,終于用誠意打動了老師傅們。
到了2009年,村里投了大筆錢,建成了占地5萬平方米的紅木家具城。
這家具城的發展勢頭特別猛,到2023年的時候,已經吸引了2300多家商戶入駐,一年的交易額更是高達145.8億元,成了全世界數得著的大型紅木家具市場。
![]()
隨著花園村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日子越過越富裕,邵欽祥開始琢磨著怎么帶動周邊村莊一起發展。
他總說:“一花獨放不是春,只有周邊村子都好起來,花園村才能發展得更踏實、更長久。”從2004年起,花園村做了件讓別處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周邊18個村子,一個接一個主動申請并入花園村。
兩次并村之后,花園村徹底變了樣。以前它只是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還不到500人的小村子,如今變成了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6.5萬人的“超級大村”。
![]()
不過,這場鄉村“大整合”可沒那么容易。
村子合并后,花園村立馬投了巨額資金,給新并入的村子修路,升級水管和電網,還改造了垃圾處理設施、種了更多綠植,讓原來生活條件差的村民,一下子就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更難的是讓大家的心擰到一起。為此,花園村推出了“一分五統”的管理辦法:“一分”就是把村里的企業和村委會的事務分開管理;“五統”則是財務統一管、干部統一調配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工作、村民福利統一發放,還有整個村莊統一規劃建設。
這套辦法把各個村子的資源都整合到了一起,真正實現了共同發展,讓大家伙兒都嘗到了抱團致富的甜頭。
![]()
花園村掙了錢,點不藏著掖著,全花在了村民福利上,硬生生把村子打造成了人人羨慕的高福利小社會。
教育上的福利更是讓人眼紅,從幼兒園到高中這16年,村民孩子上學一分錢不用掏,全免費。
要是孩子有出息考上大學,還能拿到高額獎學金,更別說考上博士了,給的獎金多到足夠在當地買套房,誰家孩子能考上,全家都跟著驕傲。
養老方面,花園村更是舍得下血本。8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都有高齡補貼,年齡越大,補貼給得越多,到了100歲,一年就能領一萬元。
![]()
村里還專門了高標準的老年公寓,設施齊全又舒服,只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免費住進去,老人們在這兒日子過得別提多舒心了。
住的方面也不含糊,家家戶戶都住進了統一規劃的別墅,不少家庭家里還裝了電梯,出門一看,門口停兩輛小汽車都是常有的事,這生活比城里不少人都滋潤。
村里的配套設施更是按城市標準建的,大型商場里想買啥都有,現代化電影院能看最新大片,圖書館、體育館也一應俱全,甚至連肯德基、瑞幸咖啡這些連鎖品牌都開了店,日常消費特別方便。
出門也不用愁,村內的免費公交隨叫隨到,要是想自己開,村里還有共享汽車。這哪還像個村子啊,分明就是個縮小版的現代化城市社區。
![]()
2020年,花園村迎來了“高光時刻”,被納入浙江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試點,成了全國首個“村域小城市”。
這不僅讓花園村在城鎮化路上跨出了關鍵一步,也給全國鄉村發展提供了新想法、新路子。
誰能想到,如今這么富裕的花園村,以前竟是個窮山溝,當年人均收入才87元。
而到了2023年,全村營業收入高達725億元,人均收入也漲到了17.6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這樣的變化真是讓人驚嘆。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