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寧德市閩東醫院手術室的無影燈下,顯微鏡下銀針輕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馬芙蓉教授俯身指導,聲音溫和卻有力:“這里是面神經,距聽小骨僅1~3毫米,電鉆每分鐘超高速旋轉,偏半毫米就可能致面癱;這是耳蝸,電極要斜插45度……”這樣的“活體教學”,是馬芙蓉“師帶徒”團隊在閩東地區八年幫扶的日常切片。
自2018年“馬芙蓉名醫‘師帶徒’工作室”落地以來,這支來自頂尖醫療機構的“耳科軍團”,以“造血式”幫扶,在閩東大地上培育出豐碩成果,不僅讓31個聽障兒童重新喊出“媽媽”,更推動當地耳科技術從“技術荒漠”躍升為“省級標桿”,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
▲馬芙蓉教授與閩東醫院醫生陪伴人工耳蝸術后患兒朗讀課文
破局:
從“望而卻步”到“基層突圍”
人工耳蝸植入、小耳畸形矯正……這些曾讓基層醫院望而卻步的“高精尖”手術,在閩東醫院已實現“零突破”。
而八年前的閩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耳顯微外科手術技術相對薄弱,許多罹患耳科疑難重癥的患者不得不輾轉福州、上海等地求醫。
轉機出現在2017年。當馬芙蓉教授收到閩東醫院的迫切求助,了解到閩東地區耳科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后,欣然應允,決定將“師帶徒”工作室落戶于此。于是,她帶著團隊來了:“基層醫療不能依賴‘輸血’,必須幫助他們建立‘造血’功能。”這位我國著名耳鼻喉科專家、醫學教育家的話語擲地有聲。
![]()
在醫學的精密世界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被譽為“小孔道里做大文章”的學科,耳科手術被稱為“在神經叢林中跳舞”。
“耳科手術的命門在面神經。”馬芙蓉教授說,面神經緊貼耳蝸,厚度僅如一張紙,損傷后可致面癱、味覺喪失甚至全聾。對于兒童患者而言,手術難度更是呈幾何級增長:面神經走形變異多、顱骨薄如蟬翼,高速電鉆稍有偏差便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培養一名成熟的耳科醫生,需要5~10年,基層醫生因解剖訓練不足、病例稀缺,起步更為艱難。”馬芙蓉教授深知,要打破這一困局,必須從基礎抓起。
![]()
▲馬芙蓉教授在閩東醫院開展耳科手術指導
于是,團隊設計了“階梯式教學法”:從最基礎的耳后皮膚切開、骨面磨削開始,年輕醫生們先觀摩、再上手,每掌握一個關鍵步驟才解鎖新技能。馬芙蓉教授還帶骨干醫生到北京參加“尸頭解剖訓練”,強化解剖認知;在醫院設置顯微鏡訓練室;在手術中開通大屏幕,全科室實時觀摩手術實況,將神經、聽骨、腦板等結構直觀呈現。
傳承:
“嚴師”與“機會”的雙軌賦能
“馬教授比我還緊張!”談起跟師經歷,如今已是主任醫師的梁飛記憶猶新,“磨鉆方向偏了要立刻糾正,電極插入角度要反復確認。”
但這位“嚴師”更懂得“扶上馬送一程”——經考核合格、完善授權后,便放手讓徒弟獨當一面。“他們膽大心細,走上了一條成長的快車道,10年經驗壓縮到幾年。”在馬芙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林慶強、梁飛、劉俊平三名高徒逐步從主刀助手成長為能獨立完成中耳手術的主力軍。
這種“嚴師出高徒”的模式結出了累累碩果。科室多名骨干接連拿下省科技廳、省自然課題10余項,發表SCI論文10余篇,閩東醫院成為閩東北唯一的國家級耳鼻咽喉科住培基地。
一系列高難度手術實現了“零的突破”并日趨成熟:人工耳蝸植入術(已完成31例)、寧德市首例人工鐙骨植入術、復雜型聽骨鏈重建術、內淋巴囊減壓術、鼻內鏡鼻顱底腫瘤切除術、腦膜腦膨出切除修補術、聽神經瘤切除手術,乃至近期填補空白的小耳畸形成形術。十年間,科室耳科病例和手術量同比增長約2倍,技術能力已接近省級專科水平。
![]()
▲馬芙蓉教授團隊與閩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團隊聯合開展業務學習
“當年還是小青年的梁飛,現在是科室主任醫師、診療組組長,能獨立完成高難度人工耳蝸植入,并在全省顳骨解剖比賽中取得第二名好成績;劉俊平副主任醫師在全省手術視頻比賽中榮獲三等獎;如今已是科主任的林忠豪,也曾掛職壽寧縣醫院擔任副院長,把技術帶到更基層……”馬芙蓉教授看著他們從懵懂青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醫生,心中滿是欣慰。更珍貴的是“反哺”——他們把學到的技術“反哺”基層,到鄉鎮幫扶,開展耳聾基因篩查,將“師帶徒”的“根”扎進閩東基層的土壤。
溫度:
31個家庭的“重生”與社會共振
技術突破之外,最動人的莫過于那些被重新點亮的人生。
在所有幫扶成果中,最動人心魄的,是為貧困聾啞兒童帶去的希望——人工耳蝸植入項目。
項目落地并非坦途。初期缺乏3D顯微鏡和大屏幕,團隊自購設備、雕刻磨石;人工耳蝸曾需10萬~20萬元/臺,馬芙蓉教授帶著團隊四處“化緣”,聯合青拓集團等企業開展“手拉手”募捐;患兒麻醉風險高、冬季感冒頻發,她往返京閩,經歷7至8小時的車程只為趕著周末手術……
6歲的小宇(化名)是馬芙蓉教授的“老熟人”。先天性耳聾的他,曾因家庭貧困差點放棄治療。馬芙蓉團隊聯合企業開展募捐,湊齊手術費。如今,小宇能清晰算術,對著鏡頭喊“馬奶奶”;還有一名聾啞患兒,麻醉蘇醒后從被窩里伸出手,向她比了個“V”,表示“謝謝”;更有一個男孩術后第一次叫“媽媽”,母親當場淚崩——這段視頻曾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讓“閩東大愛”傳遍全國。
![]()
▲馬芙蓉教授與患兒家屬進行術前溝通
“當孩子喊出‘媽媽’,我們全家人都哭了……是馬教授和閩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團隊給了孩子新生命!”福安一位受助患兒母親的哽咽,道盡所有被救助家庭的感激。
8年間,31名聽障兒童重獲“新聲”,這背后的助力正如馬芙蓉教授所說:“這是個‘社會工程’,政府支持(成立工作室)、醫院投入(購置設備)、企業擔責(資助患兒)、團隊接力(師帶徒傳技術),缺一不可。”
(張帥)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編輯:李子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