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來自久謙中臺行業研究工具
當世界奢侈品門店集體“降溫”時,迪拜凌晨4點的Balenciaga卻排起200米長隊——中東正在上演一場逆勢狂飆:海灣六國銷售額逆勢漲6%,二手市場年復合增速15%。
誰在沙漠里掀起這場“金色風暴”?他們到底買的是什么?
中東奢侈品市場逆勢增長6%
當全球奢侈品市場步入調整周期時,中東地區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增長軌跡。
2024年,海灣國家奢侈品銷售額突破128億美元,以6%的增速逆勢上揚,與全球市場2%的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迪拜Mall of the Emirates,Balenciaga限量球鞋開售當天凌晨4點,已有200多名年輕人排隊等候。”
![]()
![]()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沙特與阿聯酋兩大經濟體的強勁支撐。兩國人均GDP分別達到2.3萬和5.1萬美元,為奢侈品消費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從品類結構來看,硬奢商品持續占據主導地位。黃金、高級腕表及珠寶不僅作為身份象征,更因其保值屬性成為區域消費者的優先選擇,其中勞力士、卡地亞等傳統品牌保持領先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二手奢侈品市場正以10-15%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擴張,預計2026年達7.6–7.8億美元。。
要深入理解這一現象,首先需要剖析中東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人群畫像——他們是誰?來自哪些階層?又有著怎樣的消費動機與偏好?
誰在買?在買什么?
中東奢侈品市場的消費格局正由三大核心消費群體共同塑造。
本土“金字塔尖”以沙特、阿聯酋皇室及商業家族為代表,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可達2–3萬美元。
他們傾向于通過黃金、百達翡麗腕表等高保值品類實現財富傳承,并依賴VIA購物區等私人沙龍服務維系精英圈層,甚至衍生出“私人飛機提貨”這類極致服務形態。
“沙特利雅得商業家族的女孩18歲成人禮,爺爺送的是整套愛彼Code 11.59金表+配鉆手鐲,理由是‘黃金和皇家橡樹不會貶值’。”
值得注意的是,30歲以下年輕消費者正以47%的奢侈品貢獻率顛覆中東奢侈品市場慣性。
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黃金珠寶,而是將Off-White、Balenciaga等潮流品牌與傳家寶混搭,形成獨特的“沙漠街頭風”。
“午夜4:00,迪拜Mall of the Emirates門口,19歲的Aisha正抱著剛搶到的Balenciaga限量球鞋走出店門。這位來自航運世家的千金,每月零花錢相當于普通上班族的年薪。”
![]()
![]()
外籍精英與中轉旅客則因東南亞高關稅、中東免簽與直航便利,把迪拜/多哈當“奢侈品中轉港”,貢獻了迪拜免稅店40%銷售額。
“公司派我去拉各斯,回程在迪拜轉機6小時。同事給我列了代購清單:8條愛馬仕絲巾+2塊萬國葡計。迪拜免稅直接給我打包寄庫,回程登機口取貨,比我在歐洲跑三家專柜還省事。”
他們偏好香奈兒、LV、卡地亞等經典奢侈品牌,單次行程人均奢侈品花費 5000–20000 美元,高效完成“買全球、飛全球”。
值得關注的是,沙特女性勞動參與率五年內躍升至37%,催生了職場奢侈品新需求。
月入2-3萬人民幣的年輕女性將托特包與高級腕表視為“階層躍遷”的外化標志,高定阿巴亞長袍成為其身份表達的重要載體。
“高定阿巴亞長袍店爆改職場風:袖口暗繡公司logo,腰帶加一塊勞力士Datejust當‘袖珍表帶’。老板娘笑稱:‘這是沙特版權力套裝。’”
同時,75%的二手轉售率揭示出新興消費群體的實用主義——她們正在奢侈品的光環與性價比間尋找動態平衡。
![]()
![]()
當傳統保值邏輯遇見青年亞文化,當在地身份碰撞全球流動,中東奢侈品市場已成為品牌戰略的試驗場。
那么,這些奢侈品巨頭究竟抓住了哪些關鍵機會,才能在這片多元土壤中持續生長?
品牌如何抓住中東奢侈品市場?
中東奢侈品市場正經歷戰略重構,頭部品牌以三大核心策略精準卡位不同消費場景。
針對王室與富三代群體,品牌構建起“超限量+本地故事”的雙重壁壘。
勞斯萊斯在迪拜設立全球首個英國境外的專屬定制中心(Private Office),提供從車身定制到內飾設計的全流程服務,并常駐高級定制設計師與客戶體驗經理。
寶格麗與阿聯酋王室合作推出Jannah高級珠寶系列,以阿布扎比清真寺的“五瓣花”為靈感,鐫刻阿拉伯語銘文,融入珍珠母貝、祖母綠等中東偏愛的材質。
![]()
![]()
面對占迪拜機場40%消費力的國際游客,品牌將“免稅價差+機場提貨”轉化為服務優勢。
品牌與Dufry、Lagardère Travel Retail合作,在迪拜國際機場T3設預約自提柜,游客起飛前6小時線上鎖貨,降落即可提貨,解決“最后一分鐘購物”痛點。
![]()
![]()
面對Z世代女性消費者,品牌正在進行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平衡術。
阿巴亞(Abaya)長袍被賦予時尚剪裁,Chanel推出艷麗色調的希賈布系列,兼顧宗教規范與潮流表達。
Z世代女性關注環保,Gucci的菌絲體皮革系列在中東通過“沙漠認證”營銷吸引關注。
![]()
![]()
值得注意的是,63%沙特人口低于30歲,而46%富裕青年首選線上購奢。他們活躍于社交媒體,鐘愛Snapchat,將社交平臺視為發現、討論和購物的重要場所。
同時,品牌把“沙漠”當成天然秀場,積極展開快閃、秀場活動。
今年7月,杰尼亞在迪拜歌劇院舉辦2026夏季男裝秀。秀場由沙丘色布景與鏡面裝置打造,將阿拉伯建筑線條融入意式剪裁敘事。
大秀現場星光熠熠,中東王室成員、全球買手及KOL同框,大秀直播登上TikTok中東區熱榜。
![]()
![]()
中東的消費者要的不只是“買得到”,而是“曬得出”與“值得投資”。
誰能用快閃和節慶把“唯一性、文化感、可持續”同時塞進 72 小時內的一場體驗,誰就能同時抓住王室的錢包、游客的行李箱和 Z 世代女性的社交賬號。
風險與挑戰:繁榮背后的陰影
盡管海灣國家石油收入豐厚,但全球經濟下行、能源價格波動、美聯儲加息等因素仍可能削弱高凈值人群的消費力。
IMF情景模擬顯示,當布倫特跌破60美元/桶,海灣六國財政盈余平均收縮4.5%–6%GDP。
“歷史數據回溯:2014–2016 油價腰斬期間,阿聯酋奢侈品銷售額兩年內回撤28%,彈性系數接近?30%。”
換言之,油價每下跌 10 美元,高端腕表與珠寶銷量平均縮減 5–7%。
同時,文化適配已成為品牌的核心挑戰。中東消費者重視傳統、宗教和家庭價值觀,奢侈品牌若在產品設計、廣告表達或門店體驗中忽視這些文化要素,容易引發爭議或抵觸。
“齋月前夕,某意大利奢侈牌在 IG 推‘午夜派對’口紅海報,模特舉杯紅酒。評論區瞬間爆炸:‘我們齋月不喝酒!’品牌被迫刪帖并公開道歉。”
此外,中東年輕一代逐漸傾向于“低調奢華”或“可持續奢侈”,對傳統“logo-heavy”的奢侈品興趣減弱,對品牌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提出更高要求。
“利雅得大學做問卷:74%的20-30歲女生愿為‘零碳生產’多付10%。同學說:‘Logo太大像暴發戶,環保故事才高級。’”
中東奢侈品市場的挑戰本質是全球化與本土化、傳統與創新的碰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