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前言
你敢信嗎?一杯咖啡能買一部最新款手機,甚至抵得上普通人一個月工資!
迪拜最近又憑“土豪”操作沖上熱搜,工業區里一家咖啡館,推出了售價3600迪拉姆(約合人民幣6980元)的咖啡。
![]()
直接把上個月才創下的“全球最貴咖啡”紀錄甩在身后。
這杯喝一口就花上千的“液體黃金”,到底是真·頂級美味,還是富人的新玩具?
天價咖啡的底氣
很多人覺得這咖啡就是炒作,但它的成本確實高得嚇人。
首先這豆子就不是普通貨,名叫“Nido 7 Geisha”,來自巴拿馬巴魯火山腳下的種植園,海拔足足有1600米以上。
![]()
要知道,瑰夏這個品種本身就嬌貴得很,葉面薄、根系弱,比其他咖啡樹難養活多了,而長在火山土壤里的更是稀有中的稀有。
更夸張的是它的“出身”。
這批豆子是咖啡館在拍賣會上,跟數百個亞洲買家、咖啡收藏家搶了好幾百輪才拿下的,花了220萬迪拉姆(約60萬美元)。
![]()
算下來每公斤豆子成本就高達11萬迪拉姆。
而且種植過程全程手工采摘,只選成熟度剛好的咖啡果,曬干后還要反復篩選,最后每公斤豆子只能沖80杯咖啡。
沖煮的時候也不含糊,用的是定制金濾杯,溫度精準控制,咖啡師得忙活15分鐘才能做好一杯,說是“慢工出細活”的極致也不為過。
![]()
關鍵是這咖啡的產量少得可憐,總共就限量400杯,喝一杯少一杯。
要知道巴拿馬整個國家的咖啡產量還不到全球1%,而這種頂級瑰夏的產量更是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在這兒體現得淋漓盡致。
迪拜為啥總出“離譜”紀錄?
其實這杯天價咖啡能在迪拜出現,一點都不意外。
![]()
這座城市仿佛天生就帶著“刷新紀錄”的基因,從填海造的人工島嶼,到沙漠里的室內滑雪場,再到用蘭博基尼當警車。
迪拜一直都在把“不可能”變成“炫耀的資本”,就像當地居民說的:“雖然很震驚,但這就是迪拜。”
在這里,奢侈早就不是偶爾的消費,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
之前就有5130元一杯的黑鉆冰激凌,撒著23K金粉。
足球巨星內馬爾直接花5400萬美元在這兒買豪宅,頂層公寓帶私人泳池和汽車電梯。
甚至還有黃金販賣機,走在路上就能“隨手買黃金”。
為啥迪拜這么熱衷于“極致消費”?說白了,這是它吸引全球財富的密碼。
![]()
通過這些讓人咋舌的“新奢侈”,迪拜把自己打造成了“富人的游樂場”,吸引世界各地的富豪來投資、消費。
而天價咖啡這種項目,既能刷新吉尼斯紀錄賺足眼球,又能精準擊中富人“追求獨一無二體驗”的需求。
對他們來說,花幾千塊喝杯咖啡,跟咱們花幾十塊買杯奶茶一樣,不過是彰顯身份的一種方式。
![]()
是味覺盛宴還是身份秀場?
不過這杯天價咖啡也引發了不少爭論。
有人覺得,能喝到這種頂級瑰夏,體驗到茉莉花香混著柑橘酸甜的獨特口感,是咖啡愛好者的終極夢想,值這個價。
但更多人覺得,這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裝”,再好的咖啡也不值幾千塊,本質上就是一場花錢買炫耀的游戲。
![]()
咖啡館的做法更印證了這種爭議,他們明確說不會對外出售咖啡豆,只留一小部分贈予迪拜王室。
這就意味著,普通人哪怕有錢,也未必能喝到,這種“專屬感”讓這杯咖啡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口感。
就像有網友吐槽:“喝的不是咖啡,是‘我能喝到你喝不到’的優越感。”
![]()
其實不止迪拜,全球都有類似的天價咖啡,上海曾出現過6200元一杯的卡門莊園瑰夏,廣州也有1530元一杯的冠軍咖啡。
這些咖啡的價格,早就超出了本身的價值,更多是稀缺性、儀式感和身份象征的疊加。
結語
一杯7000塊的咖啡,與其說是飲品,不如說是一面鏡子。
![]()
它照出了全球消費市場的分層:對普通人來說,這是遙不可及的“天價”,對富人來說,這是彰顯身份的“日常”。
迪拜之所以能不斷刷新奢侈紀錄,本質上是抓住了財富人群“追求極致體驗”的心理。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是為稀缺性買單,還是為虛榮心付費,都是個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