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克到五克,不僅是數字的減半,更是一場關乎國民健康的味蕾革命。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5克鹽攝入量,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我們日均吃下的鹽,超過健康線兩倍還多。
這多余的5克鹽,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研究顯示,中國居民食鹽攝入量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而過量攝鹽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中國人的頭號死亡威脅。
在這場健康與美味的博弈中,調味品企業嗅到了先機。從加加食品的業績逆襲,到海天味業的品類擴張,再到千禾味業的零添加風暴,減鹽正在從產品賣點升級為行業共識。
味覺革命:當健康成為新的口味
中國人的鹽罐子,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減鹽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這一認知正成為行業共識。據英敏特調研,高達94%的中國城市消費者嘗試過減少鹽攝入量,這個數字背后是一個正在重構的調味品市場。
市場的反應更為直接。天貓超市數據顯示,95后家庭比85后每天少吃3克鹽,三成95后選擇用薄鹽生抽替代傳統食鹽。年輕世代的消費選擇,正在改寫調味品的市場格局。
![]()
《尼爾森2020零售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零添加醬油與減鹽醬油增速分別達38%和82%,遠高于傳統醬油。這種增速差距,清晰地標定了行業發展的新航向。
消費者的覺醒倒逼企業轉型。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布局,調味品企業的減鹽戰略,正成為窺探其創新能力的試金石。
破局者:那些改寫游戲規則的品牌
在減鹽這條新賽道上,不同品牌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突圍路徑。
加加食品的"絕地反擊"令人印象深刻。曾經面臨經營困境的它,將減鹽作為翻身的籌碼。其2025年三季報顯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通過聚焦減鹽戰略,公司歸母凈利潤增長73.34%,較上年同期大幅減虧近5000萬元。這場轉型不僅體現在財報上,更深入到產品線——從最初的單一減鹽生抽,擴展到覆蓋老抽、食醋等多個品類的完整矩陣。
與加加的“孤注一擲”不同,行業龍頭海天味業展現了其“大象起舞”的智慧。海天采取了雙軌并行策略:一方面對經典產品進行配方優化,另一方面開辟獨立的減鹽系列。這種全覆蓋的打法,既保住了傳統客群,又成功吸引了健康意識強烈的消費者。海天的規模優勢在此刻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減鹽產品得以快速滲透至終端渠道。
![]()
千禾味業則選擇了一條更精巧的路徑。憑借在“零添加”領域積累的品牌信任,千禾順勢將健康理念從配方清潔延伸至鹽分控制。這種技術路線的延續性,不僅降低了消費者的認知門檻,更強化了其“健康專家”的形象定位。
而跨國巨頭聯合利華,用二十年時間詮釋了什么是“長期主義”。其家樂品牌對雞粉產品進行的漸進式減鹽改良,鈉含量累計降低24%。這種不追求一時熱度、而是穩步推進的策略,讓消費者在幾乎無感中完成了口味過渡。
商業邏輯:為什么減鹽是一門好生意
如果說早期的減鹽還帶著社會責任的色彩,那么現在,它已展現出清晰的商業邏輯。
最直接的收益來自產品結構優化。以加加食品為例,其減鹽系列不僅貢獻營收增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高毛利產品的占比。在調味品行業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這種產品差異化帶來了難得的定價主動權。
![]()
技術創新正在構建新的競爭壁壘。家樂薄鹽鮮雞精實現減鹽27%的同時保留本味,背后是聯合利華全球研發體系的持續投入。千禾味業對醬油釀造工藝的深入理解和改進,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模仿。這些技術突破不是一日之功,為先行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消費升級的紅利在減鹽賽道表現得尤為明顯。數據顯示,減鹽醬油的客單價通常比普通產品高出30%-50%。這個價格差,不僅覆蓋了增加的研發成本,更為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利潤空間和營銷靈活性。
更重要的是,減鹽產品展現出強大的用戶粘性。一旦消費者適應了某品牌的減鹽風味,其轉換成本將顯著提高。這種基于味覺依賴的護城河,比任何營銷口號都更加牢固。
暗戰升級:技術路徑的生死競賽
減鹽看似簡單,實則是技術與研發的密集競技場。
風味平衡成為首要技術難關。鹽分的降低不僅影響咸味,更會破壞整個風味體系的平衡。海天通過酵母抽提物等天然鮮味物質的應用,在減鹽30%的情況下仍保持風味的飽滿度。這種精準的風味調控,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和配方調試。
工藝創新同樣關鍵。千禾通過對傳統釀造工藝的現代化改進,精準控制發酵過程,實現在降低鹽分的同時保障產品品質。這種對傳統工藝的現代化改造,體現了企業對產品本質的深刻理解。
![]()
原料升級是另一條突圍路徑。家樂薄鹽雞精使用大于50%的肉質原料,通過提升原料品質來彌補減鹽可能帶來的風味損失。這種“以質補量”的策略,雖然成本更高,但效果更為自然持久。
而在生產端,智能化品控正在成為標配。聯合利華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引入數字化系統,實時監測產品鈉含量波動。這種精準控制能力,是大規模生產減鹽產品的基本保障,也是確保消費者體驗一致性的關鍵。
未來戰場:從產品競爭到生態博弈
當減鹽成為行業共識,競爭的重點開始向產業生態系統建設轉移。
標準制定權成為新的爭奪焦點。聯合利華推出的“科學營養標準”,試圖為行業樹立新的標桿。這種標準之爭,本質上是對未來話語權的爭奪。誰制定的標準被市場認可,誰就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供應鏈的整合能力開始顯現威力。海天建立的垂直供應鏈體系,使其在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物流配送各環節都具備成本優勢。這種規模效應,讓其在價格競爭中游刃有余,也為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
餐飲渠道的深耕也展現出戰略價值。聯合利華與索迪斯合作的“健康食堂”項目,通過在員工食堂推廣減鹽菜品,既培育了消費習慣,又鎖定了B端客戶。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市場教育,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出貨通道,也構建了品牌護城河。
![]()
消費者教育的方式同樣在升級。家樂推出《家庭減鹽烹飪菜譜》,從產品供應商轉型為飲食方案解決者。這種角色轉變,不僅增強了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結,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
調味品行業的這場減鹽革命,遠未到終局。
當前的成功者,只是在技術突破、市場洞察或渠道建設某一維度暫時領先。未來的冠軍,必須是全能選手——既要懂技術,又要懂消費者,還要能構建產業生態。
減鹽的本質不是減法,而是價值重構。它要求企業在降低鈉含量的同時,提升產品的綜合價值。這個過程,既考驗企業的技術積累,也檢驗其戰略定力。
在這場關乎國民健康與行業未來的博弈中,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的企業。因為,商業的成功從來不只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