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房里,劉大媽正熟練地給晚飯加醬油,不覺間,瓶里的醬油已用了一半多。她總覺得,醬油提味增香,再多也沒關系。但半年后的一次社區體檢,她的血脂、血壓都高出了警戒線。
醫生看著她的化驗單皺了眉頭:“你的口味是不是太重?有些醬油可不是那么簡單。”
看似不起眼的調味品,真的能讓血管變堵嗎?難道醬油,特別是某些“常吃”的種類,就是健康隱患?是不是所有醬油都一樣?吃多少真的和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嗎?
![]()
醬油用來提味增鮮,幾乎是每個家庭無法替代的調料,但你可曾留意過,瓶身上的成分表?有研究顯示,中國人在調味品中攝入的鈉,約占總鈉攝入量的45%以上,而醬油又是“鈉鹽大戶”。
醫生提醒:部分醬油種類,長期大量食用,的確可能使血管變硬、變堵,甚至影響血壓、心腦血管系統。
我們常見的幾類醬油,分為生抽、老抽、低鹽醬油等,但市面還有一種被許多人忽略的“增鮮味型醬油”“高鈉高糖醬油”“加味色素醬油”。
![]()
根據北京協和醫院2023年營養科檢測,這三類醬油有以下特點:
增鮮型醬油通常加入大量添加劑如谷氨酸鈉(味精)和核苷酸,鈉含量每100ml可高達7200-9400mg,比傳統醬油還高30%—50%。
長期進食后,不僅導致高鈉血癥、誘發高血壓,還增加水腫及血管負擔。尤其愛吃咸味、重口味人群,更易受影響。
高糖型醬油則為口感甜滑,加入了不少白砂糖和果葡糖漿。每100ml含糖量可達18-24g,等于約4-6塊方糖。
糖分攝入過量可刺激胰島素分泌,促進入血脂升高與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加速動脈硬化發生。
加色素醬油,即部分低檔、調和醬油,為使顏色深重、口感“接近老抽”,大量添加焦糖色素(4~6類)、防腐劑等物質。
![]()
焦糖色長期大量攝入,已被多項動物實驗證實或對血管彈性有負面影響,更有文獻提示可能增加某些癌癥風險。
醫生們普遍觀點為:過度食用高鈉、高糖及添加劑多的醬油,確實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變堵”的風險。
2022年《中華臨床營養雜志》一項針對2452名中老年人的大型研究發現:每日攝入高鈉調味品人群,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發生率提升約21.5%。而血管“變堵”,正是血壓、血脂升高長期作用的終極后果。
除了成分,醬油的使用方式同樣關鍵。“蘸菜、生拌菜直接倒醬油”,會導致鈉鹽攝入大大超標。
大多數中老年人,每餐只需5ml(約一小勺)醬油即可滿足基礎味覺需求,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做菜就是隨手一大潑,加倍危險。
![]()
有些人可能問:少量吃是不是無所謂?如果我換低鹽醬油,就是健康的嗎?
其實,低鹽醬油只是相對鈉含量略低,長期大量食用也會累計超標,不能掉以輕心。更要警惕的是,有些“健康噱頭”的醬油其實只是“換個說法”,本質仍是高鈉高添加。
如果你正在大量使用以上三類醬油,建議盡快調整。
首選傳統生抽、老抽,避免購買配料表過長、添加劑過多的“花式醬油”。選購時,優先選擇國標認證、無添加的產品。
學會合理限量:每餐所有調味品加起來的鈉攝入不得超過2000mg(約一小勺鹽),醬油最多只用1小勺。習慣后逐步減量,保證菜品清淡原味。
![]()
多用天然食材增強風味:如蔥姜蒜、檸檬汁、香醋替代部分醬油,既增味道又低鈉低糖。
注意清洗與加工:生拌、蘸食醬油尤其易超標,建議烹飪過程中提前下醬油,減少最后直接“沾蘸”。
定期檢測自身血壓、血脂指標,有家族病史或中老年人更應注意每半年復查,及時了解身體反應。
從醫學角度來看,醬油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于用量與選擇。
![]()
合理適度不必過度恐慌,但長期偏愛高鈉高糖醬油、味重之人口味難改的話,血管健康的風險的確會悄然上升。
“血管就像家里的自來水管,用得久了,內壁沉積多了自然不暢通。
鈉鹽、糖分就像水里的‘雜質’,時間一長,容易在血管一點點存下‘垃圾’。”一位臨床營養醫生的比喻,道出其中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