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喬
10月18日,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傳來。
清華大學官網隨即變為黑白以示悼念,各界人士紛紛通過不同方式緬懷這位科學巨匠。
然而,就在哀思尚未散去之際,惡心一幕卻赫然出現。
![]()
“遺產大戰”
官方訃告發布剛過48小時,10月21日,一條“楊振寧18億遺產分配曝光”的消息突然在全網蔓延,將這場對逝者的褻瀆推向高潮,也讓對翁帆的惡意攻擊徹底爆發。
謠言者聲稱楊振寧將全部現金資產留給與前妻杜致禮所生的三名子女,而陪伴他二十余年的翁帆“僅獲一棟無產權住宅的居住資格”。
![]()
甚至繪聲繪色地描述“翁帆當場崩潰”“家族內部爆發爭執”等細節。
為了增加可信度,他們還PS了所謂的“遺囑照片”,將清華大學為引進頂尖人才提供的院士住宅說成是“價值千萬的別墅”。
![]()
這條精心策劃的謠言,卻精準的戳中了公眾的獵奇心理。
短短幾小時,就傳遍了各大社交平臺,對翁帆的惡意揣測也隨之升級。
![]()
“果然是圖錢,不然誰會嫁這么大年紀的。”
“二十年青春換個居住權,虧大了吧。”
“說到底還是犧牲了自己,成了別人口中的笑話。”
類似評論在各平臺隨處可見,更有甚者翻出2004年兩人結婚時的爭議,將54歲的年齡差歪曲成“利益交換的證據”,嘲諷翁帆“當年的野心終于落了空”。
![]()
可稍有常識的人都該察覺破綻,清華大學早在多年前就明確說明,楊振寧先生居住的住房屬于學校統一管理的院士住宅,產權始終歸校方所有,根本不具備私人轉讓或繼承的條件。
更諷刺的是,這條謠言并非首次出現,2017年就曾被廣泛傳播,當時楊振寧的助理就已明確回應“完全是無中生有”。
![]()
沒想到8年后,這條曾經的謠言竟被重新包裝成“遺囑首次曝光”,再次堂而皇之地登上熱搜,成為攻擊翁帆的武器。
有些賬號更是將惡意發揮到極致,為博流量竟將這段婚姻歪曲為“女性被壓迫的犧牲故事”,編造“翁帆婚后被限制自由、只能圍著灶臺轉”等虛假細節。
![]()
文章搭配著翁帆的舊照,用煽動性語言寫道:“一個高知女性,本該有自己的人生,卻成了別人晚年的附屬品,21年青春換不來一紙產權,這就是所謂的真愛?”
還有些賬號則玩起“擦邊球”,表面上悼念楊振寧的科學貢獻,配圖卻故意選用翁帆的單獨照片,文案暗藏引導:“守在身邊的人,終究沒等來想要的結果”“她的價值難道就只是陪伴嗎”。
![]()
這些操作將一場嚴肅的悼念活動,異化為攻擊女性、博取點擊量的流量密碼,更將翁帆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真愛還是犧牲?
謠言中被歪曲的忘年戀,背后其實是跨越二十余年的深情與尊重。
楊振寧逝世后,翁帆發布了一條簡短悼詞:“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
這份感情里,更多的是相互成就。
1995年,楊振寧和翁帆在汕頭大學相識,彼時翁帆負責接待楊振寧和第一任太太杜致禮,2003年杜致禮離世,2004年兩人重逢之后相識相知。
2004年,兩人領證結婚,彼時楊振寧82歲,翁帆28歲,身份和年齡的差距引發輿論關注。
![]()
但翁帆并非謠言中依附他人的形象,而是在丈夫的支持下不斷成長。
她在清華大學取得建筑系博士學位,還發表多篇建筑史論文,成為獨立的女性學者。
而楊振寧也曾坦言:“等我離開,翁帆可以再結婚”,這句看似灑脫的話,實則是為妻子卸下未來的道德枷鎖,是深沉的愛與成全。
![]()
翁帆則表示,是楊振寧塑造了現在的她,給了她一個純凈的世界。
多年來翁帆從不將外界的負面言論告知楊振寧,默默為他守護著平靜的晚年。
這樣的深情,豈是造謠者幾句利益交換就能抹殺的?
謠言持續發酵的同時,各方平臺迅速出手。
![]()
這些散步不實言論的賬號,先被標記“信息不實”。
緊接著,各大平臺又迅速發布公告,將會對這些賬號進行永久禁言處罰。
同時,并對相關不實內容進行下架處理。
其中,一些屢教不改的賬號也面臨著同樣的處罰。
![]()
各大平臺的快速處理,讓不少網友直呼“大快人心”。
社交平臺上,曾經喧囂的謠言早已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緬懷內容。
有人盤點楊振寧的十大科學貢獻,從宇稱不守恒到規范場論,有人講述他回國后的貢獻,如何推動清華高等研究院建設,還有人分享他與翁帆的溫情日常。
![]()
那些被謠言掩蓋的真情,終于得以顯現。
這場鬧劇雖已落幕,但留下的反思卻無比沉重。
為什么一位為人類科學事業奉獻一生的巨匠,在逝世后會遭遇如此不堪的對待?
為什么一位堅守二十余年的伴侶,會被無端貼上“圖利”“犧牲”的標簽?
![]()
為什么漏洞百出的謠言,能在短時間內掀起軒然大波?
答案或許藏在當下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態里。
載流量等于收益的當下,有些自媒體早已丟掉了基本的良知與底線。
他們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話題性能否博取眼球。
![]()
不在乎尊重,只在乎關注度,把逝者當成流量餌料,把未亡人的悲痛當成營銷素材,甚至用物化女性的論調博眼球,最終淪為金錢的奴隸。
但這場鬧劇也讓我們看到,公眾的判斷力正在覺醒。
這說明,無論流量的誘惑有多大,尊重逝者、體恤家屬、相信科學、堅守良知,始終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
結語: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好的緬懷,或許不是跟風轉發悼念文字,而是守住心中的底線。
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用理性看待公眾事件,用尊重對待每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用包容理解每一種真誠的情感。
![]()
當我們能做到這些,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對這個時代最珍貴的守護。
畢竟,能讓一個民族真正強大的,從來不是流量的喧囂,而是對科學的敬畏,對真相的堅守,以及對每一位奉獻者、每一份真情的溫柔以待。
![]()
信息來源: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