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是社區里公認的“美食家”,60歲出頭,逢人便夸自家燒的紅燒肉色香味俱全。可就在上個月體檢后,鄰居們突然發現他變得格外沉默。
原來,他被查出肝功能異常,于是人人私下議論:是不是天天吃肉給吃出來的?“癌癥高發,肉真的就是罪魁禍首嗎?”妻子的一句疑問,讓王大爺陷入深思。是不是所有“愛吃肉”的人,真的更容易得癌?
![]()
還是說我們長期搞錯了“背鍋俠”?其實,這個話題爭議很多,背后更隱藏著一系列容易被忽視的健康真相。尤其是第三點,不少人一聽忍不住瞪圓了眼,難道關于肉的認知,真有必要徹底刷新一次?
許多人談“肉”色變,尤其是聽說紅肉、加工肉制品與腫瘤掛鉤后,連點個燒烤都覺得心里發毛。這些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權威機構指出:
紅肉本身不是罪魁禍首,但長期大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確實可能與部分癌癥風險上升有關。2015年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加工肉制品列為1類致癌物,紅肉列為2A類可能致癌物,與結直腸癌、胃癌等多種消化道腫瘤存在統計學相關。
![]()
不過,同樣重要的事實是:我國膳食調查顯示,平均每人每日肉類攝入量遠低于歐美,大量數據顯示,單純將癌癥高發歸咎于吃肉,并不客觀。關鍵在于“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正如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指出,“適量優選、搭配均衡,遠比單一戒斷重要”。
不少中老年朋友有這樣的經驗:朋友聚餐少不了葷菜,吃起來過癮,物質滿足。但數據不會說謊。如果常年高頻率、大量吃紅肉與加工肉制品,3個月后,體內健康指標可能悄悄發生以下變化:
消化系統壓力增加
高脂肪飲食可使胃腸負擔加重,容易出現便秘、消化不良等問題。研究指出,長時間大量紅肉攝入人群結腸癌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約18%。
![]()
慢性炎癥風險提升
部分加工肉(如臘腸、火腿)含有硝酸鹽、亞硝酸鹽,經過高溫烹飪,產生亞硝胺等致癌物質。某項基于7萬人、持續1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加工肉制品攝入升高與胃癌風險提高密切相關。
心血管與代謝損傷
動物脂肪多半為飽和脂肪酸,過量攝入易引起血脂異常、內臟脂肪聚積。有研究者指出,每日肉類攝入量≥150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約20%,腫瘤風險也隨之升高。
這是否代表“肉是洪水猛獸”?并非如此。眾多長壽地區調查發現,居民肉類攝入多以魚、禽替代紅肉,定量、不過分、搭配新鮮蔬菜,身體多半健康穩定。
![]()
要想遠離癌癥風險,不是一味戒肉,而是吃得聰明。權威建議如下:
優先選擇魚、禽,控制紅肉攝入
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350-500克(約三到四頓,一頓一手掌),多吃魚、蝦、家禽,少選腌制、熏制、油炸等加工肉類。
健康烹飪,避免高溫燒烤
燉、煮、清蒸代替煎炸、炙烤,減少有害物質產生。腌肉、火腿等盡量少吃,偶爾攝入也要嚴格控制量。
![]()
肉菜搭配,粗細結合
肉類搭配雜糧、綠葉蔬菜、豆制品,可幫助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多飲水、多運動,有助于代謝負擔減輕。
關注個人指標,有針對性調節飲食
定期體檢,監測肝腎功能、腫瘤標志物、血脂、血糖。如有家族癌癥史,更要注意合理膳食,及時就醫咨詢專業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