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前言
奧運冠軍楊威最近愁得睡不著覺,原本送兒子楊陽洋去香港讀國際學校,盼著孩子能接觸多元教育。
可沒成想學校突然從香港搬到了泰國,更讓他揪心的是,楊陽洋的手機還被學校收了,夫妻倆怎么都聯系不上孩子,急得團團轉。
![]()
楊威一向尊重兒子的選擇,從體操到高爾夫再到赴港求學,只要是楊陽洋想做的,他都全力支持,可這次突如其來的變動,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學校為何不提前和家長溝通就貿然遷校?在孩子與家人斷聯的日子里,楊威夫婦又是如何熬過這份焦慮的?
楊威教育觀念的轉變之路
楊威當年在體操界打拼時,人生路徑簡單又清晰,每天就是重復訓練、打磨動作,眼里只有拿獎牌、為國爭光這個目標。
![]()
這種“盯著目標往前走”的習慣,在他有了楊陽洋后,很自然地想傳給兒子。
他覺得自己走過的路穩妥,想讓楊陽洋順著走,少走些冤枉路。
最開始,楊威特別希望楊陽洋能接自己的班練體操。
每天都會陪兒子在訓練館待好幾個小時,看著小家伙從站不穩平衡木,到能做簡單翻騰,再到拿少兒體操獎項,楊威心里滿是驕傲,那時候他篤定兒子會一直走體操路。
![]()
可楊陽洋的興趣沒按他想的來,先是對體操沒了勁,轉而喜歡籃球,后來又迷上高爾夫,在這幾個興趣里轉來轉去。
楊威一開始也懵,尤其是高爾夫,他花了不少時間、精力和錢,結果孩子突然換方向,換誰都會覺得之前的投入白費了。
身邊有人勸他管管孩子,別讓孩子這么“三分鐘熱度”。
但楊威沒那么做,他看著孩子說新興趣時眼里的光,不忍心反對,反而跟著忙活。
![]()
孩子學高爾夫,他找好教練、買好裝備;孩子學籃球,他也默默支持,從沒抱怨過,真正讓楊威改變的是楊陽洋說不想按他定的路走。
那時候他才醒過來,孩子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而自己還在想著“安排一切”,根本沒跟上孩子的腳步。
后來又經歷學校研學失聯的事,楊威更明白,對孩子最好的不是引路,而是做后盾。
現在他不主動規劃了,改成每周跟兒子視頻聽想法,還學國際課程知識,就為了懂孩子的學業。
![]()
其實楊威這樣的轉變挺難得的,很多家長總把自己的想法加給孩子,覺得自己的經驗更有用。
但他能及時調整,放下“規劃欲”,跟著孩子的節奏來,這份通透不是每個家長都有。
楊陽洋的成長軌跡
楊陽洋中考結束后,跟家里說想去香港上學,說那邊教育模式多,能學不一樣的東西。
楊威和妻子一開始很驚訝,香港離家遠,孩子一個人在外,他們擔心,但看著孩子期待的樣子,還是同意了。
![]()
到了香港,楊陽洋讀的是國際學校,學的課程楊威完全不懂,課程表全是英文,楊威連看都看不懂,更別說提建議了。
最開始他還習慣性念叨“這門課多花點時間”、“那個知識點再鞏固”,后來發現孩子自己有規劃,就慢慢不干涉了。
前段時間出了件讓楊威夫妻倆揪心的事,學校突然組織去泰國研學,沒提前跟家長說,等師生到了泰國才發郵件。
更讓他們急的是,孩子的手機、電腦全被收了,怎么都聯系不上,夫妻倆情緒差點失控。
![]()
后來聯系上班主任才知道,學校每年都組織國外研學,今年選了泰國,收手機是為了鍛煉孩子獨立。
而且也不是完全斷聯,家長能通過帶隊老師聯系。
生活上,楊威夫妻倆對楊陽洋的培養也有想法。
每月只給3000塊生活費,不是舍不得,是想讓孩子學會規劃開銷,知道賺錢不容易。
孩子想多要零花錢,就得給雙胞胎妹妹輔導英語,每次能拿100到250塊。
![]()
這樣一來,孩子能培養責任感,也懂父母辛苦。
楊陽洋也挺懂事,在香港知道爸媽不容易,平時很節約,沒一點“星二代”的嬌氣,不像有些家境好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把父母的付出當理所當然。
楊陽洋能體諒父母,這點很難得,也能看出家里教育得好。
家庭視角下的投入
楊威家里有三個孩子,除了楊陽洋,還有一對雙胞胎女兒。
![]()
他對三個孩子的培養方向很明確,楊陽洋走國際教育路線,往更寬的平臺發展;雙胞胎女兒側重體操,希望能接著他的運動基因。
之前雙胞胎女兒身體不好,一年里大病小病加起來十幾次,楊威和妻子心疼,沒讓孩子去學校,請了私教在家教,課程表還是妻子楊云專門定的。
后來孩子身體好了,才打算讓她們回學校,還特意說這種方式只是針對自家孩子,不建議別人學,怕大家盲目跟風。
為了三個孩子,楊威夫妻倆在經濟上投入不少,尤其是楊陽洋。
![]()
他讀的香港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就超二十萬港元,加上香港的生活費、房租,每個月房租都要4.5萬,一年總支出差不多50萬,占了家里年收入的近四成。
楊威夫妻倆也說,現在經濟壓力大,原本能過得從容,現在為了孩子,每天都匆匆忙忙,像“連滾帶爬”一樣。
除了花錢,夫妻倆在精力上也花了很多,為了讓楊陽洋在香港安心上學,他們專門去香港一家家看學校,對比課程、環境,就為了選個合適的。
學校定了后,又在附近租房、布置房間,楊陽洋的姥姥也放下老家的養老生活,去香港照顧外孫的日常,幫著打理飲食,讓孩子能專心學習。
![]()
楊威的社交賬號里,486個作品差不多都是關于三個孩子的,再忙也會關注孩子的成長。
事件背后的爭議與反思
這次學校組織研學的事,引發了不少討論。
很多網友覺得學校做得不對,這么大的事,沒提前跟家長商量,等學生到了泰國才發通知,完全沒把家長的知情權、選擇權當回事。
還有人擔心,把孩子的通信設備全收了,萬一孩子有事,連跟家里報平安的機會都沒有,太不踏實了。
![]()
不過也有人說,從香港的教育習慣來看,學校組織學生去國外研學很常見,而且平時上課,學校就規定早上8點到下午3點收手機,怕孩子上課分心,這次研學接著用這個規則也正常。
而且學校也沒完全斷了聯系,家長能通過帶隊老師找孩子,不算真的失聯,但不管怎么說,學校在溝通上確實要改進。
孩子出門在外,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安全,提前跟家長說清楚研學的時間、地點、安排,讓家長心里有底,總比事后通知好,也能少些擔心和誤會。
![]()
這件事也讓大家看到了楊威作為家長的難處,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感覺。
他想幫孩子規劃未來,可面對全英文的課程表,一點辦法都沒有;想給孩子提學習建議,又不懂國際課程。
到最后,他能做的只有在錢上支持孩子,不拖后腿。
這種無力感很真實,孩子越長大,接觸的知識、領域越廣,家長能幫上忙的地方就越少。
![]()
這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調整心態,接受自己“幫不上忙”,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搭把手,而不是硬撐著做超出能力的事。
結語
楊威的經歷也給很多家長提了醒,養孩子不是一路“包辦”,要學會適當放手,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楊威在賽場上能掌控一切,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跟普通家長一樣,會迷茫、會焦慮。
![]()
但他愿意為了孩子調整自己,盡最大努力支持孩子,這份父愛跟千萬普通家長的愛一樣,都藏在平常的付出里。
楊陽洋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有自己的想法,能體諒父母,以后不管走哪條路,應該都能走得踏實、穩當。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1. 抖音賬號:楊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