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算法社會,年輕人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生活境遇,他們試圖逃離辦公室的權力角逐與社會時鐘的催趕,便把希望寄托于平臺,誤以為抵達了自由境地。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出逃”只是換了一種新的規訓。算法悄然主導了節奏,看上去自由的選擇,實則侵蝕著年輕人為生活賦義的主體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時代技術所帶來的便捷給這種被動狀態找了看似合理的借口:一切情況都變得更高效、更省事,為什么非要堅持麻煩和不確定?正是這種“合理化”的粉飾,讓年輕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于不經意間交出了生活的主導權,算法遮蔽下的當代青年困境由此形成。
平臺化生活中的青年困境
在算法邏輯不斷深入的當下,便利、自由以及主體性正被重新定義,而年輕人面臨的困境也由此出現。
技術雖能帶來便利,卻也暗含個體能力弱化的風險。當下的青年群體更傾向于以平臺作為日常生活的最優解:無論是旅行攻略、物品購買抑或職業生涯抉擇,都依賴于平臺。然而,這種便捷背后潛藏著巨大風險,人的獨立性思考能力與對當下不確定性的焦慮癥候逐漸凸顯,那些選擇的徘徊、等待的焦慮、被拒絕的刺痛等磨煉心性的諸多成長體驗,都淹沒在算法的“安排”中,以致作為本應最具朝氣的年輕人,不經意間在流量邏輯中喪失直面困難的勇氣。更為危險的是,年輕人習慣性地將平臺化生活視為一種慣常,全然未能察覺自身判斷力正悄然退化,生活的不確定性陡然增加。
自由只是幻象,平臺制造新的束縛。許多年輕人以為離開工位就自由了,有的走向零工經濟,有的成為數字游民。但是,規訓依舊存在,只是比過去更為隱秘,評分成了“看不見的考核表”,差評隨時危及生計,時刻待命讓工作與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看似自由,只不過是換了個空間而已。平臺正是利用人性的這些弱點,使得年輕人看似主動的選擇卻陷入了更難脫身的約束。
算法邏輯下的平臺化生存使得青年個體的主體性逐漸消逝。平臺之所以能精準滿足其日常需求,關鍵在于日常行為數據的收集,所謂的“個性化推薦”就是最好例證。看似以效率與精準著稱的算法,實則是商業價值與價值取向合謀的投射,在這一過程中,年輕人將自己交給算法、將喜好交給數據,將生活轉化為可查閱、可追蹤的數字符號,逐漸喪失探索社會復雜性和生活多樣性的能力。而長此以往,青年的創造性思考與批判性思維將會逐步停滯,青年的成長也就失去了最為根本的動力。
困境中的自救與成長
何以突破平臺之困?在摩擦中成長、在關系中扎根、在清醒中自持,年輕人方能在算法邏輯下守護自我,贏得真正的自由。
摩擦無法避免,它恰是個人成長的契機。順滑的人生也會稍顯無趣。年輕人要學會在沒有答案的時候作出選擇,敢為選擇的結果負責。拒絕算法的安排并不意味著完全擺脫算法,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一些“有益的摩擦”。比如,遇到問題不是立即上網檢索答案,而是嘗試獨立思考。表面上“麻煩”,卻能重新找回面對復雜生活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這個“麻煩”讓年輕人保持了同現實生活之間的摩擦。
虛擬的安慰是暫時的,真實的人際關系才是根基。平臺提供的虛擬互動不能代替長期的情感支持,最強勁的力量,往往來自真實的生命體驗與切身的人際互動。和家人溫暖地交流,和朋友、同伴開誠布公地爭論,在彼此的互動中確認自己,在互動中錘煉彼此的內心,這便是日常生活,也是抵擋算法的屏障。年輕人在平臺化生活中的孤獨和依賴,提醒我們一定要珍視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沒有人際關系作為支撐,很難找回個體的主體性。依托具體的生活場景與現實關系,年輕人有可能在虛擬社會中找到真正的立足點。
清醒方能自持,缺乏素養必將沉溺。要想抵抗平臺化生活中的算法邏輯,年輕人亟須培育新型素養,也就是除了掌握基本的數字倫理外,還應理解其背后的算法邏輯,并形成一種批判性思維,不斷反思:為何收到這些推送?為何沉浸其中?數字時代保持理智與清醒方能拒絕“注意力收割”,不“裹挾”于算法操控,從而保持獨立。如此,年輕人才能掙脫平臺之困,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主體性被替代,守護自我才是成長。平臺化生存的最大危機是讓我們習慣于放棄自己,在不斷累積的播放量和賬單總結中獲得價值,讓生活被各種量化的指標所取代。然而,真正的成長是直面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在風險里擔責。無論是從事一份不穩定的工作,還是作出一個不確定的決定,雖然都伴隨著風險,卻可能守護住獨特的自我。守護個體的主體性不僅是年輕人生存發展的根本任務,更是對消費主義裹挾、平臺化生活規訓的抵抗。
平臺已經深深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外賣、出行、學習、購物、社交幾乎無處不在。便利不可否認,但不能被動接收。真正的關鍵在于:既能智慧地使用工具,又不被工具定義;既能享受效率的順滑,又不被順滑奴役。這需要幾種最基本卻最難得的品質:保持清醒,意識到便利背后的代價;培養素養,看懂算法與推送的邏輯;珍惜真實關系,從人與人的聯結中汲取持久的力量;守護主體性,敢于承擔不完美選擇帶來的風險。這些看似平常的行動,恰是算法社會的“自救之道”,也是青年自我教育和成長的必修課,更是韌性社會的底色。當年輕人能在日復一日的平臺使用中,堅守生活的主動權,積淀生命的厚度與質感,他們便能為這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新時代注入力量和希望。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王亮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