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特蘭普正式開啟訪問韓國之行,并且與李在明進行了會晤。
然而就在前一天,美國前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突然放出狠話,直言美國“絕不當老二”。
在這種節骨眼上,這位美方高級官員的言論,究竟有什么含義?
![]()
特朗普亞洲行
特朗普這趟亞洲行,從日本到韓國,每一步都透著“想攢底氣”的味道。
10月27日剛落地日本,他就和高市早苗關起門談,核心話題繞不開“經貿合作”——說白了,就是盼著日本多買美國貨。
高市早苗也很“上道”,提前備好采購清單,把大豆、皮卡車、天然氣全列進去,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借“花錢”向美國示好。
畢竟這些年日本在安全上全靠美國罩著,現在美國有難處,遞個臺階既能鞏固關系,也能換點信任,算盤打得很精。
可這“示好”的實際效果,卻實在經不起細算。
美國大豆前幾年全靠中國撐著,最多的時候一年能賣140多億美元給中國,現在中國采購量直接降到零,倉庫里的大豆堆得沒地方放,價格還一個勁往下掉。
![]()
日本呢?它本來每年吃的大豆里七成就是美國的,市場就那么大,就算再使勁買,頂多是幫美國緩口氣,根本填不上中國留下的窟窿。
更讓美國心虛的是,不光大豆滯銷,連高端制造的“命門”也捏在別人手里。
美國造導彈、搞航天,尤其是F-35戰機,90%的稀土材料都得從中國買。
之前對華加關稅時,美國對其他商品敢下狠手,唯獨對稀土只敢維持20%的稅率,生怕把中國惹急了斷供。
伯恩斯在這時候喊“美國不當老二”,表面是硬氣,實則是給特朗普敲警鐘:“這局躲不開,硬骨頭必須啃”,可美國自己的底氣,早就沒表面看起來那么足了。
等特朗普10月29日到了韓國,想拉李在明一起站隊時,恐怕也沒那么容易。
畢竟韓國看著美國連大豆滯銷都解決不了,連稀土都要靠中國,心里難免會掂量:跟著這樣的“老大”,真能占到便宜嗎?
這場看似“風光”的亞洲行,從頭到尾都透著美國的焦慮——想靠盟友撐場面,卻連自己的基本盤都穩不住。
![]()
漏洞百出的“拉幫結派”
這些年美國為了“不當老二”,在圍堵中國這件事上沒少下功夫,可仔細一看,滿是破綻。
從拜登時期開始,美國就把對華策略從貿易戰升級到“全領域圍堵”:軍事上拉著日本、韓國、菲律賓搞聯合軍演,科技上搞“小院高墻”卡脖子,外交上還四處串聯盟友,想把中國團團圍住。
可到了特朗普上臺,這套打法不僅沒見效,反而暴露了更多問題。
最明顯的就是美國國內的“分歧”。
商界想繼續和中國做買賣,畢竟中國市場大,丟了可惜;普通民眾更關心物價漲沒漲、工作穩不穩,沒人愿意為“中美對抗”買單;只有政客和少數精英天天把“競爭”掛在嘴邊。
特朗普自己就是商人出身,他比誰都清楚,和中國徹底脫鉤對美國沒好處——所以一邊喊著“強硬”,一邊又主動找中國談貿易,這種矛盾的態度,讓美國的對華政策始終擰巴。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盟友們也沒那么“聽話”了。
以前美國一招呼,日本、韓國還會馬上跟上,可現在連東南亞國家都開始“不站隊”。
這些國家心里門兒清:中美都是大市場,跟誰鬧僵都不劃算,不如保持平衡,哪邊給的利益多就跟哪邊合作。
![]()
就像做生意一樣,誰也不想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美國想讓大家“只跟自己玩”,根本不符合人家的利益。
就連美國最看重的“稀土圍堵”,也只是個“空架子”。
美國拉著澳大利亞、日本簽稀土協議,看似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可實際上,稀土開采容易,提煉難——中國在稀土提煉技術上全球獨一份,美國想建自己的提煉產業鏈,專家說至少要十年。
這十年里,技術要突破、產能要建設、成本要控制,哪一樣都不是說說就能成的。美國想靠“拉盟友搞稀土”壓中國,說白了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被帶節奏,只打“實力牌”
面對美國的圍堵和喊話,中國沒跟著起哄,反而一直打得一手“穩牌”——不跟美國爭“老大老二”的虛名,只盯著自己的核心利益,用實力說話。
就拿稀土和大豆來說,中國的應對不是“賭氣”,而是精準打擊美國的“軟肋”。
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管制,不是隨便拍板,而是因為稀土是美國高端制造的“命門”。
美國造F-35戰機、搞航天航空、生產高端芯片,都離不開稀土,而中國掌握著全球最核心的提煉技術。
![]()
你美國想在科技上卡我脖子,那我就從源頭保障自己的優勢,讓你知道“卡脖子”不是單向的。
而且中國的稀土優勢不是一天兩天來的,從開采到提煉的全產業鏈已經成熟,美國想追上,至少得等十年,這十年里,中國還能繼續鞏固優勢。
在大豆問題上,中國把采購量降到零,也不是“故意找茬”,而是對美國關稅戰的合理反制。
以前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買家,可美國非要搞貿易戰,加征關稅,那中國自然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一調整直接打在美國的“基本盤”上——中西部農場主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大豆賣不出去,他們的不滿情緒只會越來越大,特朗普政府能不急嗎?
可中國不吃“威脅那一套”,你不拿出誠意,我就不會隨便讓步。
更重要的是,中國沒把精力放在“對抗”上,而是專心搞自己的發展。
這些年中國連續12年保持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華為的5G專利數量超過高通,“一帶一路”覆蓋了152個國家,這些成就不是靠喊口號來的,而是實打實干出來的。
![]()
美國總想著用“圍堵”拖慢中國,可中國卻在芯片、科技、對外合作上不斷突破,反而把美國甩在后面的領域越來越多。
就像兩個人賽跑,一個人總想著絆對方,另一個人卻只顧著往前跑,最后誰能贏,一目了然。
不是“爭老大”,而是“比定力”
現在再看這場中美博弈,其實早就不是“美國不想當老二,中國想不想當老大”的問題,而是一場比“戰略定力”和“長期實力”的馬拉松。
伯恩斯喊“美國不當老二”,更像是給自己壯膽——如果美國真的穩如泰山,何必反復強調這一點?反而這種反復,暴露了美國的不自信。
日本的“接盤”也只是暫時的“政治表態”。
它幫美國買大豆,不是因為“夠朋友”,而是想換美國的安全保護,可自己的市場容量就那么大,根本撐不起“長期接盤”的角色。
未來就算美國再想讓日本幫忙,日本也未必有這個能力,畢竟經濟規律不是靠政治意愿就能改變的——你不能逼著老百姓天天吃大豆,也不能讓企業明明不需要皮卡車還硬買。
而中國的定力,恰恰是這場博弈里最關鍵的“王牌”。
![]()
中國不跟美國爭“虛名”,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專心發展自己的優勢,擴大開放合作。
比如在芯片領域,中國不斷傳來突破的好消息;在對外合作上,“一帶一路”讓更多國家受益,大家愿意跟中國合作,不是因為中國“想當老大”,而是因為中國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現在全球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沒有哪個國家能再像以前那樣“一家獨大”。
美國想靠“拉幫結派”圍堵中國,想靠“喊口號”維持霸權,只會越來越難。
結語
這場博弈的終點還很遠,誰能保持定力,誰能持續發展實力,誰就能笑到最后。
而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顯然已經走在了正確的路上——不被外界干擾,只按自己的節奏前進,這或許就是應對所有挑戰的最好辦法。
參考信息:
美前駐華大使明說了:就是要跟中國爭,可不興當老二——觀察者網2025-10-28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