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在橫須賀甲板插兜指天宣稱“電磁彈射愚蠢透頂”時,全球正目睹一場頂配版達克效應現場教學——越無知者,越篤定。2025年10月28日,“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甲板上,他對美軍官兵高喊“蒸汽彈射用錘子和噴燈就能修”,并宣布將簽署行政令強制回歸蒸汽彈射系統。甲板下方涌動的電磁脈沖聲浪與他的宣言形成荒誕二重奏,恰是權力與科技博弈的殘酷切片:總司令的審美偏好碰撞工程師的精密計算,究竟誰在定義“正確”?
甲板上的達克效應:全球圍觀特朗普總統把航母開進認知陷阱
![]()
特朗普援引福特號電磁彈射系統實測故障率——每181次就有一次失效,遠低于設計目標4166次——卻閉口不提蒸汽彈射生產線早在2019年關閉、重啟成本或超130億美元的事實。他把“看得見的蒸汽”等同于“可靠”,把“看不懂的電磁”等同于“浪費”,用一句“錘子就能修”完成情緒對數據的殖民,也完成個人認知偏差向國家資源分配的驚險一躍。
![]()
總統憑行政令單方面改寫技術路線,繞開國會聽證、預算審批和獨立技術評估,等于把航母甲板變成即興秀場。行政權擴張至此,已非政策效率問題,而是對三權分立框架的結構性穿刺:當價值目標與實現路徑均由一人拍板,立法程序的質詢閘門與司法審查的糾錯閘門被同步繞過,民主制衡淪為背景板。
美國1995年解散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OTA)后,重大工程決策失去跨黨派、跨學科的紅隊機制。對比德國核能退出歷經14輪立法聽證,美國航母彈射器卻由甲板口號瞬間定向,制度缺口暴露無遺。沒有OTA,行政令成為技術決策的“單點故障”,達克效應得以搭乘總統專機直抵武器系統核心。
![]()
電磁彈射團隊曾被要求“補交蒸汽對比報告”,部分工程師以“偽造結論”為由拒絕。歷史鏡像里,納粹德國科學家也曾面臨“為政權修改物理”的抉擇。現代工程倫理的底線是:政治可定目標,不可定路徑;可問“航母能否起降無人機”,不可指定“必須燒煤或燒蒸汽”。一旦技術官僚集體沉默,公共資源配置便從證據導向變為審美導向。
英國《經濟學人》把事件稱為“反智民粹的軍工具象化”直言“技術路線搖擺將動搖盟友信心”。行政權的一時口嗨,換來的是工業基礎再建成本十年起跳、戰略代差可能被對手抹平——權力算計的代價,最終由整個聯盟體系買單。
恢復OTA、設立“技術紅隊”法案、重大工程路線變更須經國會聽證與獨立委員會背書,是已被驗證的防火墻。核心原則只有一條:行政權可以提出“需求”,但必須接受“路徑”被專業程序二次過濾;民主決定“打不打”,技術決定“怎么打”。
若行政權擴張不受專業閘門約束,今天的航母蒸汽化,就是明天的“火箭煤炭化”。當口號再次響徹甲板,NASA是否有底氣說“不”,取決于此刻是否為行政令劃定不可逾越的技術紅線。
行政權可以揮舞錘子,但錘子敲不飛電磁規律。真正的美,不是蒸汽噴涌的懷舊濾鏡,而是行政權與專業理性在制度籠子里完成的和諧共舞。當總統再次高呼“蒸汽更美”時,我們該問的不是他愛看什么,而是制度能否讓他只看得到——經過技術守門人過濾后的,那個唯一經得起故障率、成本曲線和戰略風險拷問的,真實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