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時候,回去了久違的老家農村!小小的村莊并未想象中那么熱鬧,比平時稍微多了兩三分熱鬧。兒時小伙伴大多都搬到鎮上或者大城市,農村還是一片平和。
老人坐在樹蔭下從早坐到晚,似乎白天總是漫長等不到天黑,留守的兒童也不像當年圍繞村口大樹跑跑跳跳。只顧著在門口玩手機游戲、刷短視頻。
![]()
留守兒童成了爛尾娃?
鄰居家的三個留守兒童,多多少少聽聞,也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學生了,15歲、12歲、8歲的三個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一年到頭都在深圳東莞周邊打工,見上一面都是奢侈。
老人家在樹蔭下等待著明天又明天,留守兒童在方寸屏幕上才有那一份快樂和笑聲。但這一幕,突然刺痛了我,我出差、旅游很多小地方,在中國的無數村莊里,這一幕幕都是重復上映。
![]()
美國作家凱文凱利曾說:“這是一個被社交媒體腐蝕靈魂的世界”!
我特意查了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900萬,其中近90%的兒童長期使用手機等智能設備。特別是一些資料中直接給出了“爛尾娃”的稱號,隱隱作痛。
爛尾娃,為何出現如此讓人難以接受的詞?這背后原因更多是農村教育斷裂的殘酷,父母為了養活他們不得不外出,丟給了爺爺奶奶老人,卻無法管教,反正讀不好書早點去賺錢,不聽話不努力。但問題真的只是孩子們“不夠努力”嗎?
跟一位縣城教書的同學聊天,她告訴我,班上超過半數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不是他們沉迷網絡,而是現實世界中,完全無處可去。”
手機里的萬花筒世界給了他們接觸外界的信息和誘惑,父母遠在他鄉,無暇顧及是否吃飽喝暖、學習成績如何;老人一輩只知道他們餓不死凍不壞已經足夠了。
就如同隔壁鄰居的15歲小伙告訴我:“明年畢業后我就跟著爸媽出去外面賺錢了”問及未來,他聳聳肩,沉默不語。
![]()
“寒門出貴子”這一句放在10年、20年前確實是應驗了很多人,但如今的社會還能嗎?
與普遍認知不同,農村孩子并非不努力。他們勤奮拼搏,卻沒人告訴他們起跑線不一樣,他們努力掙扎,卻在密密麻麻的森林中迷茫,連個指南針都沒給他們。
“他們不是不想攀爬,而是看不到山頂在哪里。”
留守兒童、農村學生這些“爛尾娃”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如何引導。他們也需要如大城市小孩一樣,被點亮而不是被篩選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