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子逃離北上廣,用1.5萬元在鶴崗全款購入一套住房。”
2. “僅花費4萬元便拿下70平方米的完整產權住宅,定居鶴崗。”
3. “一對90后情侶花四萬買房,告別都市壓力移居東北小城。”
4. 數年前,鶴崗這座原本默默無聞的邊陲小城,因房價低至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頻繁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吸引大批尋求生活轉型者蜂擁而至。
![]()
5. 當房屋標價不再是動輒百萬起步,而是低至一兩萬元就能全款買下,誰能不動心?這樣的價格甚至抵不過大城市一個月的房租,卻換來一個屬于自己的棲身之所。
6. 幾年時間過去,當初那些滿懷憧憬奔赴鶴崗實現“房產自由”的人中,已有不少人悄然退場,準備打包離開。
7. 到底發生了什么?曾經被視作理想避風港的鶴崗,為何如今不再香了?
![]()
8. “白菜價”的溫柔誘惑
9. 對長期承受一線城市高房價重壓的年輕人而言,鶴崗就像一片未被資本侵擾的凈土。
10. 只需攢幾個月工資,或變賣一只奢侈包包的錢,就能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不動產,這種財務上的輕松感極具吸引力。
11. 一位來自浙江的遠洋船員,僅用五萬元就在鶴崗購置了一套77平米、兩室一廳的二手房。
12. 這筆支出相當于他在海上工作不到半年的收入,卻換來了終身可住的實體空間。
13. 來自南京的自由職業插畫師趙女士更是在當地以1.5萬元全款拿下一處房產,成為網絡熱議的“低成本生活典范”。
![]()
14. 這種擺脫債務束縛的狀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自由。
15. 不再為每月房貸焦慮,仿佛提前進入了某種理想化的生活節奏——沒有打卡、無需通勤,生活重心從生存轉向享受。
16. 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哪怕地處偏遠,也能撫慰無數漂泊靈魂內心的不安與孤獨。
17. 而對另一部分人來說,這里并非終點,而是重新出發的戰略支點。
18. 尤其是從事遠程辦公、線上創作或電商運營的人群,這類城市提供了極低的生活成本和運營開銷。
![]()
19. 一名從廣東遷居至此的年輕人曾做過對比:他在廣州租住一間普通公寓兩個月的租金,足夠在鶴崗買下一整套房。
20. 更讓他驚喜的是人力成本的巨大落差。女主播王佳菲帶領團隊落戶后發現,在鶴崗支付4000元月薪即可招募到專業能力強、態度認真的員工,而在深圳或杭州,同等崗位至少要開出7000元以上才有人問津。
21. 這對于初創企業而言,意味著極大的資金節約和更高的抗風險能力。
![]()
22. 此外,地方政府為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也主動釋放政策紅利。
23. 為扶持直播電商等新興業態發展,當地不僅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和倉儲支持,還配套稅收減免、創業補貼等多項激勵措施。
24. 在數字技術打破地理限制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曾被遺忘的老工業基地,正逐漸演變為一批新型“輕資產、重生活”生活方式的試驗場。
![]()
25. 隱藏的成本清單
26. 然而,當真正搬進去生活一段時間后,人們才意識到那個看似低廉的購房價格,其實只是進入門檻。
27. 真正構成負擔的,并非房價本身,而是那些隱藏在日常背后的系統性“生活附加費”,它們才是導致大量購房者最終選擇撤離的根本原因。
28. 首當其沖的是氣候適應稅。對于習慣溫暖濕潤環境的南方居民而言,東北長達半年的嚴寒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生理屏障。
29. 廣東青年小黃坦言,零下三十度的冬季讓他幾乎無法正常外出,室內若無持續供暖則冷如冰窖,最終因身體難以承受而決定南歸。
![]()
30. 其次是社會連接斷裂帶來的精神代價。
31. 生活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成為普遍痛點。湖南籍夫妻小楊與小蘇反映,他們居住的區域連基本的生活服務都難以滿足,買菜需驅車數公里,周末想找一家咖啡館放松都成了奢望。
32. 某些老舊小區周邊甚至連便利店和藥店都稀缺,讓人產生強烈的與現代社會脫節感。
33. 更關鍵的是優質公共資源的極度匱乏。醫療資源緊張,醫院數量少且設備陳舊,突發急癥時往往來不及有效救治。
34. 對有子女的家庭而言,教育質量更是硬傷。薄弱的師資力量和落后的教學體系,使得許多家長不得不將孩子送往外地就學,徹底動搖了定居決心。
![]()
35. 接踵而至的是持續性的經濟支出壓力。
36. 那個曾令人心動的低價購房記錄,很快會被一項新的固定開支所覆蓋——冬季取暖費用。
37. 在鶴崗,每戶每年繳納超過2000元的集中供熱費極為普遍,這筆支出有時甚至高于房屋本身的折舊成本。
38. 若選擇不繳費以節省開支,則不僅要忍受刺骨寒冷,還可能影響整棟樓的供熱系統,引發鄰里糾紛。
39. 另外,部分老舊頂樓住宅存在屋頂滲水問題,維修難度大,本地熟練技工稀缺,找人修繕既耗時又昂貴。
![]()
40. 最深層的問題在于機會成本的喪失。
41. 這類城市產業結構高度依賴傳統能源產業,仍停留在“煤炭經濟”時代。
42. 當地就業崗位稀少,平均月薪普遍維持在2000至3000元區間,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43. 一旦遠程工作模式中斷,或外部收入來源萎縮,幾乎找不到替代性的謀生途徑。
![]()
44. 那么,是否所有人都注定無法扎根?答案并非絕對。
45. 那些成功在“鶴崗模式”中站穩腳跟的人,并非追求簡單“躺平”,而是精準匹配自身條件與城市特性的“適配型居民”。
46. 第一類是“候鳥式養老族”。
47. 他們多為退休人員,擁有穩定養老金,身體健康,不依賴地方就業與教育資源。
48. 吸引他們的核心優勢在于高達47%的森林覆蓋率、清新空氣以及遠離喧囂的寧靜氛圍。
![]()
49. 關鍵在于他們的居住策略:將鶴崗作為夏季避暑居所,春秋時節在此休養身心。
50. 一旦寒冬來臨,便啟程飛往海南三亞或返回原籍城市過冬,形成季節性輪換的生活方式。
51. 這種“遷徙式安居”巧妙繞開了極端天氣與高昂取暖費兩大難題,最大化利用了當地的生態價值。
![]()
52. 第二類則是“數字生態依附者”。
53. 包括自媒體創作者、獨立設計師、網店經營者、游戲代練等群體。
54. 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收入完全脫離地域限制,只要有穩定網絡便可開展工作。
![]()
55. 南京插畫師趙女士便是典型代表。她在鶴崗購房后繼續承接高端設計項目,月均收入穩定破萬。
56. 這樣的薪資在當地堪稱頂級水平,使她有能力聘請專人料理家務,實現了在一線城市需月薪三萬以上才能維持的生活品質。
57. 實質上,她是把一線城市的勞動報酬,投入到四五線城市的消費環境中,形成跨區域的“價值剪刀差”。
58. 她們不是被動適應環境,而是主動利用環境;不是融入當地經濟循環,而是構建獨立于本地之外的價值鏈條。
59. 通過極低的生活成本,換取更高層次的生活體驗,成功屏蔽了城市的諸多短板。
![]()
60. 筆者認為
61. 鶴崗、雞西等地出現的“萬元房”現象,并非偶然事件。
62. 它們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在經歷礦產枯竭、產業衰退后的必然結果。
63. 隨著煤礦開采量下降及年輕人口持續向中心城市遷移,大量礦區職工宿舍和家屬區陷入空置狀態。
64. 許多原業主為了避免長期承擔物業費、水電費及冬季取暖費等固定支出,寧愿低價拋售房產,導致市場供需失衡,價格一路走低。
![]()
65. 類似情況同樣出現在黑龍江大慶、遼寧阜新、河南鶴壁等老工業城市,形成了區域性“低價房產帶”。
66. 這場由“五萬買房、告別996”等口號點燃的全民關注熱潮及其后續的“退出潮”,深刻揭示了一個現實趨勢。
67. 在這些地區,房產的商品屬性已被極大削弱,其本質回歸到了最基本的居住功能。
![]()
68. 在沖動奔向下一座“鶴崗”之前,每個人都應冷靜評估自己真實的生活需求,以及能否在特定環境下持續創造個人價值。
69. 真正決定生活質量的,從來不是房子的價格標簽,而是個體能力與生活環境之間的契合度。
70. 面對低價房產的強烈誘惑,我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張購房合同,而是一份深入剖析自我、關于未來生活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
71.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