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兩大類。近年來,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細胞療法的突破,淋巴瘤的治療格局發生顯著變化,患者生存期與生活質量大幅改善。近期,國際權威腫瘤學期刊Annals of Oncology發表最新歐洲內科腫瘤學學會(ESMO)臨床實踐指南[1],系統梳理了七種最常見系統性淋巴瘤的診療現狀——包括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HL、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指南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為各亞型制定標準化診療方案。本文將從流行病學特征、診斷原則、分期預后評估及治療策略四方面,全面解讀指南核心內容。
![]()
圖1:指南截圖
一、淋巴瘤各亞型的流行病學與臨床特征
不同淋巴瘤亞型的流行病學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如下:
- DLBCL:最常見的侵襲性NHL,全球年齡標準化發病率達7.2/10萬人年,約占NHL病例的40%;中位診斷年齡70歲,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且具有顯著生物學異質性,臨床表現、分子特征及病理形態差異明顯。
- PCNSL:罕見結外淋巴瘤亞型,年發病率約0.47/10萬人,好發于老年人群(中位診斷年齡68歲);占所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在結外淋巴瘤中占比4%-6%。
- FL:西歐地區發病率持續上升,近十年增至5/10萬人年,為僅次于DLBCL的第二常見淋巴瘤亞型;致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推測與環境因素及遺傳易感性的交互作用相關。
- MCL:獨特生物學特性的B細胞腫瘤,約占NHL的6%,年發病率0.4-0.8/10萬人;中位發病年齡70歲,男性患病率為女性的3-4倍,在白種人中更為常見。
- MZL:惰性B細胞腫瘤,流行病學特征因亞型而異。據SEER-18項目統計,總體發病率19.6/100萬人年,其中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占比最高(61%),好發部位依次為胃、眼附屬器、肺及唾液腺;脾邊緣區淋巴瘤(SMZL)和淋巴結邊緣區淋巴瘤(NMZL)分別占9%和30%。
- HL:具有特征性雙峰年齡分布,好發于青年(15-35歲)和老年(>65歲)人群;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占全部病例的95%,結節性淋巴細胞為主型現歸類為結節性淋巴細胞為主型大B細胞淋巴瘤。
- PTCL:流行病學地域差異顯著,西方國家占NHL的5%-10%,亞洲地區達15%-20%。不同亞型人口學特征獨特:濾泡輔助性T細胞淋巴瘤(TFHL)、PTCL非特指型(PTCL-NOS)歐美多見;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結外NK/T細胞淋巴瘤(ENKTCL)亞洲高發;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EATL)與北歐人群乳糜瀉密切相關;乳房假體相關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僅見于使用粗糙面假體的患者;肝脾T細胞淋巴瘤(HSTCL)好發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青年男性。
二、淋巴瘤診斷的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原則
指南明確淋巴瘤診斷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則,且各亞型診斷標準需嚴格對應:
- 臨床信息應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III,A)。
- 通常情況下,淋巴瘤的診斷應盡可能依靠手術活檢,以進行充分的組織病理學評估,并提供足夠的組織用于免疫組化(IHC)和分子研究(II,A)。
- DLBCL、PCNSL、FL、MCL、MZL、HL和PTCL的診斷應按照表1中列出的診斷標準進行(I,A)。
表1:各淋巴瘤亞型診斷標準
![]()
三、淋巴瘤分期與預后評估體系
指南為各淋巴瘤亞型建立了針對性的分期與預后評估模型,指導臨床決策精準化:
1、DLBCL診斷評估規范
- 心血管功能評估:治療前需完成基線心電圖;老年患者及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者,常規行超聲心動圖(警惕蒽環類藥物心臟毒性)。
- 影像學評估:PET-CT為基線分期和療效評估首選,中期PET-CT可按需選擇性應用。
- 中樞神經系統(CNS)風險評估:存在中樞受累風險或相關癥狀者,建議增強顱腦MRI聯合腦脊液細胞學分析,實施需個體化。
- 預后評估:采用國際預后指數(IPI)及年齡校正版本(aaIPI),老年患者可補充老年預后指數;中樞預防參考CNS-IPI評分。
- 分子遺傳學檢測:所有病例行MYC基因重排FISH檢測,若陽性需進一步評估BCL2基因狀態,明確是否為雙重打擊淋巴瘤。
2、PCNSL
- 神經影像學評估:采用國際PCNSL協作組(IPCG)標準化MRI方案,優先3T或1.5T增強掃描;有神經系統癥狀或腦脊液陽性者,補充脊髓MRI。
- 腦脊液檢測:無禁忌證者均需行腦脊液檢查(常規生化、細胞學、流式細胞術),聯合檢測MYD88 L265P突變、IL-10水平及IgH基因重排,輔助鑒別診斷。
- 全身及眼科評估:全身PET-CT排除中樞外受累,條件有限時可用增強CT+骨髓活檢+睪丸超聲替代;眼科評估包括裂隙燈檢查,建議補充視網膜血管造影或OCT。
3、FL
- 基線分期檢查:所有新診斷患者需完成骨髓活檢(局限性病變患者強制檢查)、頸胸腹盆腔增強CT、PET-CT(I/II期擬行受累野放療者必需)。
- 預后評估:采用FLIPI-1/FLIPI-2和PRIMA預后指數(PRIMA-PI),預測疾病轉歸并指導治療方案選擇。
4、MCL
- 病理學評估:明確報告形態學亞型(母細胞樣、多形性型、經典型),定量檢測Ki-67增殖指數(建議以30%為界值分級)。
- 分子診斷:TP53突變檢測為常規項目(初診及更改治療方案時均需評估),必要時可用p53免疫組化替代。
- 影像學評估:推薦[1?F]FDG-PET-CT或增強CT+骨髓活檢(骨髓抽吸可選)進行分期與療效監測。
- 預后評估:采用MCL國際預后指數(MIPI)或其改良版本,指導臨床決策與試驗設計。
5、MZL
- 影像學評估:完整胸腹部CT掃描,含眼眶及唾液腺檢查;擬局部治療、疑似組織學轉化或需確定活檢靶向淋巴結者,補充PET-CT。
- 骨髓評估:NMZL、SMZL及非胃來源結外邊緣區淋巴瘤(EMZL)患者(尤其計劃局部治療者),常規行骨髓穿刺抽吸(形態學+流式細胞術)及活檢檢查。
- 病原學檢測:特定部位MALT淋巴瘤需檢測致病微生物(如胃MALT淋巴瘤查幽門螺桿菌、眼附屬器MALT淋巴瘤查鸚鵡熱衣原體)。
- 預后評估:參考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乳酸脫氫酶(LDH)水平、肺門外淋巴結腫大(HPLL)情況,及MZL-IPI、MALT-IPI評分系統。
6、HL
- 影像學評估:PET-CT為首選的影像學檢查。經PET-CT完成全面分期后可避免不必要的骨髓檢查。
- 危險度分層:根據臨床特征分為早期預后良好型、早期預后不良型及晚期型,指導治療策略選擇。
- 早期預后良好型:無以下任一因素——紅細胞沉降率(ESR)≥50 mm/h且無B癥狀、伴B癥狀且ESR≥30mm/h、≥3個淋巴結區域受累、結外病變、縱隔巨大腫塊(>胸腔最大橫徑1/3)。
- 晚期疾病評分系統:晚期病例(包括IIB期伴結外病變/巨大腫塊、III-IV期)推薦采用國際預后評分(IPS)進行精確評估。該評分系統整合了多項臨床指標,能夠有效預測疾病轉歸和治療反應。
7、PTCL
- 影像學評估:診斷時、治療中期(可選)及治療結束時,推薦PET-CT;PET-CT不可行時,增強CT為替代方案(結內型及非白血病性結外型PTCL中PET-CT準確性更高)。
- 骨髓評估:所有新診斷患者需骨髓活檢,標本同時行形態學、免疫組化及分子檢測,評估浸潤程度與克隆性。
- 特殊亞型檢測:白血病型表現病例需外周血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ITL)等亞型建議加做T細胞受體基因重排分析。
- 疾病進展管理:復發或進展時強烈建議再次活檢,明確是否存在病理學轉化(如大細胞轉化)或新分子遺傳學改變,并對再活檢標本行全面分子檢測。
- 預后評估:采用IPI進行風險分層,整合年齡、體能狀態、LDH水平、分期及結外侵犯等參數。
四、淋巴瘤各亞型的治療策略
指南針對各淋巴瘤亞型的分期、患者個體情況(年齡、體能狀態、合并癥等),制定了分層治療方案:
1、DLBCL
總體原則:完善PET-CT分期及雙打擊淋巴瘤(MYC/BCL2/BCL6重排)檢測,優先評估臨床試驗可行性;治療方案綜合年齡、體能狀態、IPI評分及分子特征制定。
I-II期DLBCL
- 年齡<60歲、ECOG 0-1分、IPI=0且非大腫塊者,推薦4周期R-CHOP+2周期利妥昔單抗鞏固;60-80歲無高危因素者可酌情采用。
- 年齡<80歲、體能良好且腫塊≥7.5cm者,2周期治療后完全代謝緩解則4周期R-CHOP,殘留病灶則6周期R-CHOP+受累野放療。
- 年齡<80歲且aaIPI≥1者,選擇6周期R-CHOP;IPI≥2者可考慮R-Pola-CHP方案,部分患者用3-4周期R-CHOP+受累野放療。
- 80歲以上者推薦6周期R-mini CHOP,根據腫瘤負荷與治療反應個體化考慮受累野放療,或減量化療+放療。
- 不適合蒽環類藥物者,可選6周期R-CEOP、R-COMP或R-GCVP,或中期PET指導的治療策略。
![]()
圖2:I-II期DLBCL的一線治療方案
III-IV期DLBCL
- ECOG0-1、年齡<80歲且IPI 0-1分者,標準6周期R-CHOP;
- ECOG0-1、年齡<80歲、IPI≥2分者,推薦6周期R-Pola-CHP。
- 伴MYC-BCL2二者重排的年輕患者,考慮DA-EPOCH-R或R-CODOX-M/R-IVAC強化方案;
- 年齡≤50歲、IPI≥3分(尤其中樞復發高風險)者,可選更高劑量強度的方案如R-CODOX-M/R-IVAC或R-CHOEP。
- 80歲及以上者推薦6周期R-miniCHOP,體能極佳者可考慮全劑量R-CHOP;
- 不適合蒽環治療的患者可選6周期R-COMP、R-GCVP或R-CEOP;
- 年齡≥80歲、因淋巴瘤疾病負荷導致生理功能嚴重但可逆性受損者,首周期可皮質類固醇預處理和/或減量化療。
- 治療結束時FDG高攝取殘留灶盡可能活檢;無法活檢的孤立性大腫塊(≥7cm)或D4 PMR患者,多學科評估后可考慮ISRT。
特殊臨床處理:CNS-IPI 5-6分、特殊結外侵犯等超高危年輕患者,治療結束時推薦HD-MTX(3-3.5g/m2×2周期)中樞預防。
![]()
圖3:III-IV期DLBCL的一線治療方案
2、PCNSL
- 治療原則:基于體能狀態、年齡及腎功能綜合評估,體能良好者推薦含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3g/m2,輸注2-4小時)的誘導化療,聯合可穿透血腦屏障的細胞毒藥物(如MATRix、MPV±利妥昔單抗、MBVP±利妥昔單抗、R-MT方案);需注意利妥昔單抗尚未獲EMA或FDA批準用于該適應癥。
- 分層治療:適合移植患者(年齡≤70歲):強化誘導方案(如MATRix或R-MA)后續貫塞替派為基礎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鞏固。誘導達PR但不適合ASCT的年輕患者(<60歲):可考慮36-40Gy全腦放療,需權衡神經毒性風險。老年患者(>60歲):達CR者可選23.4Gy全腦放療(長期認知影響尚不明確)。
- 替代方案:不適合移植者可選R-MPV、R-MBVP、R-MT或R-MP;誘導達CR/PR者,替莫唑胺或丙卡巴肼維持治療為選擇;完全緩解但不適合移植或放療者,可觀察隨訪。藥物劑量需根據腎功能和合并癥調整(尤其甲氨蝶呤個體化給藥)。
- 特殊處理:鞘內化療僅適用于腦脊液播散且無法接受HD-MTX(≥3g/m2)者,或一線治療后仍有腦膜疾病者;完全不適合化療者,姑息治療可選全腦放療、皮質類固醇、烷化劑±利妥昔單抗、BTK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
![]()
圖4:PCNSL的治療方案
3、FL
- 局限期FL:PET-CT和骨髓分期確認為I期或連續性II期者,推薦24Gy 受累野放療(ISRT),可酌情聯合利妥昔單抗;老年或體弱患者以疾病控制為目標時,可考慮4-8Gy低劑量ISRT。
- 低腫瘤負荷患者:無癥狀、非連續性II-IV期低腫瘤負荷者,初始治療可選主動監測或利妥昔單抗單藥(誘導:375mg/m2每周1次×4周;維持:每2個月1次×12次),決策需綜合癥狀、進展風險及治療意愿。
- 高腫瘤負荷患者:符合GELF標準的有癥狀、高腫瘤負荷II-IV期者,推薦利妥昔單抗/奧妥珠單抗聯合苯達莫司汀、R/O-CHOP、R/O-CVP、R2方案(利妥昔單抗+來那度胺)、利妥昔單抗單藥誘導+維持方案。
- 維持與支持治療:免疫化療誘導緩解后,建議利妥昔單抗或奧妥珠單抗維持治療(每2個月1次,持續2年);接受苯達莫司汀治療者(尤其≥70歲或合并呼吸系統疾病),需警惕肺部感染,延長肺孢子菌肺炎和抗病毒預防療程,密切監測感染征象。
![]()
圖5:FL的治療方案
4、MCL
- 初診無癥狀患者:腫瘤負荷低且無高危生物學特征者,可主動觀察;啟動一線治療前,推薦TP53突變檢測,突變者優先參與臨床試驗。
- 局限期患者:一線方案未完全明確,可根據情況選擇觀察、受累野放療或系統性治療;存在高危因素者,參照晚期疾病方案行系統性治療。
- 年輕體健患者:年齡≤65歲(可放寬至70歲)且體能良好者,推薦含共價BTK抑制劑的強化方案,如R-CHOP聯合伊布替尼序貫維持,或R-DHAP/R-DHAOx等高劑量阿糖胞苷方案誘導后行ASCT鞏固(注:一線伊布替尼尚未獲EMA/FDA批準)。
- 非移植患者:不適合大劑量化療及ASCT者,推薦苯達莫司汀聯合利妥昔單抗(BR方案)序貫利妥昔單抗維持、VR-CAP聯合維持、R-BAC方案,或BR聯合阿卡替尼序貫維持;誘導后MRD陰性者,可考慮省略ASCT。
- 注意事項:方案選擇需綜合年齡、體能狀態及藥物可及性;密切監測治療反應與不良反應,BTK抑制劑治療者需重點關注心血管毒性及感染預防。
![]()
圖6:MCL的治療方案
5、MZL(以I-IIE期EMZL為例)
-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所有胃MALT淋巴瘤患者需規范根除治療,初次失敗后調整抗生素方案并聯合質子泵抑制劑二次根除;無論成功與否,治療后6個月行食管胃十二指腸鏡(EGD)復查評估。
- 治療后監測:根除治療后淋巴瘤轉陰者,前2年每6個月行EGD+活檢,2年后延長至每12-18個月;6個月復查活檢陽性但無癥狀者,繼續每6個月EGD+活檢監測。
- 疾病進展干預:出現以下情況需積極干預——內鏡活檢持續陽性、臨床癥狀、疾病進展、組織深層浸潤、淋巴結受累或t(11;18)遺傳學異常,推薦受累野放療(ISRT)為主要手段。
- 胃外EMZL:局限性胃外EMZL患者,首選24Gy受累野放療(ISRT),可根據病灶部位和個體情況調整劑量。
![]()
圖7:I-IIE期EMZL的治療方案
6、HL
Ⅰ-Ⅱ期經典型HL
- 生育力保護:育齡期患者治療前需提供生育力保留咨詢,化療前考慮精子冷凍、卵子凍存或卵巢組織保存(尤其擬用烷化劑或盆腔放療者)。
- 預后良好cHL:推薦2周期ABVD+20Gy受累野放療(ISRT),平衡療效與毒性。
- 年輕高危cHL(<60歲):可選兩種方案——①2周期強化BEACOPP(eBEACOPP)+2周期ABVD,中期PET Deauville 4-5分者30Gy ISRT,1-3分者觀察;②4周期ABVD+30Gy ISRT,根據耐受性和治療反應調整。
- 老年高危cHL(>60歲):2周期ABVD+2周期AVD(去除博來霉素)+30Gy ISRT,降低肺毒性風險。
![]()
圖8:I-II期經典型HL的一線治療方案
IIB期(伴危險因素)、III期和IV期經典HL
- BrECADD方案:體能良好的≤60歲患者,2周期BrECADD(EMA批準,FDA未批準)后中期PET評估;iPET陰性(Deauville 1-3分)追加2周期,陽性(4-5分)完成6周期;治療結束PET陽性者推薦ISRT,陰性者無需進一步治療;可謹慎用于61-75歲身體極佳者。
- 免疫聯合化療:≤60歲者可考慮6周期Nivo-AVD(FDA批準,EMA未批準)作為替代;60-80歲者優先Nivo-AVD;Nivo-AVD不可及且BrECADD不適用時,≤60歲者用BV-AVD。
- 傳統化療:無新型靶向藥物(BV、PD-1抑制劑)時,標準方案為ABVD或根據耐受性選強化BEACOPDac方案,綜合藥物可及性、年齡、合并癥及治療反應選擇。
![]()
圖9:伴有危險因素的IIB期、III期和IV期經典HL的一線治療方案
7、PTCL
- ALK陰性ALCL:局限期非巨塊型ALCL患者的推薦方案是3-4周期BV-CHP或CHOEP短程化療后,序貫30-40Gy ISRT。晚期患者應接受6周期BV-CHP,CHOEP為替代;I-II期伴大腫塊或IPI>1者,6周期化療后建議ISRT鞏固;III-IV期化療敏感者首次CR后,可考慮ASCT鞏固。對于PTCL-NOS/TFHL患者,基礎誘導可采用CHOP或CHOP樣化療,聯合或不聯合依托泊苷(II,B);I-II期(非大腫塊、低危):推薦3-4周期CHOEP化療,后續行30-40 Gy鞏固性ISRT(IV,B);III-IV期:推薦6周期CHOEP化療,緩解患者可考慮鞏固性ASCT(II,B/III,C)。
- ALK陽性ALCL:低危局限期患者可采用3-4周期BV-CHP或CHOEP方案短程化療,治療反應良好者后續給予30-40Gy ISRT。其他患者均應接受6周期BV-CHP方案,其中I-II期高風險(巨塊型、IPI≥2或年齡>40歲)或晚期患者可選擇6周期CHOEP方案。完成化療的I-II期高風險患者推薦ISRT鞏固。ASCT通常不推薦用于低危III-IV期患者,但伴高風險特征(IPI3-4分、巨塊型結外病變或可疑殘留病灶)的I-IV期患者可考慮該治療。
- 治療選擇注意事項:方案制定需綜合分期、危險因素及藥物可及性;BV-CHP中維布妥昔單抗需監測周圍神經病變;ISRT劑量和靶區根據治療反應、病灶部位個體化確定;ASCT候選者嚴格評估適應癥與風險獲益比。
![]()
圖10:PTCL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EyreTA, Cwynarski K, d'Amore F, et al.Lymphomas: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25 Aug 1:S0923-7534(25)00911-1.
內容來源:醫學界血液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