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碼模特苔絲·霍利迪在社交媒體曝光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員,隨意評價歧視自己的乘客。將航空業的偏見歧視問題推至輿論風口。
公眾人員都難以維權,普通人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2025年10月,霍利迪與9歲的兒子搭乘美聯航航班返家時,因洗手間轉身時誤觸呼叫按鈕。
一名男性空乘空乘以專業態度詢問情況,雙方甚至因洗手間空間狹小開起了玩笑。
但對話很快轉向敏感領域,空乘突然提及自己“體型非常大的姐妹”,暗示其與霍利迪體型相似,并抱怨鄰居因“體型龐大”投訴航空公司。
隨后他直言霍利迪“需要減肥”,并以“為了孩子健康”為由施壓,甚至在分發零食時對霍利迪兒子說“軟糖能避免誘惑”。
這一系列言行被霍利迪記錄并曝光后,迅速引發熱議。
網友在震驚之余,紛紛質疑:航空服務人員是否擁有對乘客身材評頭論足的“特權”?
一位倡導身體多樣性的公眾人物仍會成為“身材羞辱”的受害者。
事件發酵之際,正值多家美國航司更新“超重乘客需購買第二座位”的規定。
西南航空將于2026年實施該政策,聯合航空、美國航空等早已要求體型較大乘客若無法舒適放置手臂或侵占鄰座空間,需額外付費。
這一政策本意是平衡航空資源分配,卻也暴露出航空業對“體型標準”的隱形偏見。
霍利迪在事件中要求航空公司不解雇涉事空乘,而是為其安排敏感性培訓,這一提議看似“寬容”,實則暗含批判。
![]()
航空公司應該重視員工對乘客多元化體型的認知教育。
若服務人員缺乏對肥胖人群的尊重,再完善的政策也可能淪為“歧視工具”。
霍利迪并非首次因體型引發爭議。
2018年她登上英國《Cosmopolitan》封面時,曾因“病態肥胖”被專欄作家皮爾斯·摩根抨擊,稱其“傳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今,她以自身經歷再次站上輿論戰場,用“羞辱事件”為身體積極性運動發聲。
支持者認為,霍利迪的勇敢曝光打破了“體型羞辱”的沉默文化。
而反對者則質疑:“健康”與“審美”能否被徹底割裂?當BMI指數(體重指數)成為衡量健康的唯一標準時,社會是否忽視了個體生活方式的多樣性。
面對爭議,有網友為涉事空乘辯護,稱其言論可能出于“真誠關心”。
但多數人認為,服務行業的職業邊界不容模糊。
![]()
心理學專家指出,空乘人員需接受“無評判溝通”培訓,尤其在涉及敏感話題時應以“解決方案”而非“指責”為核心。
霍利迪提出將涉事員工轉介至“美國國家肥胖接納促進協會”,這一舉措不僅為事件提供了解決思路,更凸顯出社會對系統性反歧視機制的迫切需求。
若航空業能將“敏感性培訓”納入強制考核,或許能從源頭減少類似沖突。
![]()
苔絲·霍利迪的遭遇,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社會對“體型”的刻板認知,也映射出航空業在服務倫理上的待改進之處。
當“健康”與“審美”成為公共議題,我們更需要學會以尊重替代評判,以包容消解偏見。
畢竟真正的服務精神,不該因乘客的體型而改變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