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女首相高市早苗剛上任,就迎來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訪問。對她來說,這可是頭等大事。
![]()
圖為高市早苗
此前,從安倍晉三到石破茂,再到岸田文雄,都是上任后先去美國“拜碼頭”,這次卻是美國總統親自登門,高市早苗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來歡迎:部署1.6萬警力、天皇親自接見、陪特朗普參觀美軍基地,這些都是常規操作。
真正的看點在于,高市早苗作為女性領導人,與特朗普之間展現出的“親密互動”。美國媒體稱之為“化學反應”(chemistry)。怎么互動?走路時并非并排靠近,而是直接挽著特朗普的胳膊。
試想兩國元首如此挽臂而行,特朗普夫人梅拉尼亞會作何感想?估計高市早苗日后訪美,梅拉尼亞都可能懶得見她——吃醋在所難免。
![]()
圖為特朗普和梅拉尼亞
在美軍基地聽到特朗普宣布“好消息”時,高市早苗竟當場蹦起,歡呼“耶!太好了!”一方面說明她性格激情——年輕時騎摩托、當重搖滾樂隊鼓手,敲鼓常備兩三副鼓槌,敲爛就換;可身為首相,在外交場合如此“孩子氣”,被日本媒體與民眾批評“不合時宜”。
更“厲害”的還在后頭:兩人聯合記者會雙雙遲到,她竟開心解釋“我們剛一起打高爾夫”。為投特朗普所好,她還送上高爾夫球桿。
特朗普見她如此“粉絲狀”,也樂不可支,連連夸贊“日本首位女首相真了不起”,滿口答應“有事您說話,我能幫的都幫”。兩人私交之密,甚至超過安倍時期。
這透露三層信息:第一,面子與里子。對日本而言,美國是“大哥”,日美同盟就是基礎。經貿、其他各方面碰到美國,一旦觸怒,日方必得讓步。
從安倍到高市早苗,面子可先放一邊,先穩住同盟、拜好碼頭:您拳頭硬、您駐軍在此,我惹不起,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您高興就好。當年安倍陪特朗普打高爾夫,一路小跑差點摔倒,被美國媒體反復播放,日方也毫不在意——面子不重要,把里子在經貿談判上該要的利益要回來,才是重要的。
您覺得高市早苗和特朗普的互動特別簡單吧?當然,這需要她的英語水平還不錯。她年輕時曾經給美國的議員做過研究員,英語應該是不錯的。英語不錯,語言也挺好,這才能夠直接交流。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現在大家都覺得語言不重要,拿個翻譯器就可以翻譯,跟人對話的時候,像蘋果出的最新一款產品可以直接同傳。那看似這樣挺好,但實際上,什么都代替不了人與人之間這么直接的交流。
你看著我的眼睛,我看著你的眼睛正在交流,包括領導人之間也是。這種直接的交流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因此,現在大家覺得翻譯器滿天都是,用AI就能翻譯。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語言了。因為這個時候,越能凸顯語言的重要性。語言不是說你能寫能讀,一定要能說,能看著對方的眼睛把你想表達的說出來。
什么口音,這都無所謂。只要能表達,能面對面地表達,就是特別重要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學外語沒用了,學那玩意干嘛。掌握一門外語,如果很厲害的話,你掌握兩門,那是特別好的。哪怕是會那么一兩句呢,也行。
有時候去法國,法國人很驕傲,你跟他講一句“Bonjour”,隨便講一句,他覺得你還會一句,他就會跟你交流。如果你一句法語都不會,法國人有時候懶得理你。這叫驕傲嗎?所以,學一點總是好的。
最后一點還是涉及到日美關系。高市早苗這樣做,并不意味著特朗普會在任何關鍵領域給她讓步。關系好是關系好,個人友誼是個人友誼。
![]()
圖為特朗普
特朗普雖然喜歡恭維,喜歡拍馬屁,但也斷然不會因為拍馬屁就放棄美國的國家利益,對日本什么都讓。也斷然不會這樣。
這就是說,國與國之間交往,領導人友誼是重要的。領導人友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氣氛,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但根本的問題還是需要正道正向地去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