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73歲的張大爺坐在餐桌邊,邊吃著簡單的早飯邊與老伴笑談著昨晚的養生知識。鮮有人知道,20年前,他剛邁入五十還不到時,就被診斷為肝硬化晚期。
醫生在病房里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做好長期慢病管理吧,再撐幾年都算奇跡了。”可是時光荏苒,昔日的病友許多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張大爺卻安然屹立至今。肝功能穩定、精神狀態優良,令人驚訝。
![]()
難道真的是命好嗎?其實,張大爺自己坦言:“一靠藥,二靠命,三更要靠自己的日常習慣!”他的主治醫生更是連連夸獎:“像張大爺這樣全方位自覺管理的人,其實極罕見,堪稱教科書級的患者。”那么,張大爺有哪些秘訣讓他“逆天改命”、平穩走過二十年的險灘?
肝硬化被認為是“肝臟最后的防線”:一旦成形,肝細胞大量纖維化,失去再生力。很多家庭聽到“肝硬化晚期”就仿佛判了死刑,其實這樣的觀念過于絕對。根據《中華肝臟病雜志》2022年發布的多中心調查數據,規范生活方式干預可讓近30%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顯著改善,發展為肝癌或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明顯下降。
張大爺的案例正好印證了這一研究——不是一味地依賴藥物,而是深諳“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肝臟雖無痛覺神經,但其“自我修復”潛能隱藏極強,關鍵在于是否能遠離誘因、持續正確習慣。
![]()
醫生總結,肝硬化管理最核心的三件事:
戒絕肝毒性物質(如酒精、加工食品)戒絕肝毒性物質(如酒精、加工食品);保證規律飲食與運動保證規律飲食與運動;定期監測、早發現并處理并發癥定期監測、早發現并處理并發癥。
習慣一:酒精徹底”清零”,堅決不到”一滴”
張大爺坦承,以前聚會應酬、小酌助興習慣很難改,但確診肝硬化那一刻,直接“斷酒”——自此20年從未回頭。有報道稱,74.5%的肝硬化進展病例與酒精持續攝入有關,徹底戒酒可降低肝癌和肝衰竭風險至少55%以上。張大爺偶爾喝無糖茶或溫水,再大的飯局也不動情面。
![]()
習慣二:飲食清淡,遠離加工食品與燒烤
肝硬化患者飲食“地雷”隨處可見,尤其是高溫燒烤、腌制、油炸食物。張大爺囑咐家人:“臘腸、咸魚、烤串這些都別再上桌。”他主食定量,副食以新鮮綠葉蔬菜、豆制品、蒸煮走地雞、魚肉等為主。一項針對中老年人調查發現,三個月內減少油炸燒烤攝入,肝臟脂肪含量平均下降12%,甘油三酯水平下降18.5%,長期更利于肝功能修復。
習慣三:生活作息極有規律
“肝臟怕熬夜,夜夜十點半就睡。”張大爺自我調侃:不是年紀大了愛睡,而是怕命短。他不僅睡得早,還堅持午休,每晚充足7-8小時睡眠。多項臨床回顧顯示,規律作息會上調肝臟自我修復相關激素(如生長激素、胰島素),降低慢性炎癥,減少肝纖維化進展。
習慣四:適量有氧運動,堅持20年不斷檔
即便退休了,張大爺也沒坐下來“守電視”。他每天堅持快步走6000-8000步,風雨無阻,有時還參與小區的簡單健身操。研究顯示,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可提升肝臟灌注,減少內臟脂肪,無形中為肝臟減負,高強度運動反而無益,關鍵是堅持和適度。
習慣五:定期體檢與復查,絕不僥幸
很多人一聽到“肝硬化晚期”就悲觀放棄,張大爺卻偏要“盯死數據”:半年必查肝功能、B超、肝纖維化指標,有異常第一時間與醫生溝通。“不怕查出問題,就怕諱疾忌醫。”統計顯示,規律隨訪肝硬化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至少降低30%。正是這份科學管理,讓他及時應對小變數,不讓病情悄悄失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