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季節交替或陰雨天氣,不少風濕病患者就會感到關節隱隱作痛,仿佛身體里裝了個 “天氣預報儀”。這種不適感不僅影響日常活動,長期下來還可能讓關節功能受影響。其實在中醫看來,風濕病的調理并非難事,就像古代養生家追求 “天人合一” 的平衡狀態,我們只需在生活中堅持幾個簡單習慣,就能為關節筑起一道 “防護墻”。
![]()
第一個習慣,要學 “孫思邈養性”,注重 “溫養臟腑”。唐代醫家孫思邈于《千金方》中言:“凡心有所愛,勿深愛;心有所憎,勿深憎。”寥寥數語,便凸顯出情緒與身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引人深思。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情緒波動容易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影響氣血運行,讓關節得不到足夠滋養。日常可以試試 “深呼吸調暢法”:清晨醒來后,平躺在床上,雙手自然放在腹部,慢慢地吸氣,感受腹部鼓起,再緩緩呼氣,重復 5-8 次。這樣的小動作能幫助平復情緒,讓氣血更順暢。同時,飲食上可適當吃些溫性食物,比如用生姜煮水泡腳,或是喝一碗加了少量紅棗、桂圓的小米粥,就像給身體 “添把溫火”,幫助驅散關節里的寒氣,但要注意根據自己的體質調整,比如容易上火的人就少放些桂圓。
![]()
第二個習慣,借鑒 “華佗五禽戲” 的思路,做到 “適度動關節”。華佗創編五禽戲時,主張 “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這與風濕病患者需要 “動而不疲” 的原則不謀而合。眾多患者憂心運動將加重關節負荷,實則不然。只要審慎擇取適宜的運動方式,非但不會加重負擔,反而能夠對關節起到保護之效。比如坐在椅子上,緩慢地活動腳踝,順時針轉 5 圈,再逆時針轉 5 圈;或者站起來,雙手扶著桌子,輕輕地屈膝、伸膝,每個動作保持 3-5 秒,重復 10 次。這些動作幅度小、強度低,既能促進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又不會給關節帶來過大壓力,就像給關節做 “溫柔的按摩”。
![]()
第三個習慣,遵循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 理念,做好 “避邪護關節”。《黃帝內經》中說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于風濕病患者而言,寒冷、潮濕就是容易誘發癥狀的 “虛邪賊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衣物,比如陰雨天提前穿上護膝,避免關節直接暴露在冷空氣中;晚上睡覺時,即使天氣炎熱,也不要讓空調風口對著關節吹,可以在關節處蓋一條薄毯。另外,居住環境也要保持干燥通風,比如梅雨季時,用除濕機降低室內濕度,避免潮濕之氣侵入身體。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就像為關節撐起一把 “保護傘”,幫助抵御外界邪氣的侵襲。
![]()
風濕病的調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培育幼苗需要耐心呵護一樣,堅持這些習慣或許不會立刻看到明顯效果,但長期下來,就能慢慢感受到關節不適感的減輕。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適合的調理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如果關節不適癥狀持續加重,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才是最穩妥的選擇。愿我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呵護關節,讓身體保持舒適健康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