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3點左右,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閆俊娟將當天第30號患者送出診室,趁著系統叫號間隙,她趕緊吃了塊餅干,中午匆匆從食堂打的飯還放在電腦旁邊。“門診的孩子越來越多,中午這頓飯不能按點兒吃是常有的事。”
不止閆俊娟,多家醫療機構的精神科醫生都有類似感受。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主任陸林,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等專家均表示,我國青少年呈現抑郁癥與焦慮癥高發、自傷行為低齡化且發生率上升的趨勢。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來自家庭、學校、醫院乃至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宛若一道道微光,正驅散孩子們心頭的陰霾。
抑郁增多,“心理亞健康”亦需關注
正在讀初二的豆豆(化名)開學前突然向家里宣布“不再去上學了”。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診室見到閆俊娟時,豆豆一直低頭不語,手腕上的傷痕十分明顯。
像豆豆這種患有抑郁障礙的孩子是門診主要患者類型之一。閆俊娟介紹,3歲前來就診的孩子中,多以孤獨癥和發育遲緩為主,后續抽動癥、多動癥以及社交相關問題逐漸增多。從10歲開始,孩子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越來越多。
2021年,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鄭毅教授團隊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16歲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2024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青少年患者年門診量約10萬人次,較往年有所增長。
閆俊娟表示,“那些在幼年被診斷為孤獨癥、多動癥等疾病的孩子,如果沒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沒能獲得家庭、學校很好的關愛與支持,日后并發焦慮抑郁的可能性明顯高于其他孩子。”
而在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這座可見的“冰山”之下,還有大量沒到確診程度、但長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孩子。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表示,很多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孩子,社會功能受損并不明顯,尚能維持正常生活,心理問題容易被忽視。如果沒有專業、及時的心理干預,他們可能自行好轉,也可能發展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由于目前缺乏監測評估,此類青少年難以及時被發現,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
成因復雜,首因在家庭動因在社會
“跟醫生說說你怎么了?”“你是怎么想的?”……豆豆媽媽在旁邊多次催促,但豆豆始終一言不發。面對豆豆的沉默,閆俊娟隱隱察覺出問題,便示意豆豆媽媽離開診室。果然,媽媽離開后,豆豆開口了。
原來,手腕上的傷已經不是豆豆第一次傷害自己了,她還曾偷偷買過安眠藥。不止如此,豆豆在小學時還被同學欺負過。但這一切,她從未跟媽媽提起過。
“她被同學打過?”“她還嘗試過自殺?”……豆豆媽媽一次次的反問進一步證明了這對母女的疏離。
“有些孩子小時候很想跟父母交流,但經常不被理解或被拒絕,甚至被指責,久而久之,孩子就放棄跟父母溝通了,等孩子出現問題或到了青春期,父母主動想跟孩子交流,有時也難以得到孩子的回應了。”因此,家長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重視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閆俊娟告訴記者。
從臨床觀察來看,陸林和崔永華都認為,兒童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的成因多且復雜,常常互相交織,但通常來講,家庭環境是造成孩子們心理問題的首要原因。
“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巨大,親子關系緊張、家庭沖突較多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現出消極的社會適應,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和行為問題。”崔永華說。
另一方面,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壓力會通過各種渠道傳導給孩子。
對孩子來說,學校是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學習生活場所,但有些學校存在過度管理、校規過于嚴苛等問題,如下課鈴響后不準跑跳,食堂進餐保持絕對安靜等。
“‘00后’和‘10后’是‘數字原住民’,從小就浸泡在網絡世界里,習慣與手機、平板、電子手表等接觸,過度的屏幕使用不僅會侵蝕線下社交,還會剝奪睡眠時間。此外,大量不良信息對孩子的認知會產生沖擊。”崔永華說。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主任付強表示,目前網絡上的垃圾信息過多,對于價值觀和鑒別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危害很大。
提高認知,創造低壓環境
“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就診率仍然很低,這與家長的認知密不可分。”崔永華介紹,有的家長過度關注成績,不夠關注孩子的情緒;有的家長不理解孩子的異常,甚至說孩子是“裝病”或“太脆弱”;有的家長甚至會更嚴厲地管教,這往往導致孩子情緒變得更差。
陸林指出,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表現來判斷孩子的狀態。首先,關注孩子的睡眠和飲食,如果出現熬夜、失眠、起床困難或者飲食不規律、食欲顯著減退、暴飲暴食等情況,及時關注;第二,觀察孩子的學習意愿,如果孩子明顯排斥學習或無法集中注意力,可能出現了情緒問題;第三,如果孩子自我封閉,拒絕與人交流,甚至對任何話題都喪失交流欲望,則可能預示存在問題。以上情況均應考慮及時就醫。
孩子出現了情緒問題應該怎么辦?陸林表示,最重要的不是逼孩子上學,或者說教甚至責罵孩子,而是應該立刻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面對已經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家庭、學校都應該為其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孩子盡可能完成學業。
“目前研究認為,精神障礙在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發病。遺傳因素雖難以改變,但后天環境對其是否發病及嚴重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良好的支持環境,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率或減輕癥狀,甚至可能終生不發病。”這點是閆俊娟最希望家長和老師知曉的。
全社會行動,守護少年心靈
2025年5月1日,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正式啟用,這個被人們稱為“沒事兒(沒4)”的電話熱線,捕捉著青少年的真實心理狀況。它如同心理健康的“120”,將過去點對點、孤島式的單例干預,升級為一張覆蓋全國的、數據互通的守護網。
“做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預防。尤其對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孩子來說,干預越早,效果越好。”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可冰表示,心理援助熱線正是一個很好的傾訴渠道。
醫院門診也在改變。“現在醫院相關科室的建設越來越細化,會根據患者需求、社會需求來調整。”崔永華告訴記者,2024年,北京兒童醫院成立了身心醫學科,治療各種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心理問題。
撥開抑郁迷霧的微光也在校園中閃爍。在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孩子們在晨唱中開啟一天的學習,還保證每天都有1小時戶外活動;在浙江省寧波市霞浦學校,孩子們在“同心小農場”中分組負責不同作物,從規劃、種植到銷售,全程參與……
一條24小時守候的熱線、一間懂得傾聽的診室、一堂融入藝術與勞動的課程、一次家庭與學校的攜手……這些細微卻堅定的努力,編織成守護成長的生命之網。
9月底,閆俊娟告訴記者,豆豆接受治療后已有了明顯好轉,她不再深夜默默流淚,也開始期待回歸校園。在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下,還有更多的“豆豆們”正在向陽生長。(人民日報記者 王翔宇 肖 飛 裴苒迪 楊 陽 本報記者 邱 越 石夢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