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醫心理科特需病房
一、在急于“治療”之前,先理解“病因”
拒學現象猶如冰山,表面的行為只是表象,水面下往往隱藏著多重心理因素:
- 1、學業壓力過重:當學習變成“永遠追不上的KPI”,孩子可能通過逃避來保護自尊。
2、人際關系受挫:校園霸凌、師生矛盾或同伴排斥可能讓孩子將學校與痛苦聯系在一起。
- 3、家庭情緒影響:父母的高焦慮、頻繁爭吵或過度控制,可能讓孩子將“上學”視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4、心理障礙信號:抑郁癥、焦慮癥、適應障礙等疾病常以拒學為首發表現。
重要提醒:若孩子出現失眠/嗜睡、體重驟變、自傷傾向或軀體化癥狀(如不明原因的頭痛、胃痛),請優先考慮心理疾病,而非簡單歸咎于“拒學”。
二、家長應對的“三要三不要”原則
1、建立“安全溝通”環境
2、用“我注意到你最近起床很困難,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嗎?”代替“必須去上學!”
3、每天安排15分鐘的“無評價傾聽時間”,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審判。
4、重新定義“問題”
5、將“拒學”重新定義為“孩子遇到了超出他應對能力的挑戰”。例如:“他不是抗拒學習,可能是在學校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困難。”
6、啟動“最小行動”計劃
7、與孩子協商制定“階梯式目標”:如“今天先到校門口待10分鐘”“明天進教室坐1小時”。通過微小的成功積累掌控感。
避免的錯誤:
1、避免使用“為你好”進行綁架
2、“我們辛苦賺錢都是為了你”會增加孩子的愧疚感,可能轉化為更強烈的自我攻擊。
3、避免陷入“比較陷阱”
4、“你看XX同學”這類比較會破壞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加劇逃避行為。
5、避免替代孩子解決問題
6、替孩子請假、寫作業看似緩解矛盾,實際上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機會。可以改為:“你需要我如何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三、專業干預的時機與方式
當家庭調整效果有限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 優先考慮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孩子調整負面思維,家庭治療能改善親子互動模式。
- 謹慎使用藥物治療:僅在確診心理疾病(如重度抑郁)且嚴重影響社會功能時使用,需嚴格遵醫囑。
- 建立多方協作機制:建議家長與學校心理老師建立定期溝通,制定個性化的返校計劃。
四、為家長準備的“心理急救包”
- 1、管理自身的焦慮:孩子的拒學可能觸發家長的失敗感,可以嘗試記錄“非焦慮日記”,區分“事實”與“災難化想象”。
- 2、重建生活的支撐點:鼓勵孩子發展1-2項非學業興趣(如運動、藝術),幫助他們建立除成績外的自我認同。
3、允許“暫停鍵”:必要時可申請短期休學,但需明確這不是“放棄”,而是為了調整狀態創造空間。
拒學是孩子心理系統的“紅燈警示”,強行重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系統崩潰。家長的角色應是“情緒容器”而非“問題解決者”——當我們能夠穩穩地接住孩子的焦慮,改變就會在信任中自然發生。記住:孩子愿意向父母求助的每一刻,都是康復的開始。
![]()
教育不是裝滿籃子,而是點亮燈火。當孩子手中的燈火在風中搖曳,責難的風暴只會將它熄滅,而理解與支持的燈油卻能助它重燃。在我工作的特需病房中,太多孩子用康復證明:當心靈被真正看見,學習的力量自會重生。希望這篇文章能為焦慮中的家庭提供一盞指路明燈。
(注:本文僅為科普建議,具體診療需咨詢專業醫師。)
作者:程玲飛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回醫心理科特需病房”
來源: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特需病房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