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74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
導 讀
斯坦福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超過40%的多動癥幼兒在確診后一個月內就被開了藥。這事兒背后,藏著一個讓人又氣又無奈的現實。
說起多動癥(ADHD),現在哪個家長群里沒還沒遇到過幾個?孩子上課坐不住,作業寫半天,注意力比金魚還短,老師三天兩頭打電話。家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立馬找個靈丹妙藥讓娃安靜下來。
![]()
但你知道嗎?美國兒科學會的治療指南明確規定:4-5歲的多動癥孩子,應該先進行6個月的行為治療,實在不行再考慮吃藥。
可現實呢?斯坦福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近1萬個學齡前多動癥孩子的醫療記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42.2%的孩子在確診后一個月內就被開了藥。
這研究可不是小打小鬧。今年8月29日,這項由斯坦福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Yair Bannett博士領銜的研究,發表在了權威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研究團隊分析了2016年到2023年間,美國8個兒科醫療網絡中71萬多名3-5歲兒童的電子病歷,從中篩選出了9708名確診多動癥的孩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走,跟伙伴君來!
今日主筆 | 恒意
娃被診斷“多動癥”?先別急著喂藥!聽聽斯坦福研究的大實話
醫生為啥這么著急開藥?
說白了,就是一個字:難!
Bannett博士的團隊在研究之外,私下跟不少醫生聊過這事兒。醫生們的回答出奇一致:我們也想按指南來,可是去哪兒找行為治療師啊?
這就像你想吃一頓正宗的法國大餐,結果方圓百里只有沙縣小吃。很多地方根本沒有合格的行為治療師,就算有,保險也不一定給報銷。家長們本來就為孩子的問題焦頭爛額,你再讓他們自掏腰包,每周跑幾十公里去做治療,這現實嗎?
醫生們面臨的是一個兩難選擇:要么開藥,要么讓孩子啥治療都沒有。權衡之下,很多醫生選擇了前者。用一位醫生的話說:總比眼睜睜看著孩子越來越糟要好。
為什么不能一上來就吃藥?
這里面的道理,其實就像你家裝修一樣。
行為治療就像是給房子打地基、搭框架——教會家長怎么跟多動癥孩子相處,建立合適的日常規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比如,用視覺化的日程表幫孩子記住該干啥,學會獎勵好行為、忽略壞行為。這些技能一旦學會,能用一輩子。
而藥物呢?就像是裝修時的快干膠,立竿見影但治標不治本。藥效一過,癥狀又回來了。更要命的是,學齡前兒童的身體還沒發育完全,代謝藥物的能力比大孩子差。研究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吃了興奮劑類藥物后,更容易出現煩躁、情緒化、攻擊性增強等副作用。
Bannett博士說得很直白:我們不是擔心藥物的毒性,而是治療失敗率太高了。很多家長發現副作用比好處還多,最后干脆不吃了。
這事兒跟咱們有啥關系?
你可能會說,這是美國的研究,跟咱們有啥關系?
其實關系大了!
中國的多動癥診療現狀,某種程度上一點不比美國輕松。我們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更少,懂行為治療的專業人員更稀缺,很多家長甚至不知道除了吃藥還有別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多動癥這事兒真的耽誤不起!
研究表明,早期得到有效治療的多動癥孩子,不僅學習成績會改善,成年后在就業、人際關系、守法等各方面都表現得更好。反過來,如果治療不當或者錯過最佳時機,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在跟這個問題斗爭。
那咱們能做點啥?
首先,如果你家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癥,別急著吃藥。問問醫生有沒有行為治療的選擇。實在找不到治療師,Bannett博士建議可以試試網上的免費或低價資源——雖然不如面對面治療效果好,但總比啥都不做強。
其次,就算孩子已經6歲以上了,行為治療依然很重要。美國兒科學會建議,6歲以上的多動癥孩子應該藥物和行為治療雙管齊下。記住Bannett博士的話:藥物永遠不應該是多動癥的唯一解決方案。
最后,這個研究其實在提醒我們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當治療指南和現實條件出現巨大鴻溝時,受苦的永遠是患者。這不僅僅是醫生或家長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說到底,養育一個多動癥孩子,就像開一輛剎車不太靈的車——你需要更多的耐心、技巧和外部支持。藥物可能是必要的,但絕對不是全部。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
畢竟,咱們要的不是一個安靜的孩子,而是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發揮潛力的孩子。這條路雖然難走,但走對了,孩子受益一生。
主要參考文獻:
1. ADHD Diagnosis and Timing of Medication Initiation Among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本文僅作科普分享使用,歡迎小伙伴們點、收藏、關注,以備不時之需,當然更歡迎您把
介紹給周邊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們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