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一個民族的偉大,不只是看他征服了多少土地,更要看他如何“與世界對話”。
在《經緯華夏》這本書里,許倬云老人用一根隱形的經緯線,
織出了中華文明三大核心區的格局。
今天咱不講中原那片黃土,也不講三星堆的青銅神像,
咱講講那個被江河海風哺育出來的第三核心區,
南方群山眾水之間的文明。
![]()
一、山水之間,孕育了中國的“另一半”
自南北朝以后,中國的文化重心逐漸南移。
江南不再只是稻花香、漁舟唱晚,而是成為文明的新舞臺。
在那片山海交錯的土地上,越人、閩越、甌越,
一家人似的活動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一帶。
他們與中原不同,不愛馬車、愛獨木舟;
不崇青銅、崇玉石;
不筑高臺城池,卻建良渚那樣的文明奇跡。
你可能沒想到,今天我們說的“滬寧杭金三角”的輝煌,其根就埋在良渚時代。
幾千年前,這片土地已經懂得“組織、設計、工藝、審美”的力量。
從黑陶到玉璧,從稻作到祭祀,南方早已在默默書寫自己的文明史。
二、瓷與海的秘密
如果要挑一樣東西,能代表“中國”走向世界,那一定是——瓷器。
“China”這個詞,本來就有“雙關”,
既是國家,也是瓷器。
從陶到瓷,是人類材料科學史的一次飛躍。
你得選對高嶺土、控制好溫度,還得掌握釉的化學反應。
那可不是“手藝人運氣好”,而是幾代匠人的系統性創新。
當時的越人、吳人、楚人,也開始用銅、用鐵,用更高溫的火,打造更強的器。
《吳越春秋》里記載:干將莫邪鑄劍,用的正是碳化鐵的技術。
古人獻祭牛羊骨頭進爐,不光是迷信,還是早期“煉鋼冶金”的實驗精神。
這股“敢燒、敢試、敢造”的勁頭,也成了南方文化的一部分。
![]()
三、從山海到大洋,中國人的“航海基因”
沿海的族群,有一項別人沒有的能力——航行。
他們能造船,會看風,懂潮汐。
福建、浙江的先民從沿岸到臺灣,再一路南下,
進入菲律賓、婆羅洲、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
你以為這是明清時期才有的事?
不!早在新石器時代,福建人就渡海去了臺灣。
考古學發現,臺灣與福建的新石器文化幾乎一模一樣,
陶片、石器、玉飾都能一一對上號。
所以啊,臺灣從來不是“外來的島嶼”,
而是中國南方文化踏入海洋的第一腳。
而更令人驚奇的是,語言也留下了航行的證據。
菲律賓話有閩南語的影子,印尼、馬來語又帶著粵語的味道,
馬六甲和新加坡,更是“南方方言混音現場”。
一群“靠海吃飯”的人,用竹筏、木船和信念,
把文明撒進了熱帶洋流里。
![]()
四、“天下國家”,沒有邊界的文化融合
許倬云說,中國從來不是靠帝國征服而形成的,
而是靠一波又一波人的努力,互相融合,慢慢匯流。
從中原到巴蜀,從吳越到南海,
文化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滲透、交融。
越人學會了中原的禮樂,中原也吸收了南方的柔性與靈氣;
吳越的鑄劍術北傳,成了戰國鐵器革命的基礎;
閩越的航海精神一路南下,成了后世華僑南渡的力量。
別再用邊界的思維看中國。
中國的文明不是筑墻,而是筑橋。
她不是靠“帝國的鞭子”統一,
而是靠“文化的磁場”吸引。
當外族入侵、國破山河時,文化卻像地下水一樣滲流不息。
從一個王朝,流進另一個王朝;
從陸地,流向海洋;
從中原,流入南方,再回到世界。
![]()
五、海風里的信仰:文化刻進血液
南方人有一種韌勁,越到險地越能生根。
戰亂一起,他們南渡;山窮水盡,他們造船。
“客家”這個詞,本身就是南方文明遷徙史的見證。
從永嘉南渡到宋元明清,一代代人帶著祖宗的方言、器物、信仰,飄洋過海。
他們開荒種田,也開鋪經商;
他們修廟祭祖,也建學堂辦書院;
他們帶去的不只是人,還有文化的種子。
這就是中國文明的底色,
它不是疆土的概念,而是一種延續在血液里的信仰。
它會在危機時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就像一盞瓷燈,千年不滅。
![]()
結語
今天我們講“第三核心區”,其實是在提醒自己:
中國的文明,不只是黃河的,也不只是長江的;
它有山的骨,也有海的魂。
中原給了中國秩序,巴蜀給了想象,
而南方,給了中國勇氣。
那是敢下海、敢創新、敢流動的勇氣。
文明的未來,也許就藏在這股“流動”里。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