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動物是水體中的小型、低等、無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包括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等四大類。
二、輪蟲類
輪蟲是一種很小的多細胞動物,體長一般為100~500μm,最大的也只有2mm。輪蟲有3大特征:①身體的前端擴大成盤狀,上面生有一定排列的纖毛(稱為頭冠),身體其它部分沒有纖毛;②消化道的咽喉特別膨大,變為肌肉發達的囊(稱為咀嚼囊),囊內有時咀嚼器;③體腔兩旁有一對原腎管,原腎管的末端有焰基球,如圖所示。
![]()
(萼花臂尾輪蟲)
1.輪蟲的種類
截至2019年,全球范圍內已記錄的輪蟲動物有效種(包含亞種)達到了2149種。在這些物種中,大約有85%的輪蟲生活在淡水生境中,成為淡水生態系統中的關鍵類群。然而,僅有約450種輪蟲能夠適應咸水環境,比如內陸鹽湖、河口和海洋等。
![]()
(巨腕輪蟲)
常見輪蟲有臂尾輪蟲、晶囊輪蟲、龜甲輪蟲、多肢輪蟲、三肢輪蟲、葉輪蟲、疣毛輪蟲、鞍甲輪蟲、腔輪蟲、異尾輪蟲等等。
2.外部形態
輪蟲是一類形態多樣的動物,其體型微小,通常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進行觀察。它們身體兩側對稱,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輪盤狀或陀螺狀,因此得名輪蟲。輪蟲的體表覆蓋著一層薄而堅韌的甲殼,起到了保護作用。其內部結構也相當復雜,包括消化、呼吸、生殖等多個系統。
![]()
(鞍甲輪蟲)
輪蟲的體型變化很大,有球形、橢圓形、錐形、圓筒形等,全身為一層乳白色或淡黃色的表皮所包裹,身體一般分為頭、軀干、足(尾)3個部分,有些種類無足,比如晶囊輪蟲。
![]()
輪蟲的頭部較寬短,和軀干部一般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有少數種類具有一個和頸一樣的緊縊部分。頭冠形狀隨種類不同而變化很大,它們的基本構造可以比作一個“漏斗”,漏斗的底部為口,口的邊緣長有纖毛兩圈,由于纖毛的不斷運動,食物被陷集在液中心流入口。
頭冠是輪蟲的運動器官。在生活時由于纖毛的不停地做協調的旋轉擺動,而在水里激起一個向后的渦狀水流,使輪蟲本身在水中沿螺旋軌道運動。
![]()
(尖尾鞍甲輪蟲)
輪蟲的體壁由一層表皮細胞和皮下肌肉以及體表細胞分泌物(骨蛋白)稍許硬化形成的皮層所組成。體壁和外界水體接觸,里面則為液體,因而氧可以直接通過這層細胞滲透到體液中,二氧化碳也靠同樣的方法擴散到體外,因此,輪蟲沒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
(輪蟲結構圖示)
3.輪蟲的食性
多數輪蟲靠輪盤纖毛環向同一方向的轉動使水形成旋渦。其中適口的細菌、單胞藻和腐屑等便被吸入口中,過大的物體被口周圍的纖毛拒之于外。實驗表明,多數濾食性輪蟲的適口食物小于5μm,最適大小為5~10μm。大型種類輪蟲,比如晶囊輪蟲則倚仗其特殊的頭冠和砧型咀嚼器撲食原生動物、其它輪蟲、小型甲殼動物等。當然,與這類食物大小差不多大的浮游植物,有機碎屑也在輪蟲的采食范圍內。

(輪蟲吞食)
4.輪蟲的攝食方式
輪蟲的攝食方式不同,食物的類別各式各樣。輪蟲的攝食器官雖能排除一些異物,但也僅局限于顆粒大小而對食物的質量難有選擇性。現已查明,某些單胞藻比如小球藻、扁藻等飼喂輪蟲的效果較裸藻屬、裸甲藻為好。
![]()
(晶囊輪蟲)
5.生態與分布
絕大部分輪蟲是世界性的,在全球廣泛的區域內都可見到,這些種類往往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在各類水體中均能生存。從淺水湖泊、沼澤到最深的湖泊都能采集到,也經常出現在養魚池、水庫及溝渠中。
大多數輪蟲是濾食性,利用輪盤上的纖毛擺動而引進水流,同時吸進食物,其食物為浮游植物、細菌、腐屑等。濾食性輪蟲對食物有一定的選擇性,太大和不可食的顆料都被拒絕進入口腔。食物粒的大小和輪蟲本身的大小有關。
有少數種類,比如晶囊輪蟲、疣毛輪蟲、多肢輪蟲等屬捕食性,它們可以把咀嚼器伸出體外捕食,主要捕捉其它輪蟲、小型枝角類和較大的鞭毛藻類等。
![]()
(裂足輪蟲)
pH值是影響輪蟲分布的重要因子。在pH>7的微堿性或堿性水域,輪蟲的種類較少,但個體數量較多;在pH<7的微酸性水域中,輪蟲種類較多,但每種的個體數量很少。臂尾輪蟲、葉輪蟲、晶囊輪蟲、三肢輪蟲等適宜在堿性水域中生活;鞍甲輪蟲、腔輪蟲、異尾輪蟲等許多種類適宜在微酸性水域中生活;但大多數種類輪蟲在酸性、中性、堿性水域中都能生活。
![]()
(萼花臂尾輪蟲)
6.輪蟲的發育與生活史
輪蟲為雌雄異體,通常見到的是雌體,繁殖主要是營孤雌生殖,或有性生殖,繁殖力強。
當環境條件正常、適宜時,輪蟲不通過混交,雌體連續進行孤雌生殖,雌體達到性成熟后產出的卵稱為非需精卵,又稱夏卵輪蟲(產非需精卵的雌體為非混交雌體),或沉水底、或浮于水中、或黏附在母體上、或附著于水草上孵化,少數種類在母體內孵化比如晶囊輪蟲卵胎生,染色體均為雙倍體。
![]()
當環境條件惡化或劇烈變化時,比如低溫、高溫、密度過大、食物缺乏、干涸、水質變化等,輪蟲就營兩性生殖,孤雌生殖后代就出現另一種雌體叫混交雌體。混交雌體在外形上與不混交雌體無多大區別,但產出的卵為需精卵,又稱為冬卵或休眠卵,染色體為單倍體。冬卵若未經過受精則孵出雄體輪蟲;若經過受精則分泌形成一層較厚的卵殼,可抵抗不良環境,形成休眠卵沉降在水底,待環境條件好轉孵化出新一代不混交雌體,又叫冬卵輪蟲。每個混交雌體可能同時或陸續產出休眠或孵出雄蟲,但它們絕不會產生夏卵;不混交雌體只能產生夏卵而絕不會產生冬卵,也不與雄體交配。
![]()
(壺狀臂尾輪蟲)
雄體大多數小而退化。一般體長只有雌體的1/3~1/8;雄體的頭冠、胴甲、消化道、排泄器官等均較簡單或已退化,不少種類雄體的消化器官完全消失,不具膀胱、無口、無肛門。雄體不吃任何食物,行動非常迅速,遇到雌體輪蟲便進行交配。交配后的雄體馬上死去;如果沒有機會找到雌體,雄體可以存活2~3天,晶囊輪蟲的雄體可以存活4~7天。
![]()
(腔輪蟲)
雌體輪蟲常在春秋兩季出現,雄體總在秋末或條件惡化時出現。
在天然水域中,通常每年、每只輪蟲只有1~2個混交世代,而有20~40個不混交世代。從休眠卵到條件適宜時孵出第一代是屬不混交雌體,以后依條件而定。
輪蟲的壽命(從孵出到死去)變化很大,從幾天到幾周不等。椎尾輪蟲平均壽命8天,花甲腔輪蟲平均壽命4天,萼花聚尾輪蟲平均壽命6天,前翼輪蟲平均壽命55天,須足輪蟲平均壽命21天,嗜食箱輪蟲平均壽命42天,短形龜甲輪蟲平均壽命22天,蛭態目輪蟲平均壽命21~42天。
![]()
(矩形龜甲輪蟲)
7.輪蟲在淡水養殖業中的重大意義
輪蟲都有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即使在經過多年干涸的水體、泥土中都含有大量的輪蟲休眠卵,在酸、堿的水體中也照樣存活。一旦施肥加水,輪蟲休眠卵便可發育形成冬卵輪蟲,大量繁殖,在水體中形成優勢種群,生物量較大。


(一種輪蟲stephanoceros fimbriatus正在進食;放大倍數:上10x, 下20x;@Thomas Jones,美國)
輪蟲培養時最適溫度在18~25℃,因此春、夏是輪蟲培育的最佳時期。早春時節的魚塘清塘后,一般在6天左右,池中輪蟲量很有可能達到高峰。因此,低溫時在水花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加水為宜;在夏、秋時段水溫25℃左右,只要1~2天,輪蟲就能達到高峰。因此,在夏、秋時段,在水花苗下塘前3天左右加水即可。
![]()
輪蟲在水產養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對魚苗培育意義重大。剛孵出的魚苗以體內的卵囊為營養,經過2~2.5天,卵黃被吸收完,就必須從外界環境中攝食。然而,魚苗的口裂很小,咀嚼器官不發達,消化結構不完善,消化酶的活性較弱、種類不齊全,這就要求餌料必須具備適宜于魚苗的口裂、易于消化吸收、營養豐富、生物量大、捕食方便等特征,此時,水體中的輪蟲就成了適合魚苗攝食的重要餌料。
(未完待續)
來源:西南漁業網。作者:梁洪,劉文俊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