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習慣稱崇禎的廟號為明思宗、謚號為莊烈愍皇帝。實際上崇禎是歷史上廟號、謚號最多的一個皇帝,但清代的官書上是不承認崇禎廟號的,只給他追封了一個謚號。
大順政權只負責掩埋沒有任何表示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順軍進入北京內城,同一日,33歲的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京師的陷落和皇帝的自殺標志著大明王朝壽終正寢。三日后,崇禎和周皇后的尸體才被發現,前明兵部主事劉養貞自掏腰包買了兩副薄皮棺材,草草地將帝后裝殮。
李自成出于安定民心的需要,拿出了兩副質量更好的棺木重新裝殮了崇禎帝后,并命順天府擇日將其葬入田貴妃的墓中。
按照大明的制度,皇帝繼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營造陵寢。崇禎登基后也確實派人在天壽山明皇陵區勘察,但是沒有找到一個風水好的地方,因此為崇禎修建陵墓也就被拖了下來。
崇禎十三年,龍虎山的張天師終于在薊州附近找到了一個風水寶地,但經過他的推算必須要在崇禎十七年才能動工,因而崇禎帝始終沒來得及為自己建陵,最后只能和自己的田貴妃葬在一起。
崇禎是亡國之君,可他畢竟做了17年的皇帝,不論他的功績如何身后理應要享受到一些哀榮。李自成對崇禎的總體印象也不差,認為他“君非甚暗”,只是農軍政權向來有其局限性,在收拾人心這一塊就不如后來的多爾袞。
所以李自成將崇禎帝后掩埋之后,就把精力放在了如何鞏固政權上,根本顧不上給崇禎皇帝上廟號、謚號。
多爾袞給崇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并追加廟號、謚號
李自成在北京屁股還沒坐熱,一個月后,平西伯吳三桂降清,雙方在山海關大戰,大順軍戰敗撤回京師,又于四月三十日撤離北京。五月初二日,多爾袞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無人管理的北京城。
多爾袞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大清是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的,比大順政權更需要收買人心,因為在剛入關的時候就打出了“除暴救民,滅流賊以安天下”的旗號。
進入北京的當天,多爾袞就下令為崇禎皇帝設位哭臨3天。既然是設位,那么就需要一個謚號,多爾袞緊急之下,將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拔為禮部侍郎,讓他為崇禎帝擬定廟號、謚號。經過最終商定,以“懷”字為崇禎廟號,以“端”字為謚號,合稱“懷宗端皇帝”
但是按照古代禮制,崇禎是一個亡國之君,他只能有謚號,卻沒有資格享有廟號。因為國祚已絕,宗廟不存,崇禎根本沒有在宗廟中接受祭祀的資格,歷代亡國皇帝都是這么辦的。多爾袞之所以給崇禎加了廟號,屬于特事特辦,無非是收買人心的一種政治舉措。
順治親政以后,專門發了一道諭旨取消了崇禎的廟號,并將他的謚號改為“莊烈愍”,此后清代的官書,都稱崇禎為“莊烈帝”或是“愍帝”
南明政權先后追加廟號、謚號
北京被李自成攻陷以及崇禎帝殉國的準確消息,直到四月初才傳到南京,明朝南京大臣們在無比悲傷的情況下才籌備另立新君。各方勢力圍繞立儲爭論不斷,斗爭廝殺了一個多月才最終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這就是南明的第一個政權。
朱由崧于五月十五日登基,登基后立即下旨為崇禎帝上廟謚。六月十五日,謚號議定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為“思宗”。
廟號用“思”,謚號用“烈”,特別突出對崇禎帝自殺殉國的痛悼。后來有人提出“思”字曾經是蜀漢后主劉禪死后的謚號,給崇禎帝用極為不妥,建議重新擬定,朝臣們經過反復籌商,最后改定廟號為“毅”,因此南明人士以及前明遺老遺少多稱崇禎為“毅宗”或是“烈皇帝”
弘光是一個短命的政權,第二年就被多鐸消滅。此后在黃道周、鄭芝龍等人的擁護下以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了第二個南明政權稱“隆武”。
隆武朝君臣在清軍壓境的情況下,又想起來為崇禎再設置一套光榮稱號,改其廟號為“威宗”,謚號仍為“烈皇帝”,合稱“威宗烈皇帝”。但是這一稱號所用的時間更短,知道的人也更少。
清王朝統一全國之后,不承認南明政權,認為南明朝廷給崇禎帝擬定的廟號、謚號是非法的,所以進入清統治時期,就沒有人敢用,后來幾乎失傳。
由于亡國和時勢的混亂,崇禎帝反而成了明朝諸帝乃至中國歷史上得到過廟號、謚號最多的一個皇帝。可即便如此,還有很多前明遺老遺少仍覺得這些廟號、謚號不能表達對崇禎帝的緬懷。
故而,有人就私下里給崇禎起了廟號、謚號。比如曾在崇禎朝做過一個月大學士的文秉就按古謚法“殺身成仁曰烈,臨亂不屈曰正”的原則,建議將崇禎的謚號改為“烈宗正皇帝”。只是這個提議純屬個人行為,并沒有正式命名。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