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當中,就已經來到了重陽節,而這個節日雖然沒有假期,但是仍然值得我們去關注,畢竟是一個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節日了。一提到重陽節的時候,很多人立馬會想到驅邪避災,登高望遠,吃重陽糕,喝菊花酒,以及敬祖孝親等等,但其實,這個日子還是一個可以預測后續天氣的重要節點。
![]()
在我們當地就流傳著“晚重陽,雪堵門;早重陽,單衣冬”的說法,那么這個是什么意思呢?在農歷的時間上,重陽節的日期是固定不變的,那就是九月初九,而在公歷的時間上,每年則會有所不同,這也就形成了“早重陽”和“晚重陽”的一個說法。
氣候變化,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同時節氣,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它也都是有規律存在的,像重陽節,就是陽氣到達一個頂點的重要時刻,它的早晚,自然也會影響到后續整個的天氣走向。
![]()
今日九九重陽節,是早還是晚?
按照老輩的一個說法,當重陽節落在10月上旬,那就是“早重陽”,如果是落在10月的下旬,那么就是“晚重陽”,今年的重陽節,是在10月29日,像這種就屬于典型的“晚重陽”的一個范疇。
那么這種早晚,是否具有科學性呢?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重陽節在公歷時間上的早晚,本質上是地球公轉位置上的差異體現。
![]()
“早重陽”對應熱量積蓄會比較多,那么冬季就可能出現偏暖的一個情況,“晚重陽”,則太陽輻射已經減弱,那么就容易迎來冷冬,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天氣就會變得十分的寒冷,而本身人類活動與自然節律就緊密相連,所以人們通過早晚的一個觀察,從而也能更好準備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為啥人們喜歡用重陽節來預測后續的天氣走向呢?
筆者認為,很大的一個原因,在與這個時間比較的特殊,在農歷的九月初九,秋收作物已經收割完畢,同時需要越冬的作物,比如油菜、小麥也已經全部播種下去,而這個階段,正好也是秋冬的一個過渡。
![]()
九九,本身就代表著陰陽的轉換,同時也是秋冬氣候的一個“分水嶺”。當北方冷空氣比較的活躍,南方暖濕氣流卻未完全消退,而重陽節這天的天氣,是冷還是暖,是天晴還是下雨,對后續就有著很大的干系了。
如果這天下雨,冷空氣直接南下,那么一場秋雨一場寒,天氣就會變得極其寒冷,早重陽時暖空氣尚存,預示暖冬概率較大;晚重陽則意味著冷空氣更早掌控,嚴冬可能提前。
所以重陽節,作為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它是氣候變化的關鍵節點,也是陰陽轉換的時間節點,同時也是秋冬過渡的節點,因此這天的天氣,對于后續天氣走向有著很大的干系。
![]()
既然今年是晚重陽,那么也就預示著后續的天氣會比較的寒冷,大家要提前做好準備,這個和民諺說的“有熱就有冷,夏天有多熱,冬天就有多冷”也不謀而和,今年夏天天氣溫度特別的高,酷暑難耐,那么到了冬季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防,寒風凜冽,甚至可能出現的大雪紛飛。
![]()
當然具體的一個天氣情況,我們還是要以天氣預報為準,農諺這些畢竟還是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它也只是農耕時代的一個產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