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學習型城市作為教育現代化的空間載體,需以“泛在可及”為核心,在技術變革中聚焦“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強國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在全民終身學習的時代浪潮中,學習型城市建設已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隨著《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出臺,如何通過城市空間重構教育生態、破解終身學習痛點、應對技術變革挑戰,成為學者和實踐者共同關注的焦點。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國卉男,圍繞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理論突破、實踐創新與未來路徑展開深度對話。國卉男表示,學習型城市建設需以“泛在可及”為核心,通過深度整合社會資源,構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的終身教育生態,推動教育現代化理論落地與創新。
![]()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國卉男
學習型城市建設需以“泛在可及”為核心
在線學習
國家持續強調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您認為學習型城市建設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教育現代化?
![]()
國卉男: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與“教育系統的現代化”的統一。學習型城市作為教育現代化在城市空間的具象載體,其深層價值在于通過城市這一微觀實驗室,推動教育現代化理論落地與創新。
教育現代化要求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邊界、類型壁壘,學習型城市恰能通過“城市級整合”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將終身教育體系列為高質量教育“八大體系”之一,并明確其核心是“泛在可及”——學習不受時空形式束縛(泛在),且覆蓋所有人群(可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的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也在推動城市內學校教育、社區教育、職場學習、數字學習的“基因重組”。
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學習型城市建設需以“泛在可及”為核心,整合社會資源,構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的終身教育生態。具體可從三方面突破:
一是以“數字基座”打破資源壁壘,夯實“泛在”基礎。數字化是打破時空限制、增強可及性的重要舉措,需通過數字賦能各類教育資源整合,打破學校、社區、企業、文化場館等機構的資源孤島,擴大個性化、多元化學習資源供給。同時,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開發適老化、無障礙的數字學習工具,避免技術成為“可及”的阻礙。
二是以“智能協同”精準對接需求,強化“可及”效能。借助教育大模型,建立需求監測、成果評價、科學決策等體系,預判銀發族、在職者等不同群體需求并調配資源;為個體學習者生成個性化學習圖譜,自動推送適配資源,將泛在化學習支持從理念變為現實。
三是以“制度創新”構建長效機制,保障終身教育韌性。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協同機制,明確各方權責,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重點完善終身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實現各類教育橫向融通、縱向連接,推動學習成果終身認證、積累和轉換,激發全民終身學習動力。同時,針對產業轉型、人口流動等新挑戰,完善資源動態調整機制,確保終身教育體系隨城市需求迭代升級,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在線學習
經過20多年建設,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績。在您看來,當前還存在哪些問題?
![]()
國卉男:歷經20多年探索,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成就顯著,已有5個城市獲世界學習型城市獎,數量居世界首位,以學促發展成為一種城市風尚。實踐中,成效體現在三方面:服務覆蓋方面,“國家—省—市—區”四級終身學習網絡不斷完善,社區學習中心、老年學堂等基層網點實現街道(鄉鎮)全覆蓋,結合“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等載體,擴大了終身教育的輻射力;體系建設方面,以上海、浙江“終身學習學分銀行”為代表,各地普遍建立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橫向融通與縱向銜接,形成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的閉環,激發學習動力;數字賦能方面,教育數字化戰略深入推進,各地依托智能監測系統精準捕捉需求、匹配資源,如杭州通過學習行為分析使課程推薦準確率大幅提升,技術支撐力顯著增強。
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高階要求,學習型城市建設還需進一步強化“協同力”與“創新力”。一方面,當前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多依賴政府投入,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等參與度低,導致企業培訓資源向社會開放不足、高校智庫支持決策的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需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協同壁壘,落實《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中“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等要求,強化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與各部門數據互通,以科學決策系統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根本上打破“學習動力不足”的瓶頸。
另一方面,基層服務的精準度仍有落差,部分社區學習中心存在資源更新慢、課程同質化問題,尤其在縣域及農村地區,數字化平臺覆蓋率低,難以滿足市民個性化需求。因此,需多方面提升服務效能,深化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與智能決策系統的融合,讓終身學習真正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
本土化適配的上海“城教融合”模式
在線學習
您提出“學習型城市是教育現代化的空間載體”。請以上海為例,談談“城教融合”模式是怎樣的?
![]()
國卉男:“學習型城市是教育現代化的空間載體”,核心邏輯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服務升級等,實現教育系統的協同化、精準化、可持續化,而城市作為人口、資源、治理的聚合空間,天然具備承載這一過程的場景承載力與系統協同力。
面向全球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轉型趨勢,上海“城教融合”模式通過教育資源空間重構與治理機制創新,應對各類挑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理念,也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目標與歸宿。上海“城教融合”模式的根基是一體兩面:一方面將城市空間轉換為市民就近、便捷、自由學習的空間;另一方面將城市發展需求融入市民終身學習,二者協同一體,為學習型城市建設注入動力。
該模式以“空間重構與主體賦能”為核心,將城市資源轉化為教育場景、將教育需求嵌入城市治理,形成良性循環。具體來看:虹口區將海派文化基因注入社區教育,將1925書局等改造為“市民書房”,開發“建筑可閱讀”等項目,讓居民在觸摸城市文脈中實現傳承與終身學習。這種文化空間教育化策略,既延續了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歷史記憶,又通過海派建筑微更新課程激發居民參與街區改造的主動性,形成“文化體驗—知識學習—治理參與”的完整鏈條。
閔行區依托“美好社區”治理學院開展“金牌加油站”街區黨組織書記培訓,通過政策解讀、參訪梅隴鎮黨群服務站及實務課程,提升書記們的資源整合等能力。這種“關鍵少數”的專業化培育,將黨校師資、高校智庫與基層實踐結合,為城市治理筑牢骨干支撐。
松江區將智慧助老、志愿服務融入滬劇創作,通過社區巡演引發共鳴,同時將滬劇培訓與志愿服務結合,學員參演可兌換文化服務積分。這種“文化表達教育化”策略,讓治理理念轉化為“看得見、聽得懂”的生活指引,激發了居民參與熱情,推進了社區治理,增強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意識和能力。
AI時代要重塑學習型城市建設目標
在線學習
您多次強調學習型城市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在AI加速替代人力的時代,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目標設定應如何轉變?
![]()
國卉男:在生成式AI與大模型技術席卷而來的當下,人工智能正從工具層面深度滲透至社會肌理,重構勞動形態與認知邊界。這種變革不僅是機器對重復勞動的替代,更在重塑人類學習的本質意義。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核心目標始終錨定“人的發展”,但在技術革命的語境下,其內涵需從“技能適配”躍升至“人的全面發展”,讓技術成為拓展人類可能性的“第二自然”,通過構建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相融合的新型學習生態系統,使城市成為滋養人的全面發展的沃土。
在制度維度上,需構建保障學習權利與促進學習公平的治理框架——既要打破知識壁壘,讓優質學習資源隨技術變革動態流通,更要為不同群體,尤其是可能被AI替代的產業工人、數字弱勢群體提供“再學習”的制度托底,避免技術加劇學習鴻溝,進而營造包容、開放、可持續的城市學習文化。
在技術維度上,要打造具有人文溫度的智能支持系統。這一系統并非簡單將學習過程數字化,而是通過智能技術擴展人的學習可能性:建立能動態感知市民學習需求變化的響應機制,及時捕捉不同群體在技術變革中的學習痛點;發展尊重學習者自主性的個性化推薦系統,避免算法主導學習選擇;創設虛實融合的沉浸式學習場景,拓展學習的時空邊界。同時需堅守底線,確保人類始終掌握學習的主導權,防止陷入數據主義的誤區。
在價值維度上,要以人工智能提升人類社會福祉為核心。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城市教育生態,既通過技術提升個體學習效能,又始終保障人文關懷,避免技術應用淪為工具化的技能訓練。通過技術與社會福祉的協同共進,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城市可持續進步提供持久動力,讓學習型城市真正成為守護人的價值、放大發展可能的空間。
構建本土化學習型城市生態
在線學習
對國內城市來說,國外不同發展階段城市的學習型城市建設策略有哪些可借鑒之處?在借鑒國際經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國卉男:我們研究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的世界學習型城市大會,也分析過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的國際學習型城市實踐,發現國際學習型城市建設有三大共同特征:一是頂層設計層面,重視政策法規,通過出臺文件保障并推進學習型城市的發展;二是價值理念層面,致力于實現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全民性、公平性、包容性;三是多元參與層面,結合本國歷史國情,協調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實現不同教育形態、組織的共建共享。
這些實踐啟示有助于完善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但在借鑒時需注重本土化:首先,應結合我國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新思想、新要求,構建中國特色學習型城市建設體系,推動教育強國戰略目標實現;其次,要創新“人工智能+教育”融合路徑,把握教育數字化轉型契機,形成AI賦能的學習型城市建設新生態;最后,要突出普惠性,針對老齡化社會特點,拓展學習內容、創新建設形式,激發全民終身學習的內生動力,助力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
在線學習
展望未來,在教育強國建設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是什么?
![]()
國卉男:面向教育現代化,學習型城市建設需立足時代演進的深層邏輯,從理論建構到實踐落地,持續探索其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城市可持續進步中的獨特價值,推動形成更具包容性、創新性的建設新格局。
在戰略定位上,學習型城市應超越傳統教育載體范疇,成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支撐——它不僅是終身學習體系的空間載體,更是通過學習網絡激活社會協同、凝聚治理共識的重要紐帶,使學習成為貫穿城市規劃、資源配置、社群互動的底層邏輯,讓學習生態自然嵌入城市運行的每一個環節。
重點任務需聚焦內涵突破:其一,構建多元協同的制度框架,通過立法明確政府、市場、社會在學習資源供給、公平保障中的權責邊界,建立動態調整的資源投入機制,將學習權的保障深度融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其二,探索技術賦能與人文滋養的共生路徑,既以數字化手段打破學習時空壁壘、提升供給精準度,又通過培育學習社群、傳承城市精神等方式,守護學習的人文屬性,避免技術異化;其三,打造全納共生的學習生態,突破群體與區域壁壘,針對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差異建立彈性響應機制,同時將城市的產業特質、文化基因轉化為獨特的學習資源,形成“一城一特質”的發展路徑。
未來,學習型城市建設將更注重與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的深度耦合,通過完善以市民學習獲得感為核心的評價體系,使學習真正成為推動城市活力與個體潛能雙向釋放的內生動力,為全球學習型城市發展提供更具本土生命力的理論與實踐范式。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9月刊(總第11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