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定焦One,作者:李夢冉,編輯:魏佳,題圖來自:AI生成
AI正在為云計算這門“基礎設施生意”按下加速鍵,但在這場由阿里、華為、騰訊、字節等巨頭共同參與的“上云”競賽中,關于“誰是第一”的問題,卻沒有唯一答案。
作為連接世界的樞紐,機場往往是洞察市場動向的一扇窗口。無論是在上海虹橋還是北京首都機場,“云”的身影正密集出現在各類廣告屏上。阿里強調市場份額、火山引擎宣傳Token調用、百度云聚焦AI公有云細分領域。
![]()
云廠商在機場投放的廣告 “定焦One”攝
它們在同一個戰場上拼殺,卻各自定義著“第一”的標準。有的以規模論英雄,強調某個市場份額的領先地位;有的以服務取勝,突出在特定行業解決方案中的能力;還有的以技術見長,專注于在計算性能或AI能力方面的單項突破。
這背后反映出一個現實,在AI云這個高速增長、格局未定的市場里,“第一”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為了搶占客戶心智與未來的發展空間。
只不過,當“AI上云”已經成為企業共識,競爭的評判標準也在被改寫。廠商之間的差距,已不止于價格和算力,而在于誰能構建出更具粘性的生態。
僅憑榜單,是否能打動客戶?
一、在云上,“人均第一”
云上的玩家們,人手一個第一已成常態。IDC、Gartner、沙利文各家統計標準各異的報告,就像是為廠商們提供了一盒“樂高積木”,它們各取所需,拼湊出對自身最有利的那塊版圖。
這種“第一”之爭,背后是一片足夠龐大的戰場。
過去十年,中國云計算產業在政策推動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中高速成長,市場規模一路攀升。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整體云服務市場規模為5445.4億元,增速為15%。
很長一段時間里,行業格局高度集中,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占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合計超過七成。除此之外,百度智能云、京東云、金山云等廠商在細分賽道上也形成特色。
如今,AI正成為攪動這片戰場的新變量。
此前,傳統云的核心在于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資源,就好比租了一間倉庫給客戶放東西。而AI云則在此基礎上疊加人工智能能力,它能理解、調度、分析數據,甚至自動完成任務,相當于給客戶多請了一個管家。AI云對算力基礎、模型部署平臺和數據管理的要求更高,也讓行業的技術門檻被整體抬升。
當前,中國AI云市場正迎來增長機遇。據Omdia預測,2025年到2030年,中國AI云市場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6.8%。從最初的“上云存數據”,到如今的“上云跑模型”,AI云正在取代傳統云,成為新一代的“操作系統”,也成為各大廠商必爭之地。
具體來看各家云服務廠商的“第一”定位:
根據Omdia《中國AI云市場,1H25》報告,2025年上半年中國AI云市場規模達223億元,阿里云以35.8%的份額位于第一。同時,其在公有云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以21.31%的市場份額領跑,體現出它的整體體量和市場覆蓋率。
火山引擎的“第一”則另辟蹊徑,IDC《中國大模型公有云服務市場分析2025H1》顯示,其以49.2%的份額領跑該細分市場。這個“第一”聚焦在MaaS(模型即服務)層,通過Token調用量增速衡量市場活躍度,反映的是其AI模型API被開發者采納的廣度與增長動能。
騰訊云聚焦垂直領域,在IDC《中國游戲云市場跟蹤研究,2024H2》報告中,其游戲云用量規模連續四年全國第一,收入增速也在頭部廠商中連續兩年領跑。這源自它的PaaS(平臺即服務)層行業解決方案與MaaS層AI技術在游戲、音視頻等優勢領域的深度融合。
同樣深耕細分領域的華為云,在政企市場擁有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力。IDC發布的《中國政務云市場份額,2024》顯示,華為以23.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從能力架構上看,各家廠商所謂的“第一”,背后正對應著不同層級服務能力的博弈。
阿里云憑借“IaaS+PaaS”的全棧能力確立規模優勢;火山引擎在“MaaS”層形成差異化競爭;騰訊云與華為云都依靠“PaaS+MaaS”融合能力深耕垂直行業。以醫療行業為例,PaaS層可搭建符合醫療場景的數據分析平臺,再疊加MaaS層的醫療影像識別模型等AI能力,能實現個性化解決方案。
不同“云”層的第一,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就好比體育比賽的不同項目,有人跑得快(算力強),有人跳得高(模型活躍)。不過,這些通過“加定語”的方式來標榜第一的做法,并非人人買賬。
CNCF Ambassador(云原生計算基金會大使)厲輝告訴“定焦One”,業內更普遍認可的評判標準,仍是基于“IaaS+PaaS”整體收入與份額的綜合排名,從這個維度來看,阿里云居行業首位是共識。整體來看,無論是總排名還是細分賽道排名,第一名幾乎是行業共識,至于其他位次則各有說法。
細分賽道的“第一”可以為廠商講好故事,但最終還是要看能否打動客戶。
二、AI云,都賣給了誰?
對于企業來說,“上云”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厲輝指出,AI的核心價值在于“自動化”與“智能化”,其對企業的意義體現在激發業務創新。具體而言,AI極大降低了業務集成的技術門檻、實現降本增效。例如,企業如今調個API就能實現智能客服、圖像識別或供應鏈預測等能力,不用自己養團隊從頭開始。“云平臺管好基礎設施,業務團隊只專心干活。最后能活下來的云廠商,要么技術不斷升級,要么足夠穩定,缺一個都不行。”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能將企業從繁重的IT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業務,選擇一家具備持續創新能力與穩定服務能力的云廠商,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的理性決策。
那么,AI云究竟賣給了誰?
從不同的客戶需求來看,厲輝認為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AI原生公司和研發投入高的團隊,看重GPU算力和模型服務。比如火山引擎的Token又便宜又快,這類客戶會優先選它;阿里的開源大模型Qwen系列同樣也很驚艷。這些客戶要的是快,誰能讓模型先跑起來,誰就贏。
第二類是政務、金融及大型國央企。他們在安全合規、系統可靠性與本土服務能力上要求嚴苛,金融客戶選云時,甚至“技術只占三成,剩下七成都在聊合規和穩定性”。華為云在這個市場幾乎是默認選項,這背后不只是技術,還有信任度和政策傾向。
第三類是廣大中小企業及傳統行業客戶。這一類反而最務實,厲輝稱,這些企業沒精力比參數,更在意出了問題有人管。阿里云服務全,比較省心;騰訊云在游戲和音視頻做得很好,垂直場景里能力領先。中小企業的選擇標準往往很簡單:哪家客服回復快、不會讓人半夜被問題叫醒,哪家就是優選甚至首選。
他解釋,企業選云時通常會列指標:成本、性能、穩定性、安全合規、AI能力、遷移難度。但實際操作時,往往是與企業自身業務合不合適最關鍵。比如,超大型企業還得考慮歷史包袱,已經在某個云上跑了幾百個應用,換起來的成本可能比重新選還高。
因此,垂直領域的榜單排名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具有明確場景需求的用戶提供了決策參考。
一家AI公司創始人劉陽告訴“定焦One”,他們公司在選擇云廠商時,主要考量因素無外乎服務與價格。“云服務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它不像普通商品可以隨意更換,遷移成本非常高。因此客戶一般都會延續使用,除非競爭對手給出了難以拒絕的報價。”
他表示,目前各家云廠商的銷售策略多以服務打包形式推進,但由于市場價格已趨于透明,競爭焦點正逐漸轉向定制化服務能力。“現在就是各顯神通,看誰更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這也意味著,不同客戶群體的決策邏輯也在出現分化。在他看來,具備技術能力的專業用戶,往往能自行判別各家云服務商之間的優劣,第三方榜單排名對其影響有限;而廣大中小企業及非互聯網、非AI領域的客戶,由于缺乏足夠的判斷依據,更容易受到各類榜單排名的引導。
厲輝也有同樣觀點:“即使參雜了營銷成分,但誰先在某個領域做到第一,誰就更有可能吸引到大客戶,然后用這些案例撬動更多中等客戶。等到做大后,技術投入和成本優勢會越滾越大”,他直言,這是云計算的經典打法,也是大家都爭第一的原因。
畢竟,在AI云驅動的新戰場上,沒有任何玩家愿意承受掉隊的代價。
三、云的下一戰:不是規模,而是生態
隨著AI的崛起,云廠商的競爭焦點已經從“能穩定提供云資源”轉向“如何打造強大AI能力”。無論海外巨頭還是國內廠商,都在加速向AI云轉型,全球競爭格局也逐漸明朗。
目前全球云市場由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和阿里云四家廠商領跑,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將AI確立為其增長引擎和業務重心。根據Canalys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數據,亞馬遜AWS市場份額為32%,微軟Azure為22%,谷歌云為11%。阿里云未單獨列出,但份額也較為靠前。
![]()
對亞馬遜而言,AWS仍是集團利潤的重要來源。盡管AWS在2025年Q2利潤貢獻占比降至53%,但仍長期貢獻著集團過半的營業利潤。
微軟的轉型更為徹底。財報顯示,2025財年(對應自然年2024年7月1日到2025年6月30日)其云業務總體營收為1689億美元,同比增長26.3%;智能云收入約1063億美元,同比增長21%。而智能云業務早在2019年Q4就已超越Windows業務,成為其營收核心。
谷歌云則是后來居上。2025年Q2,谷歌云營收136億美元,同比增長32%,實現連續四個季度的盈利,扭轉此前長期虧損的局面。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提升。
作為唯一躋身全球前列的中國廠商,阿里云的AI投入同樣持續加碼。
在2025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宣布,阿里云升級為“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在未來三年將投入3800億元用于AI基礎設施建設。財報數據顯示,阿里云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635億元,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
在國內市場,阿里云、華為云、火山引擎與百度智能云憑借各自的技術路線與市場表現,被業界普遍視為引領AI云發展的“四小強”。
2025年Q2,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騰訊云所在板塊)收入同比增長10%,主要因為企業客戶對AI相關服務(如GPU租賃、APIToken使用)的需求增加。
火山引擎的增速也比較快,2024年營收突破12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超過大部分云廠商。華為云雖然增速稍相對平緩,但其在HDC大會提出“成就行業AI先鋒”愿景,明確了長期方向。
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云廠商的競爭維度已從單純的技術或價格層面,延伸至生態體系的構建,行業已逐步進入“生態創造”階段。
劉陽表示,當前云廠商正面臨巨大的業務壓力,核心原因是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廠商之間在基礎能力上的差距被不斷縮小,真正的競爭焦點已轉向生態構建。
這種“生態粘性”已在海外市場得到驗證。10月20日,AWS遭遇大規模服務中斷約15小時。但即使遇到這種大故障,客戶也不會立即遷移到其他平臺,核心在于使用AWS的客戶早已習慣其整個生態和工具鏈,存在較大遷移成本。
可以看到,頭部廠商紛紛通過戰略投資與深度合作來強化生態壁壘。例如,微軟投資OpenAI,為Azure云綁定GPT-4等頂尖模型獨家使用權,吸引摩根大通等企業客戶;谷歌向Anthropic投資約30億美元,并為其提供云服務支持,還計劃簽署長期算力合同以鎖定Anthropic的算力需求。
國內市場也在復制這一趨勢。有消息稱,阿里對月之暗面的8億美元投資中,部分資金以云服務的形式支付。這樣既能為被投企業提供算力支持,也反向強化了阿里云的業務生態。
生態的價值,不僅在于留存客戶,更在于催生新的增長點。模型開發者、行業客戶、算力供應商,都能在生態里共同構建新的價值網絡。
可以預見,在這場由AI帶來的云計算變革中,市場已從簡單的資源之爭進入復雜的生態之爭。未來,或許不會出現絕對的第一,但會在不同垂直領域誕生各自的生態強者。對于身處這場變革的每一家企業而言,重要的不是追逐榜單上的“第一”,而是找到最適合自身業務的那朵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陽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定焦One,作者:李夢冉,編輯:魏佳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7607.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