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趙奇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座談會”在中國國家畫院召開。
![]()
部分嘉賓合影
![]()
座談會現場
在座談會上,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致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女畫家協會會長徐漣,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趙奇,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趙建成,中國畫學會會長田黎明,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重慶師范大學中國抗戰美術研究中心主任凌承緯,《美術》雜志社編輯部主任吳端濤,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乾元,藝術中國主編許柏成,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魏祥奇,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聰叢參加會議。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報》總編輯陳明主持會議。
嘉賓發言
![]()
劉萬鳴(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趙奇作為中國國家畫院的資深藝術家,成名甚早,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從造型手法上看,其作品在寫實之中蘊含著寫意精神。構圖上,他打破傳統場景式布局,將不同空間元素巧妙融合,形成藝術的幻覺。這種手法完整且獨特,在寫實基底上兼具浪漫性,這離不開他深厚的筆墨技巧。在技巧層面,他的“積墨”運用極有特色。“積墨”強調筆斷意不斷,自然通透且厚重,與畫面內容相得益彰。我們都知道,中國畫創作若無嫻熟技法支撐,便難以精準表達思想,而趙奇將思想與內容完美統一,尤其人物造型十分傳神,這得益于素描的錘煉與轉化。他將素描融入中國畫傳統筆性之中,將抽象筆墨聚合成具象的形象。他心懷悲憫,畫面承載著情感寄托,他筆下的人物形象,既是寫生的成果,也是其內心希望與心靈轉化的體現。這份對人的關懷與理解,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形式,直抵人心。
![]()
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國國家畫院注重策劃主題性美術展覽,此次召開“趙奇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座談會”,正是中國國家畫院堅持學術立院的體現。趙奇在抗戰美術題材領域常年深耕,成果豐厚,其特點明顯:一是創作時間早,1979年創作的《九一八》在畫壇引起反響,他立足東北鄉土,開拓創作題材,以筆墨語言探索走在同代人前面,是改革開放后新水墨創作領域的代表畫家;二是持續時間長,他始終不忘抗戰題材創作,作品數量蔚為大觀。圍繞抗戰題材,趙奇形成了鮮明的創作取向。他不斷升華精神追求,展開豐富視覺圖景,形成獨特的方法論。從趙奇的這些作品來看,他既能展現宏觀的歷史場景,又能聚焦刻畫人物的肖像,尤其是英雄人物的肖像,他的作品有一種大開大合之感,而且塑造了非常典型的形象。其作品具有夢幻感、蒙太奇手法,將身臨其境的宏觀感受與典型人物情感對話結合。趙奇通過歷史閱讀,查找文獻圖片,表現真實,在精神上身臨其境,將歷史之真與藝術之情結合,以筆墨畫出民族錚錚鐵骨。
![]()
徐漣(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女畫家協會會長):
趙奇以創作談的方式,生動地講述自己幾十年的創作歷程。從題材選擇到形象呈現,他都帶著強烈的情感,這種全力投入是他持續創作且階段成果豐碩的關鍵,其創作談也是生動的創作課。他探討抗戰題材美術創作,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創作重點。
抗戰美術是以筆為刀,具有真實感、歷史厚重感,成為美術史經典。抗戰題材美術創作則追求歷史深度與時代精神重塑,趙奇便是這一領域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其一,趙奇有人文關懷與素養,始終將家國情懷與個人藝術追求融為一體。其二,在藝術創作上,趙奇注重人物形象典型性,將山水畫皴擦與人物畫線條結合,后做筆墨減法,用白描式顫筆表現人物,技法表現上的獨特性和人物刻畫的深刻性相結合,形成了他鮮明的個人藝術面貌,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其三,趙奇的藝術觀念真誠,他認為藝術不只是個人行為,要與家國情懷、時代精神相結合,努力通過畫面表現歷史,以具體形象豐富作品,每一個生動的面孔,都具有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
![]()
趙奇(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
抗戰題材美術創作,在我的創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這些作品都是我自己想畫的,不是約稿和誰給我的任務。比如《九一八》,那是我剛剛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由于從小受到張寒暉那首歌的影響,很自然地就完成了構思。為什么要畫這些作品?戰爭題材的創作給了我們什么?給了人類什么思考?我們必須得面對這些問題。1980年,我創作了《靖宇不死》,這是我以繪畫的方式講述楊靖宇犧牲時的情況。經過對第一手文獻資料的仔細考察,我發現有些作品并沒有表現好楊靖宇最后的英雄行為,我要通過作品直視英雄的真相!我認為,“真實”在抗戰題材美術作品中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后來,我又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如《犧牲》《兄弟》《暗夜》等。其中《待到冰雪消融》,就畫面來說,我著意表現的是希望,是千千萬萬老百姓期盼戰爭消逝的希望。創作時,我把畫中的戰士和那匹馬處理成遠景,置于天地間,以此凸顯出遼闊的畫面意境。
![]()
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在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性脈絡中,趙奇的抗戰題材創作獨具特色。重新衡量20世紀美術史,抗戰是重點,而趙奇的作品有獨特價值,可從四個核心要點評價。
一是信仰。趙奇基于對英雄人格的信仰,汲取偉大理想主義,形成創作沖動與精神資源,才繪出有血有肉的抗戰形象。沒有精神信仰,重大題材創作便毫無意義。
二是敘事。偉大敘事應超越題材限制,趙奇敘事能力強,其核心是悲憫情懷。他站在人性層面,以悲憫之心連接人物情節,這種超越國界、民族、歷史的人性底色,是其畫面打動人的關鍵。
三是形象。列賓作品因塑造出充滿人性光輝的形象而經久不衰,趙奇受其影響,在作品中從心理學層面書寫人物精神世界,塑造人物形象,這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是語言。重大主題性創作通過語言在藝術層面重建形象與情節,是藝術的真實,也是后人認知歷史的依據。趙奇有自己鮮活、鮮明的語言美學,形成獨特話語系統,完美呈現題材意義價值。
![]()
趙建成(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
關于抗戰題材美術,我們應將其置于當下中國美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審視,抗戰題材美術的意義,不僅在于記錄歷史,更在于彰顯藝術家的擔當與使命,這在任何時代都是重大命題。藝術家只有心懷國家民族命運、關懷現實,敘事才能深刻。趙奇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深刻表達了中華民族不屈的奮斗精神與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在當下,傳播與強化這種觀念尤為重要。為民族立傳、塑造民族精神、書寫民族史詩,是當代中國藝術家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的源動力,也是趙奇作品的深刻內涵。幾十年來,他以土地和人民為關切重點,創作歷程充滿深邃思考,其繪畫體系美學取向厚重深沉,盡顯責任擔當。
![]()
田黎明(中國畫學會會長):
趙奇是當代水墨人物畫與革命歷史畫領域至關重要且極具影響力的創作者。他集詩人、思想者于一身,是藝術體驗與精神的踐行者,這一點在其作品中展露無遺。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的革命歷史連環畫及主題創作,至今仍是經典之作。他將筆墨融入歷史、時代與社會,以鮮活且具有史詩意義的造型與筆墨語言,追尋時代真善美。其作品于真的感知下足功夫,以人格魅力觀照心靈向往的人文理想。趙奇的歷史畫帶有文化尋根意味,讓觀者通過歷史畫感知民族人文精神。他運用象征手法,塑造出樸素歸真、堅韌不拔的抗日戰士形象,把自己融入歷史情境。在創作中,趙奇深刻體悟民族精神之真,遵循人民理想之真,凝聚革命志士豪邁氣概,創造了獨特的造型語言與畫風。他充分運用意的表達,開拓抗日戰爭歷史畫意象審美領域。其筆墨造型蘊含內心體驗的力量感,筆墨與情感指向清晰,審美呈現崇高感。
![]()
吳洪亮(北京畫院院長):
在籌備豐子愷抗戰時期畫作展覽時,北京畫院收藏的那幅題有“獨立蒼茫自詠詩”的畫作,讓我聯想到藝術家以獨特方式面對歷史與大地的創作理念,這引發我對抗戰題材藝術創作的諸多思考。面對抗戰大題材,藝術家該如何表現?周思聰和盧沉的《礦工圖》,創作跨越數十年,吸收了諸多元素。藝術家深入思考歷史與人類命運,如馬勒《大地之歌》,從古詩文截取內容,實現靈魂間宏闊對話。藝術家以個人方式創作時,深入歷史現場至關重要。趙奇便是如此,他將歷史現場轉化為筆下真實作品。趙奇的連環畫,小尺度中蘊含大胸懷。其色彩有淺絳山水之意,與電影語言有相通之處。
![]()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趙奇在歷史題材創作上解題能力強,想法與做法能一以貫之。聽其介紹抗戰題材美術創作后,我有兩點感觸。一是如何利用歷史照片。歷史照片雖是真實影像,但拍攝者、角度等問題影響其真實性。趙奇在創作中與照片對話,進行精神交流,捕捉對象內在精神,以悲壯為主題詞,通過畫面平實地講故事。其手法體現在動與靜、點與面的關系上,以靜制動,讓靜止瞬間動起來;以點帶面,通過實地考察,以長城為脈絡,將抗戰事件串聯起來。二是如何體現繪畫的力量。在形象塑造和主題敘事上,趙奇有獨特的處理方式。在空間與時間關系的處理上,有疊加與拉伸兩個特點。疊加采用蒙太奇手法,層層疊加人物,增加歷史厚度;拉伸則打破時空限制,如《大刀進行曲》的線條運用。其畫面陳述性組合包含動態、動勢、表情、道具四大要素,各要素通過細節的充實實現緊密銜接。
![]()
凌承緯(重慶師范大學中國抗戰美術研究中心主任):
趙奇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出眾的藝術水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趙奇作品的繪畫性鮮明、表現性強烈,內心情感飽滿,筆下世界也充滿情感,作品有著隱忍的張力和內斂的定力。他生于東北,東北的歷史和土地賦予他創作靈感,讓他用畫作表達感受。抗戰時期,中國美術家將藝術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連,版畫和漫畫成就輝煌。當時中國畫領域表現較弱,但80年來,以抗戰為主題的創作從未停止,在各領域涌現出諸多優秀作品和杰出藝術家,趙奇便是代表。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是人類共同愿望,抗戰勝利是偉大勝利,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當下,維護和平仍是全球大事,弘揚抗戰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藝術家的責任,偉大的抗戰精神也將體現在更多中國藝術家未來的創作中。
![]()
吳端濤(《美術》雜志社編輯部主任):
回看美術界,抗戰題材個人作品集合式展覽較為罕見。魯藝重視大眾文藝,魯迅先生強調重視連環畫創作,趙奇傳承了這一傳統。他的抗戰題材創作納入藝術觀、人生觀,作品既有對平型關大捷等事跡的書寫,也有對戰爭與和平的反思,是當代主題性美術回歸現實主義的代表。其作品受時代影響,不斷強化語言風格、調試敘事方式,如《啊,長城》《臺兒莊戰役》等。他形成苦澀壯美風格,古樸筆法體現精神,與書法取法相關,蘊含悲憫情懷。從英雄到普通個體,他熱愛土地與人民,這成為他從事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內在支撐。
![]()
張乾元(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趙奇抗戰題材作品在主題風格與意境上,呈現出四個突出的審美特點。其一為“壯哉”。其作品以宏大主題、敘事、場景與空間,營造出無比壯觀、宏偉且震撼的畫面,讓觀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其二是“悲哉”。作品生動展現出抗戰時期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精神,雖悲卻不哀傷,雖痛卻不衰頹,雖貧卻不軟弱,雖困卻不倒下,盡顯堅韌。其三為“雄哉”。從中能感受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樸實厚重的風骨品德,以及浩然正氣的雄風雄姿,恰似長城磚土凝聚英雄淚、黃河濤聲激蕩抗戰魂。其四為“偉哉”。作品突出抗戰大無畏的英雄主義、集體力量與時代風貌,彰顯百姓民眾犧牲自我的國家意識與民族靈魂,厚重剛健。趙奇以平凡謙卑之心,真切傳達民族精神、情感、責任與力量。
![]()
許柏成(藝術中國主編):
從2024年9月起,我連續擔任了趙奇先生三個抗戰題材美術展覽的策展人,在這個過程中,對趙奇先生藝術的認知不斷加深。趙奇是一位具有家國情懷、歷史意識與人性關懷的藝術家。抗戰題材是他的藝術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真實是他繪畫創作的底色。他從不空構形象,對歷史懷有敬畏之心,對現實抱有謙卑姿態,真情與真實構成了其藝術中更為持久的力量。第二,他極為重視詩境。正如他注重連環畫中圖像與文字融合的感染力一樣,他注重畫面的意境,如《暗夜》《黑色的眼睛》等作品,均強調了畫面之外的余味回響。第三,他具有極強的造型與畫面把握能力。如《將軍的頭顱》等連環畫作品,雖然原作幅不盈尺,但將其放大數倍之后仍然嚴謹豐富,動人心魄,而大尺幅抗戰作品卻大膽潑墨、留白,可謂盡精微而致廣大。第四,我們需要趙奇這樣描繪民族精神的藝術家,這些30余年前創作的作品今天仍然讓我們感動,它們應更多地被研究、推廣與傳播,為今天的主題性繪畫學習借鑒,并提升大眾的愛國情懷與審美素養。
![]()
魏祥奇(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趙奇在抗戰題材美術創作中卓有成就,其創作持續性長且豐富寬博。趙奇在抗戰題材美術創作上注重融合歷史、記憶與對生養他的那片土地的現實感受。其創作以人民為中心,尤其在描繪東北黑土地及人民形象時飽含深情。他注重創作的歷史性與真實性,在創作意識上始終在反思藝術、歷史等問題。在藝術語言上,他的作品具有苦澀悲鳴的特質,多以苦難與犧牲為表現內容,展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與其他創作者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能將抗戰題材美術創作與表現黑土地美術創作緊密融合。
![]()
王聰叢(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
整場活動中,“時代的先覺者”幾個字深深觸動著我。在眾多名留歷史的前輩身上,都閃耀著與歷史先賢一脈相承的品質,這彰顯出強大的文化自覺力量。面對時代的先覺者,我不禁思考其力量源頭。趙奇的作品讓我感受到穿越時空的信仰力量。趙奇作為創作者,在文字與繪畫中傳遞著獨特力量,在此過程中,個體在集體中實現生命升華。
![]()
陳明(本次座談會學術主持、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報》總編輯):
趙奇是中國國家畫院的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是當代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畫家。多年來,趙奇創作了大量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被評論者稱為“一個人的繪畫抗戰史”。趙奇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具有深沉、莊嚴的氣質。他筆下的方志敏、楊靖宇等人物,具有一種深沉莊嚴的精神氣質和高貴單純的藝術品格。第二,他筆下的人物造型準確,神態生動,筆墨語言特別,筆線堅韌厚重,尤其是顫筆造成的這種雕塑感,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他在構圖上往往采用寬銀幕式的構圖,全景式呈現中國軍民奮勇抗戰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他在圖像敘事上的手法也多樣而巧妙,如蒙太奇手法、超時空組合,以及用留白的方式,造成畫面強烈的黑白對比,形成了一種深沉的畫面氣質。
編輯 | 李振偉
攝影 | 張婷婷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陳 明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6年出版43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58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