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新中國迎來76周年華誕,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導師攜工作室學員赴承德燕山大峽谷,開啟了一場以天地為課堂的“特殊開學第一課”。
![]()
寫生即修行:不與山河重復,要與自己對話
面對燕山大峽谷層林盡染的秋色,盧禹舜并未讓學員簡單套用傳統畫譜中的技法。他強調,寫生不是對自然的復述,而是一次創造性的升華。
“面對自然物象,既要有真實感受,又要有超過自然的表現。”盧禹舜在教學中始終貫徹這一理念。他主張主觀安排主次虛實,不要平均對待;主觀表達用筆的干濕效果,不必畫清所有細節;主觀歸納大的色塊,而非照搬瑣碎。
這種理念源于他長期的藝術思考。盧禹舜認為,風格的形成需要“拓展表現領域與更新表現技法并重,使內容與形式化而為一”。他反對機械模仿古人或盲目追求特技,強調“技術不等于藝術,創造在藝術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燕山寫生
![]()
寫生錄制現場
![]()
寫生隨記
![]()
寫生隨記
筆墨與心靈:兩個世界的對話
在燕山大峽谷,盧禹舜的示范從容而舒緩。他或先立主賓,沒骨設色勾線,局部完成后再展開左右上下筆墨關系;或用勾皴擦點染構建畫面墨色關系,盡可能在墨稿階段充分表達。
他的教學不僅關注技巧,更注重引導學員與自然建立情感連接。在他看來,寫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藝術的回歸”。只有當畫家將情感投入創作,作品才能有筋骨、有溫度,實現對“美麗中國”的時代回應。
盧禹舜曾坦言:“當我飽蘸水墨的毛筆與宣紙接觸的一瞬間,我忽然明白——是我本人在面對自然,并非水墨這種形式在面對新的題材。”這種領悟,也正是他希望傳遞給學員的核心:藝術創作的本質是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
![]()
山之一角
![]()
對景寫生
自然為師:燕山不語,卻教會我們最多
在盧禹舜看來,燕山寫生是一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實踐。他帶領學員在山谷間尋找靈感,在溪流邊捕捉光影,將燕山的“山魂水魄”凝聚于宣紙之上。
“每一筆都是對大地的致敬,每一幅畫都是對時代的回答。”盧禹舜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作為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他的作品始終回應時代命題,不僅是藝術探索,更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彰顯國家文化自信的實踐。
![]()
寫生現場
![]()
燕山一景
![]()
微距隨拍
![]()
盧禹舜寫生局部
藝術教育的本質:以景載情,以畫傳心
在點評環節,盧禹舜從構圖布局、畫面氣韻到筆墨節奏、意境傳達,逐一給予學員針對性指導。他強調,作品要“實現‘以景載情、以畫傳心’的表達”,這與他一貫堅持的“藝術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一脈相承。
回顧整個寫生過程,盧禹舜以燕山大峽谷的山水為課堂、以自然萬物為教材,為學員上了一堂沒有傳統教室束縛的藝術課。在他看來,這種沉浸式的自然體驗,不僅能提升學員的技巧,更能幫助他們找回藝術的初心。
正如盧禹舜所言:“當我們以畫筆為語言,與天地對話,收獲的不僅是滿紙煙云,更是同窗的默契與藝術的初心。”這番感悟,不僅適用于藝術創作,或許也是他對生活本身的深刻理解。
![]()
現場點評
燕山寫生欣賞
![]()
《燕山寫生》之一
65cm×45cm
2025年10月
![]()
《燕山寫生》之二
65cm×45cm
2025年10月
![]()
《燕山寫生》之三
65cm×45cm
2025年10月
![]()
《燕山寫生》之四
65cm×45cm
2025年10月
![]()
《燕山寫生》之五
65cm×45cm
2025年10月
![]()
《燕山寫生》之六
65cm×45cm
2025年10月
(來源:八荒錦繡美術館)
藝術家簡介
![]()
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教授;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后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師范大學原副校長;全國政協十二屆、十三屆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原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獲“人民教師”稱號;“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