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零度
來源 / 節點財經
通過分析排泄物獲取用戶的健康數據?AI正在給傳統衛浴企業增添一雙科技的翅膀,具體能飛多高?真不好說。
全球衛浴領導品牌科勒(Kohler)在2024年10月20日官宣的新品——搭載AI攝像頭的智能馬桶Dekoda,以599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元)的定價和“通過排泄物分析健康數據”的核心功能,瞬間引爆科技圈與家居行業的討論。
這款被科勒定義為“數據驅動健康中心”的產品,究竟是解決用戶痛點的創新突破,還是高價噱頭下的營銷嘗試?
回溯科勒150年的家族傳承史,這場跨界數字健康領域的冒險,又能否延續品牌“不依賴舊觀點”的基因,在智能家居浪潮中開辟新賽道?
01 當AI攝像頭安裝在馬桶上
在智能家居的進化版圖中,衛浴場景始終是技術滲透較慢的領域。
傳統認知里,馬桶的核心價值集中在節水、抗菌、自動沖洗等基礎功能升級,而科勒Dekoda的出現,試圖將這一日常潔具徹底重構為“個人健康監測設備”。
其核心技術邏輯,是通過內置的高精度傳感器、微型攝像頭與機器學習算法的協同,實現對用戶排泄物的多維度分析,最終提供健康建議。
從技術實現路徑來看,Dekoda似乎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數據采集-分析-反饋”閉環。
根據官方介紹,在用戶使用過程中,產品會自動啟動環境光調節系統,通過動態調整馬桶內部的光線強度與色溫,消除環境光對拍攝效果的干擾,確保微型攝像頭能清晰捕捉排泄物的形態、顏色等視覺信息。
![]()
與此同時,隱藏式傳感器會同步采集樣本的物理特性數據,包括水分含量、密度等,而光譜分析模塊則會對樣本成分進行檢測,重點識別是否存在血液等異常物質。這些多維度數據會通過加密傳輸協議同步至配套的iPhone應用程序(科勒官方表示安卓版本將于2025年上半年上線),經過云端AI模型的處理后,生成直觀的健康報告。
為了緩解用戶對“隱私泄露”的擔憂,科勒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多重防護機制。除了數據傳輸過程中的端到端加密,壁掛式遙控器還支持藍牙指紋認證功能——只有通過指紋驗證的用戶,才能解鎖查看健康數據,從物理層面杜絕了數據被他人誤看的可能。
此外,磁吸充電底座的設計不僅簡化了充電流程,也避免了傳統充電接口長期使用后易受潮損壞的問題。
然而,這款“黑科技產品”自官宣起就陷入了市場定位的爭議。
一方面,599美元的硬件售價并非終點——用戶還需額外訂閱科勒健康服務(個人套餐、家庭套餐)才能獲取完整的健康分析功能,這意味著用戶的總支出遠超普通智能馬桶的價格水平。
另一方面,業界對其實際效用的質疑從未停止。有醫療健康領域的專家指出,通過排泄物分析健康數據的技術路徑存在天然局限性——僅憑視覺特征和基礎成分檢測,無法替代專業醫療機構的糞便常規檢測、潛血試驗等診斷手段,更無法實現對腸道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的早期篩查,“最多只能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輔助參考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科勒并非首個布局健康監測衛浴產品的企業。早在2022年,法國智能硬件公司Withings就推出了尿液分析儀U-Scan,可通過安裝在馬桶內的檢測模塊分析尿液中的蛋白質、葡萄糖等指標,幫助用戶監測糖尿病、腎臟功能等健康狀況。
根據科勒官方公布的信息,Dekoda將于2025年10月21日起正式在北美、歐洲市場發貨,2026年計劃進入亞太市場。
《節點財經》看來,這款產品的推出,不僅是科勒從“衛浴產品制造商”向“健康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的關鍵一步,也折射出傳統家居企業在消費升級與科技浪潮下的焦慮——當市場對基礎功能的需求趨于飽和,唯有通過跨界創新,才能找到新的增長曲線。
02 功效爭議:AI健康監測的“理想與現實”
“看顏色就能知道缺水,為什么要花幾千塊買個馬桶?”在科勒Dekoda的官宣新聞評論區,一位網友的留言道出了許多消費者的困惑。
盡管科勒為這款產品賦予了“智能健康監測”的高端定位,但從其公開的功能細節來看,核心功效仍存在諸多待考證之處,這場“AI+衛浴”的跨界嘗試,似乎還停留在“技術噱頭大于實際價值”的階段。
![]()
從Dekoda的核心健康監測功能來看,其對腸道健康的評估主要依賴“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這一經典醫學標準。該分類法將糞便分為七類,通過形態、稠度等特征判斷腸道蠕動情況與消化功能,是臨床醫生常用的輔助診斷工具。
然而,這種基于視覺識別的分析方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首先,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本身需要結合糞便的整體形態、排便感受等多維度信息綜合判斷,僅憑攝像頭拍攝的二維圖像,可能出現誤判——例如,某些食物殘渣可能導致糞便形態異常,可能會被AI誤判為“腸道健康問題”。其次,腸道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腸道菌群、消化酶分泌、腸道黏膜健康等多個維度,AI僅通過糞便的外在特征進行分析,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其給出的健康建議也難免流于表面。
在水分狀況監測方面,Dekoda的技術邏輯是通過傳感器檢測尿液濃度,結合環境溫度、濕度等因素,通過算法計算出用戶的水分攝入是否充足,并生成相應的補水建議。
但正如網友質疑的那樣,普通人通過觀察尿液顏色就能大致判斷水分狀況——淡黃色通常表示水分充足,深黃色則提示需要補水,這種無需任何技術成本的判斷方式,讓Dekoda的“水分監測功能”顯得有些雞肋。
再看便血這個功能。
北京某醫院消化內科醫生指出,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如腸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血液經過消化后會呈現黑色或柏油樣,Dekoda的光譜檢測技術可能無法識別;而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較少,血液可能附著在糞便表面,若馬桶內的水流將其稀釋,也可能導致檢測失敗。
此外,即使Dekoda檢測到血液,也無法判斷出血的位置和原因,用戶最終仍需前往醫院進行腸鏡、胃鏡等專業檢查,“與其依賴馬桶的檢測功能,不如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
不過,市場也有認可者。一部分科技愛好者認為,這是“智能家居場景的延伸”,愿意為新鮮事物支付溢價,但另一部分人認為,這更像是“智商稅”。
這種爭議背后,反映出當前智能健康硬件行業的普遍困境:如何將“技術創新”轉化為“用戶真正需要的價值”,如何在“噱頭”與“實用”之間找到平衡點。
03 百年科勒:從馬槽到AI馬桶的進化史
科勒敢于在智能健康衛浴領域“吃螃蟹”,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其150年品牌歷史中“不依賴舊觀點”基因的延續。從1873年收購瀕臨破產的鑄鐵廠,到如今成為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衛浴巨頭,科勒家族憑借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和對產品創新的執著,一次次在行業變革中實現突圍,而Dekoda的推出,正是這家百年企業在科技時代尋求新增長曲線的又一次嘗試。
科勒的故事始于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1873年,29歲的約翰?邁克?科勒(JohnMichaelKohler)以5000美元的價格,從岳父手中收購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一家鑄鐵廠。當時,這家工廠主要生產農具、馬槽和下水管道。
十年后的1883年,一次偶然的靈感改變了科勒的命運。約翰發現,工廠生產的鑄鐵馬槽容積大、材質堅固,如果在其表面覆蓋一層搪瓷釉,就能使其變得光滑潔白、易于清潔——這樣的產品,與其用來喂馬,不如給人洗澡。
![]()
于是,他帶領工人對馬槽進行改造,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搪瓷浴缸。這款“意外誕生”的產品很快引發了市場轟動:當地一位農民用一頭牛、14只雞加1美元的“組合套餐”換走了第一個浴缸,隨后,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甚至愿意支付比馬槽高出數倍的價格購買。
約翰敏銳地意識到,衛浴產品將是未來的藍海市場,隨即帶領公司全面轉型,專注于搪瓷衛浴產品的生產,科勒的“衛浴基因”就此奠定。
在約翰之后,科勒家族的第二代傳人沃爾特?科勒(WalterKohler)進一步推動了品牌的規模化發展。同時,他引入了流水線生產模式,大幅降低了產品成本,讓科勒的衛浴產品從“高端奢侈品”走向“大眾消費品”,市場份額迅速擴大。
此后的百年間,科勒家族始終堅持“家族經營”模式——不聘請外部CEO,所有掌門人都來自科勒家族。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部人才的引入,但也確保了品牌理念的一致性和戰略的長期穩定性。
在第三代掌門人小赫伯特?科勒(HerbertKohlerJr.)的帶領下,科勒進一步拓展了業務邊界,從衛浴產品延伸到家具、發電機、高爾夫球場等領域,但衛浴始終是其核心業務。小赫伯特留下的那句“依賴舊觀點會摧毀公司”,被刻在科勒美國威斯康星總部大廳的墻上,成為科勒家族所有人共同的座右銘。
進入21世紀,隨著智能家居浪潮的興起,科勒開始積極布局“科技+衛浴”的賽道。從早期的自動感應水龍頭、智能恒溫浴缸,到后來的語音控制馬桶、物聯網衛浴系統,科勒一直在嘗試將前沿科技融入傳統衛浴產品。
而Dekoda的推出,是其在“健康監測”領域的一次大膽突破——相比之前的產品,Dekoda不再局限于“提升使用體驗”,而是試圖進入“健康管理”這一更高維度的領域,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
科勒Dekoda的推出,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產品創新,更折射出整個智能衛浴行業面臨的共同困惑:當技術逐漸成熟,產品功能不斷疊加,智能衛浴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是“炫技式”的科技堆砌,還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實用創新?
正如小赫伯特?科勒所說:“依賴舊觀點會摧毀公司。”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只有不斷突破自我,才能贏得未來。對于科勒而言,Dekoda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在“智能健康衛浴”的道路上持續走下去,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和努力;對于整個行業而言,Dekoda的爭議也將推動企業和消費者重新思考——智能衛浴的未來,究竟應該走向何方?
*題圖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