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峰會前夕,德法兩國突然對華放出狠話,甚至考慮要啟動被稱為“貿易核選項”的《反脅迫工具法案》(ACI),以回應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正當管制。
![]()
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仿佛還是那個可以隨意對別國指手畫腳的“舊歐洲”。
殊不知,今日世界已非昨日之天下,德法的所謂貿易“核威脅”,不過是一場既無實力支撐、又無內部團結的政治表演。
德法此次對華強硬的借口,是中國依法實施的稀土出口管制。
然而,這一措施是中國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的正常做法,旨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全球供應鏈穩定,并非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但德法卻將其視為“經濟脅迫”,甚至搬出從未啟用過的ACI法案作為反制籌碼。
這種反應,暴露出歐洲精英層對中國的認知仍停留在二十年前——那時中國是埋頭發展的“打工仔”,而歐洲是規則的制定者。
事實上,中國早已不是過去那個被動接受西方議程的國家。
![]()
從《反外國制裁法》到配套實施規定,中國已構建起完善的反制法律體系,覆蓋簽證限制、財產凍結、交易禁令等全領域。
若德法執意啟動ACI,中國不僅有法律工具反擊,更能在稀土、新能源等關鍵領域讓歐洲付出實質性代價。
德法的“核威懾”,更像是一場“二維象棋”對“四維圍棋”的較量——前者還在糾結單一步驟,后者已布局全局。
德法此次高調對華示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掩蓋內部日益深刻的分歧。
近年來,兩國在防務、產業、能源等核心議題上屢屢對立:法國主張“戰略自主”,推動歐洲防務獨立;德國卻仍依賴美國主導的北約框架。
在聯合武器研發項目中,兩國因企業主導權爭執不下,導致“未來空中作戰系統”幾近癱瘓。更不用說在農業補貼、財政紀律等傳統議題上的長期對立。
這種“同床異夢”的狀態,使得歐盟任何對華強硬政策都難以落地。
![]()
波蘭等國雖附和德法,但中東歐國家與中國在經貿領域合作密切;匈牙利更是多次否決歐盟反華提案。
即便ACI法案被搬上臺面,其啟用需歐盟全體成員國同意,而德國自身也警告“可能面臨經濟反噬”。
一個連內部團結都難以維持的聯盟,卻想對中國展示“統一戰線”,無異于紙上談兵。
德法對華強硬的另一個誤判,是忽視了歐洲經濟的脆弱性。
受美國關稅政策拖累,歐盟已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下調至0.9%(歐元區)和1.1%(歐盟)。
德國經濟更是陷入技術性衰退,汽車產業若失去中國市場,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此時對中國揮舞“貿易大棒”,無異于在自家屋頂鑿洞。
反觀中國,不僅擁有稀土這一“王牌”,還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持續突破。
以安世半導體事件為例,荷蘭政府凍結中企資產后,中國隨即采取對等反制,叫停特定芯片出口。
![]()
這種精準反擊讓歐洲意識到:在全球化產業鏈中,中國已從“依賴者”轉變為“不可或缺者”。若德法堅持對抗,歐洲的高端制造業、綠色轉型計劃乃至經濟復蘇,都將首當其沖。
面對德法的威脅,中國并未陷入情緒化對抗,而是以“有理、有利、有節”的姿態從容應對。10月2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視頻會談,既明確闡釋稀土管制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也承諾為歐盟企業提供審批便利。
這種既劃清底線又留有余地的做法,與德法的虛張聲勢形成鮮明對比。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通過《反外國制裁法》及實施規定,構建起一套精準反制體系。
該法規不僅將“協助外國制裁中國”的行為納入打擊范圍,還鼓勵專業法律機構為企業提供支持。
這意味著,若德法啟動ACI,中國不僅能從貿易領域反擊,還可依法對參與制裁的歐洲企業與個人實施限制。
![]()
這種“法律盾牌+戰略資源”的組合,讓中國的反制既有法理依據,又有實際威力。
德法對華的“核選項”威脅,暴露了某些歐洲政客仍沉迷于殖民時代的霸權舊夢。
但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今日之世界,也不再是西方單方面定義規則的游戲場。
德法若真為歐洲利益考慮,就應停止這種毫無意義的恫嚇,回到對話與合作的軌道上。
畢竟,在多極化浪潮不可阻擋的今天,誰還在用“舊地圖”尋找新大陸,誰就注定被時代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