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一個“雅”,即使是生氣到了極點,要開口罵人,也得分個三六九等。市井潑婦式的指桑罵槐,那是下乘;文人騷客們的含沙射影,借古諷今,才叫高明。
但要說到罵人藝術,那絕對不是看誰的嗓門大、用詞臟,而是看誰能用最少的字,戳到對方最痛的肺管子,讓他啞口無言,甚至羞愧得無地自容。
歷史上就有這么一首詩,全詩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一個臟字都沒有,卻被很多人稱為“歷史上最狠的罵人詩”。
![]()
因為它不動聲色之間,就將矛頭指向了十幾萬的男人,罵得他們體無完完膚,連帶著把一個王朝的臉面都給撕了下來。
君王豎降旗,深宮亡國妃
咱們先把這首詩請出來,大家品一品: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述國亡詩》,也有人稱它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國詩》。詩的作者,是花蕊夫人。
提起花蕊夫人,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好幾位。
![]()
沒錯,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年代,“花蕊夫人”并非特指一人,而是對那些“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的絕色美女的稱呼。
她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寵妃,通常被認為是姓徐或者姓費的一位才女。她不僅美貌傾國,而且才華橫溢,尤其擅長寫宮詞,據說她寫的宮詞清新婉麗,流傳甚廣。
然而,再美的容顏,再出眾的才情,也擋不住歷史洪流的滾滾車輪。
公元965年,北方的宋朝在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帶領下,發動了統一戰爭,大軍揮師南下,兵鋒直指花蕊夫人所在的后蜀國。
國破家亡之后,花蕊夫人作為戰利品,隨著她的君王孟昶一同被押送到了宋朝的都城東京汴梁(今天的開封)。
![]()
在那個決定她命運的時刻,她見到了那個終結了她前半生幸福生活的人。這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根據《十六國春秋·蜀志》等史料的零星記載,趙匡胤久聞花蕊夫人的才名,于是在一次宴會上,他沒有像對待普通俘虜那樣對待她,而是給了她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對花蕊夫人說:“聽說你很會寫詩,今天就為我作一首吧。”
一邊是威風凜凜、江山在握的征服者,一邊是身份卑微、國破家亡的亡國妃。所有人都以為,花蕊夫人會寫一首曲意逢迎、搖尾乞憐的詩來保全性命。然而,她紅唇輕啟,吟誦出的,卻是上面那首石破天驚的《述國亡詩》。
![]()
這首詩一出口,整個大殿瞬間鴉雀無聲。
趙匡胤聽完,非但沒有龍顏大怒,反而對這位剛烈的奇女子心生贊賞和憐惜。一首亡國之詩,不僅沒有給她帶來殺身之禍,反而讓她贏得了征服者的尊重。
這首詩的威力,可見一斑。
不堪一擊的“天府之國”
花蕊夫人詩里提到的“十四萬人”,指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后蜀國賴以生存的全部家當,十四萬裝備精良的職業軍人。
后蜀,地處今天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里四面環山,易守難攻,物產豐饒,自給自足。
![]()
按理說,擁有這樣的地利和資源,再加上十幾萬的軍隊,就算打不過宋朝,堅守個一年半載,讓宋軍吃盡苦頭,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
可歷史的真相,卻荒唐得讓人發笑。
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并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他剛即位時也曾勵精圖治。
但無奈蜀地實在太安逸了,長期的和平與富庶,像一劑溫柔的毒藥,慢慢侵蝕了整個國家的血性。到了后期,孟昶開始沉溺于享樂,生活奢靡到了極致。
據說他用的夜壺都要用七寶鑲嵌,宮殿里的裝飾極盡奢華,朝政也日漸廢弛。整個后蜀上層社會,彌漫著一股醉生夢死的頹靡風氣。
![]()
正所謂“君王驕奢,臣子貪婪,士兵懈怠”。當趙匡胤的大軍兵分兩路殺奔而來時,后蜀朝廷的反應簡直就是一場鬧劇。宋軍勢如破竹,蜀軍則是一觸即潰,甚至望風而降。
從公元965年(乾德三年)宋軍出征,到孟昶在成都開城投降,整場滅國之戰,只用了短短六十六天。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偌大一個國家,擁有十四萬的軍隊,在不到七十天的時間里就徹底灰飛煙滅。這已經不是軍事上的失敗了,這簡直是國家精神層面的集體崩塌。
當宋軍兵臨成都城下時,后蜀后主孟昶沒有選擇血戰到底,沒有選擇為國殉節,他非常“識時務”地選擇了投降。
他讓宰相李昊寫好了降表,大開城門,恭迎宋軍入城。
![]()
而那十四萬本該保家衛國的蜀國士兵,也跟著他們的君王,非常順從地放下了武器,脫下了盔甲。
這就是詩中所寫的“十四萬人齊解甲”。那個“齊”字,用得尤其傳神。
十四萬男兒,仿佛提前排練過一般,動作一致地解除了武裝,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掙扎。
作為一個深宮女子,花蕊夫人或許不懂軍事戰略,但她懂得什么是尊嚴,什么是氣節。
當她看到自己國家的男人,從君王到士兵,都如此毫無骨氣地跪倒在敵人面前時,她內心的悲憤、鄙夷和絕望可想而知。
“更無一個是男兒”
再來看第一句:“君王城上豎降旗”。
![]()
開篇非常直白,就像一個新聞標題,直接點明了亡國這一核心事實。沒有渲染悲傷,沒有描繪慘狀,只是冷靜地陳述一個畫面:那個本應帶領國家走向勝利的君王,親手在城頭豎起了白旗。這是一種極其克制的寫法,但平靜的敘述之下,是滔天的亡國之恨。
第二句:“妾在深宮那得知?”
這是整首詩最精妙、也最“陰陽怪氣”的一筆 。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個弱女子在為自己辯解:“我只是一個身居后宮的妃子,國家大事,我怎么可能知道呢?”這姿態放得極低,充滿了古典女性的“無知”與“無辜”。
但細品,她真的是在說自己不知道嗎?不,她是在通過這種方式,與那些需要為亡國負責的男人們劃清界限。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國家會搞成這樣,城會投降,仗會打輸,可不是我一個婦道人家的責任。
![]()
你們這些掌管著國家權力的男人干了什么,你們自己心里清楚。”她用一種看似柔弱的姿態,完成了最銳利的甩鍋和指控。
第三句:“十四萬人齊解甲”。
在撇清自己的責任之后,詩人的筆鋒猛然一轉,從君王一個人,擴大到了整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她再次強調了這個恥辱的數字,十四萬。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集體放下了武器……
如果說前三句還只是在鋪墊和陳述,那么最后一句,就是引爆所有情緒的雷霆一擊。
第四句:“更無一個是男兒!”
![]()
這是整首詩的詩眼,也是它被稱為“最狠罵人詩”的根本原因 。在痛陳了君王投降、軍隊解甲的事實之后,花蕊夫人給出了她自己的結論,一個讓所有在場的、以及歷史上所有讀到這句詩的男人都脊背發涼的結論:這十四萬人里,竟然沒有一個是真正的男人!
為什么說這句話“狠”?因為它攻擊的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整整一個群體的身份認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男兒”這個詞,從來都不只是一個生理性別的代稱。
血性、擔當、勇氣、忠誠、保家衛國的責任感。所謂“好男兒,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尸還”。
花蕊夫人直接剝奪了這十四萬士兵,乃至后蜀所有男性的“男兒”資格。你們雖然生理上是男人,但在精神上、在人格上,你們統統不配!
這比任何污言穢語都更加惡毒。罵人“混蛋”、“王八蛋”,對方可能還會還嘴。
![]()
一口氣罵了十幾萬人,卻不帶一個臟字。她罵的是士兵的怯懦,罵的是將領的無能,更是罵那個君王的昏聵。
亡國之音亦有聲
她原本以為,寫出這首詩肯定必死無疑,結果卻出人意料。宋太祖趙匡胤,這位靠著赫赫戰功打下江山的馬上皇帝,聽完后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對花蕊夫人的才情和剛烈大加贊賞。
或許,在趙匡胤看來,一個國家有這樣懂得家國榮辱、充滿血性的女子,是這個國家最后的尊嚴。
相比之下,那些不戰而降的蜀國君臣,才真正令人不齒。這次著名的“面試”,讓花蕊夫人和她的這首《述國亡詩》名聲大噪,成為了一個傳奇。
![]()
這首詩被收錄在《全唐詩》等重要的詩歌總集里,得以流傳千古。
在現代,這首詩的傳播變得更加廣泛。雖然因為其強烈的批判性,一些觀點認為它可能不適合直接放入中小學教材 但它在互聯網上的熱度卻居高不下。
在各種歷史論壇、自媒體文章和短視頻中,這首詩被反復解讀和引用。
人們之所以對這首詩津津樂道,不僅僅是因為它“罵得爽”,更是因為它講到了責任與擔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脊梁。
當男人們集體失聲、集體下跪的時候,一個弱女子的挺身而出,就顯得尤為悲壯和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