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永壽宮內,燭火搖曳。
皇帝顫抖的手指扣開了那層暗格的木板,在最深處摸到了一張被蠟封好、折得極小的信紙。
當他將信湊近燭火時,封條上那個熟悉得令他心顫的簽名映入眼簾——"玉嬛留"。
"這是純元的閨名!"皇帝失聲叫出,手中的信紙差點掉落在地。
是甄嬛偷來的,還是純元親手交給她的?
他屏退所有人,獨自在燭火下撕開那古老的蠟封。
當那些娟秀的字跡在火光中顯現時,皇帝的世界徹底崩塌了。
原來,他愛了一生的兩個女人,早已將他的整個人生編織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
01
甄嬛薨逝的那個深秋午后,京城的梧桐葉正一片片飄零。
永壽宮外,聚集了滿朝文武。
皇后的薨逝,對于整個大清而言,都是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
她不僅僅是皇帝的嬪妃,更是這個王朝后半段歷史的締造者和見證者。
"皇后薨于申時三刻,享年六十。"太醫院院使跪在永壽宮門外,向趕來的皇帝稟報道。他的聲音顫抖著,不知是因為恐懼還是悲傷。
皇帝站在宮門前,面色如鐵。
他身著明黃色的龍袍,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威嚴,可那雙深邃的眼中,卻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復雜情緒。
"她...可有留下什么話?"皇帝問道,聲音聽起來異常平靜。
"回陛下,皇后臨終前神志清醒,只是說了一句'此生無憾'便安然而逝了。"
此生無憾?皇帝心中冷笑。
甄嬛這四個字,說得如此輕松,可她知不知道,她這一生給自己留下了多少困擾和疑問?
皇帝緩緩走進永壽宮的正殿,群臣跟在身后。
甄嬛的遺體停放在正殿中央,身著鳳袍,面容安詳。
即便是六十歲的年紀,她依然保持著優雅和美麗,那張臉龐上看不出絲毫痛苦的痕跡。
"傳朕旨意。"皇帝站在甄嬛的靈柩前,對身后的群臣說道,"皇后生前功德無量,當以國葬之禮安葬。喪期二十七日,朝臣素服哀悼。"
"陛下圣明。"群臣齊聲應道。
可皇帝的注意力并不在這些繁文縟節上。
他看著甄嬛那張安詳的臉龐,心中涌起千般思緒。
這個女人,從十幾歲入宮到六十歲薨逝,伴隨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她見證了他從一個皇子到皇帝的蛻變,也參與了無數次宮廷斗爭和政治決策。
她走得如此安詳,就如同她生前做的每一件事一樣,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可越是這樣,越讓皇帝感到不安。
甄嬛太聰明了,聰明到讓他時常懷疑,她的每一個決定背后是否都隱藏著更深層的考量。
處理完甄嬛的后事安排,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
皇帝并沒有離開永壽宮,而是留在了這里。
他說要為甄嬛守靈,實際上,他只是想要一個人靜靜待一會兒。
"陛下,您...需要臣等陪伴嗎?"大學士張廷玉小心翼翼地詢問。
![]()
"不必。朕想一個人待會兒。"皇帝擺擺手,"你們都退下吧,沒有朕的召喚,不要進來打擾。"
群臣相視一眼,最終還是遵從了皇帝的意愿,魚貫而出。
偌大的永壽宮瞬間安靜下來,只剩下皇帝一個人和甄嬛的靈柩相對而坐。
燭火搖曳,香煙裊裊。皇帝看著甄嬛那張在燭光下顯得更加安詳的臉龐,心中五味雜陳。
這個女人給他帶來過無數的快樂,也帶來過無數的痛苦。
她是他的愛人,也是他的對手;是他的助力,也是他的制肘。
"嬛嬛。"皇帝輕聲呼喚著她的名字,"你走得如此安詳,可你知道你給朕留下了多少疑問嗎?"
當然,死者無法回答。
可皇帝仿佛能夠聽到甄嬛那熟悉的聲音在說:"陛下,有些答案,需要您自己去尋找。"
第二日一早,甄嬛的靈柩被移送到了太廟,準備正式的國葬儀式。
皇帝按照禮制,要為她守孝七日。
可在這七日里,他的心思卻并不在哀悼上,而是在思考一個問題:甄嬛這一生,到底愛過自己幾分?
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多年。
甄嬛太聰明,太善于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
她說愛他的時候,那樣深情款款;她跟他爭執的時候,那樣義正言辭;她為他出謀劃策的時候,那樣智慧過人。
可這一切,有多少是真心,又有多少是演戲?
皇帝想起甄嬛初入宮時的模樣。
那時她還只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清純美麗,如同一朵帶著露水的蓮花。
她說話時會臉紅,被他夸獎時會害羞,那種青澀和純真讓他深深著迷。
可后來呢?她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心機,越來越能夠在宮廷斗爭中游刃有余。
她從一個小小的常在,一步步爬到了皇后的位置。這其中,她付出了多少,又算計了多少?
02
第三日,皇帝在御花園中散步。
這里曾經是他和甄嬛經常約會的地方。
梅花臺旁,他們曾經吟詩作對;荷花池邊,他們曾經并肩而立;竹林深處,他們曾經竊竊私語。
"陛下。"德公公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皇后的喪儀安排..."
"按部就班地辦,不必事事都來問朕。"皇帝有些不耐煩地打斷了他。
他走到梅花臺前,那里種著他最喜歡的臘梅。
現在雖然還是秋天,但已經能看到花骨朵了。
再過一個月,這里就會梅花盛開,香氣撲鼻。
![]()
皇帝記得,甄嬛最喜歡的也是梅花。
她說梅花傲雪凌霜,正如她的性格。
當時他覺得這話很有詩意,現在想來,何嘗不是一種暗示?
甄嬛確實如梅花一般,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綻放出最美的花朵。
可是,梅花的美麗背后,是否也隱藏著刺人的寒意?
第五日,皇帝決定去永壽宮看看。
甄嬛的靈柩雖然已經移走,但她生前的居所還保持著原樣。
宮人們都說要等國葬結束后再整理,可皇帝等不及了。
他需要在那個熟悉的環境中,尋找一些能夠解答他心中疑問的線索。
"陛下,您要進皇后的寢宮嗎?"守門的太監惶恐地問道。
"嗯。"皇帝點點頭,"你們都退下,朕一個人進去看看。"
"可是陛下..."
"退下!"皇帝的語氣不容置疑。
宮人們立刻跪下磕頭,然后匆匆退走。
皇帝獨自推開了永壽宮的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那是甄嬛生前最喜歡的香味。
永壽宮的一切都還保持著甄嬛生前的模樣。
正殿中央那張黃花梨木的大桌案,上面整齊地擺放著文房四寶。
墻上掛著她親手抄寫的《心經》,字跡端正,筆力遒勁。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典籍,有佛經,有醫書,也有詩集。
皇帝走在這熟悉的環境中,仿佛還能感受到甄嬛的存在。
她曾經就在這里接見大臣,處理政務,批閱奏章。
作為皇后,她擁有參與朝政的權力,也確實在很多重大決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她行使這些權力時,心中想的是什么?是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還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或者,是為了某種更深層的目的?
皇帝走到她常坐的那張太師椅前。
這張椅子是他親自賜給她的,用的是最好的紫檀木,雕工精美。
甄嬛生前最喜歡坐在這張椅子上處理事務,那種威嚴和優雅讓所有人都不敢小覷。
他伸手撫摸著椅子的扶手,那里還殘留著甄嬛的體溫似的,讓他感到一陣心酸。
皇帝走向甄嬛的寢殿,那里是她最私密的空間。
推開房門,一股更加濃郁的檀香味撲面而來。
房間里陳設簡潔而優雅,一張黃花梨木的大床居于正中,床邊擺著一張小桌,上面放著她常讀的佛經。
皇帝走到床邊,那張曾經承載過無數秘密的龍床如今空空如也。
床上鋪著素色的綢被,枕頭上還留著她頭發的香味。
他伸手摸了摸那床被子,冰冷如霜,再也感受不到她身體的溫度。
床頭的小桌上放著一本《金剛經》,是甄嬛生前最后在讀的佛經。
皇帝隨手翻開,想看看她在臨終前都在思考什么。
可當他翻開書頁時,一片早已枯萎、只剩框架的梅花瓣飄落下來。
皇帝怔住了。這片梅花瓣顯然已經有很多年了,被小心翼翼地夾在佛經中保存著。
他將花瓣拾起,在手心中仔細端詳。
這應該是很多年前的梅花瓣,也許是他們第一次在梅花臺約會時她采的,也許是某個特殊日子的紀念。
"朕一生最愛的梅花,她竟然保存了這么多年。"皇帝喃喃自語,心中涌起一陣復雜的情緒。
這片梅花瓣的發現,讓皇帝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他想起了甄嬛初入宮時的那個冬日。
當時他正在御花園賞梅,偶然看到一個年輕的宮女在梅花樹下駐足。
那女子身著淡綠色的宮裝,容貌清麗,氣質出塵,竟然與已故的純元皇后有幾分相似。
"你是哪個宮里的?"他當時這樣問她。
"回皇上,臣女是甄嬛,剛剛入宮,還沒有分配到具體的宮殿。"她回答時聲音輕柔,帶著一絲緊張。
"甄嬛?"他重復了一遍她的名字,覺得這名字很雅致。"你很像朕一個故人。"
當時甄嬛低著頭,臉頰微紅,那種青澀的美麗讓他心動不已。
他當場就決定要留她在身邊,并且很快就冊封她為常在。
03
皇帝將那片梅花瓣重新夾進佛經中,然后繼續在房間里尋找。
他的目光逡巡著每一個角落,想要找到一些能夠解答他心中疑問的線索。
甄嬛的梳妝臺上擺著各種首飾和脂粉,都是他賞賜給她的。
有翡翠的手鐲,有珍珠的耳環,有金絲的發釵,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可這些貴重的首飾,在甄嬛的使用痕跡中卻顯得那么淡然,仿佛她從來就沒有因為這些奢華而感到特別的快樂。
窗臺上擺著幾盆她生前最愛的蘭花,如今已經有些枯萎。
甄嬛說過,蘭花幽香淡雅,不與群芳爭艷,正如她的處世哲學。
可皇帝現在想,蘭花雖然淡雅,但也最難伺候,需要精心的照料才能存活。這是否也是甄嬛性格的寫照?
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典籍。除了佛經之外,還有不少史書和醫書。
甄嬛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這是她能夠在后宮中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她讀這些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喜歡,還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有用?
皇帝走到甄嬛的衣柜前,打開柜門。
里面掛著她生前的各種服飾,有華麗的朝服,有素雅的便裝,還有各種顏色的披風和外套。
每一件衣服都保持得很好,沒有一絲褶皺,可見宮人們平時對她有多么敬重。
在衣柜的最里層,皇帝發現了一件特別的衣服。
那是一件淡青色的素袍,款式簡單,沒有任何裝飾,看起來就像是民間女子穿的普通衣服。
這件衣服與甄嬛其他華貴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格外突出。
皇帝將這件衣服取出來,仔細端詳。
衣服的質地很好,但樣式確實很樸素,更像是甄嬛入宮前穿的。
她為什么要保留這件衣服?是對過去生活的懷念,還是對簡樸生活的向往?
在衣服的內側,皇帝發現了一行用絲線繡成的小字:"安陵甄氏,十七歲入宮。"
這顯然是甄嬛自己繡上去的,記錄著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可這行字的語氣,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紀念,或者說,是一種提醒?
皇帝將衣服放回衣柜,心中的疑問越來越多。
甄嬛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深意,可這些深意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卻讓他無法參透。
他來到甄嬛的書案前。
這張紫檀木的書案是她處理政務的地方,即便貴為皇后,她也時常要批閱一些重要的奏章,參與朝政決策。
書案上擺放著硯臺、毛筆、鎮紙,還有一些已經批閱過的奏章。
![]()
皇帝隨手拿起一份奏章,是關于黃河治理的。
甄嬛在上面寫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跡工整,分析透徹。
她的政治智慧確實非同一般,很多時候她的建議都比朝中大臣的更加高明。
可她參與朝政的動機是什么?是真的關心國家社稷,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或者,是為了某種更深層的目的?
在書案的右上角,擺著一個精致的紫檀木雕花小盒。
這個小盒皇帝見過很多次,每次來永壽宮時,甄嬛都會將它收起來,從不讓他看里面裝著什么。
皇帝伸手拿起那個小盒,在手中掂了掂。
小盒不重,但制作精美,盒蓋上雕著纏枝蓮的花紋,工藝非常精湛。
他曾經好奇過這個小盒里裝著什么,但甄嬛總是笑著說:"陛下,女子總有些小秘密,您就不要好奇了。"
現在甄嬛已經不在了,這個小盒的秘密是否也可以揭開了?
皇帝輕輕打開盒蓋,里面放著一些首飾和香囊。
有一對翡翠的耳環,是他們剛認識時他送給她的第一件禮物;有一個繡著鴛鴦的香囊,是她親手為他做的;還有一枚玉佩,是她生日時他的賞賜。
每一件物品都有特殊的意義,都記錄著他們之間的某個重要時刻。
皇帝一件件地拿出來,仔細端詳。
這些物品的存在,說明甄嬛確實珍視他們之間的感情,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如此。
可就在他翻動這些物品時,手指不小心碰到了小盒側面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地方。
那里有一個很小的凸起,像是一個暗扣。
04
皇帝的心跳忽然加速了。
他仔細看了看那個暗扣,確實是一個機關。
甄嬛竟然在這個小盒上設置了暗格?這更加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小心翼翼地按了按那個暗扣,只聽到一聲極其輕微的"咔嗒"聲,小盒的底座竟然微微松動了。
皇帝驚喜地發現,原來這個小盒還有一層暗格。
他用手指扣開那層看似嚴絲合縫的木板,在最里層的暗格中,他摸到了一樣東西。
一張被蠟封好、折得極小的信紙。
![]()
皇帝的手開始顫抖,甄嬛為什么要將一封信藏得如此隱秘?
這封信里寫著什么,值得她如此小心翼翼地保存?而且從蠟封的樣子看,這封信已經有很多年了。
他將信紙從暗格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拿到燭火下仔細端詳。
蠟封已經泛黃,顯然是多年前的物件。
就在他看到封條上的那個簽名時,整個人如遭雷擊。
"玉嬛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