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很多晚期患者和家屬最揪心的問題。吳阿姨的經歷,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2024年6月,吳阿姨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被診斷為胃癌晚期。本計劃手術,但醫生打開腹腔后發現已經轉移,無法切除,只能縫合。之后她接受了腹腔灌注、免疫和靶向治療,但副作用明顯:身體迅速消瘦,極度怕冷乏力,甚至虛弱到端不起一杯水。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2024年7月家人帶她來到我院。初診時,家屬低聲說:“南京的醫生說,可能只有半年時間了。”當時吳阿姨在家既不能吃也不能動,情況很不樂觀。
服藥一個月后,她第一次能在家人攙扶下走進診室。盡管仍然體虛到幾乎摸不到脈搏,但總算有了起色。繼續調理三個月后,她的精神面貌明顯改善,復查顯示腫瘤從7×6厘米縮小到3厘米。
隨著后續調理不斷跟進,吳阿姨的狀態越來越好。近期2025年5月復診時,她面色如常,病情穩定。更令人欣慰的是腫瘤指標CA199的變化:從去年7月的超過10000,到今年4月降至130,5月份已降到59.1,正逐步接近正常范圍。
癌癥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會從局部開始,慢慢影響全身機能。患者從能吃能喝到無法進食,從行動自如到臥床不起,這些都是身體內部功能逐步衰弱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即使晚期癌癥無法根治,通過系統調理改善全身狀態、恢復臟腑功能,仍然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穩定病情。在臨床中,有不少像吳阿姨這樣的晚期患者,在被告知生存期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積極調理,不僅延長了生命,更提升了生活質量。
晚期治療確實不易,但每一步努力都有它的意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