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出行,連續遇到綠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如今,在山西的許多主干道上,這種“一路綠燈”的暢行體驗正逐漸成為現實。10月27日,省公安廳交管局通報,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63條總長614.1公里的“綠波帶”,群眾駕車出行體驗得到顯著提升。
基礎升級 從“單點孤燈”到“全程聯網”
交通信號智能化,始于硬件設施的升級。交管部門首先對全省11個市建成區的2837個燈控路口展開動態排查,建立基礎臺賬,及時整改47處不符合標準的設施問題。同時,對老舊交通信號控制機進行升級改造,在道路新建、改建中同步更新設備,確保其兼容性與聯網能力,使信號機具備多源檢測數據的匯聚處理功能。
在此基礎上,各地加速推進信號聯網聯控。太原、大同、臨汾等7市的建成區信號燈聯網率已超過70%,其中太原、大同、臨汾還專門成立了交通信號控制中心,組建專業團隊。以太原為例,通過建設23個路口雷視檢測器、引入互聯網路況數據平臺,交通信號控制的智能化與數據感知水平顯著提升,實現了信號參數遠程調整、方案一鍵下發,構建起數據驅動的信號控制新模式。
策略優化 為城市交通“量峰定策”
圍繞“早高峰保暢通、平峰期提效率、夜間保安全”的目標,山西交管部門根據交通流變化規律,為“綠波帶”量身定制控制策略。高峰期側重于交通流均衡調控,緩解擁堵;平峰期以綠波協調為核心,減少車輛停車等燈次數;夜間則通過短間距“紅波”控制,引導車輛減速慢行。
太原市的實踐尤為典型,在36條主干道的408個路口設置了55條“綠波帶”,逐步形成覆蓋城市的“十橫十縱”主干道綠波網絡。在迎澤大街提質改造階段,交管部門提前介入,將信號時間控制與交通組織空間控制相結合,打造“時空一體化”綠波方案,使高峰時段車輛平均行程時間減少10%至15%,非高峰時段減少15%至20%。
今年以來,我省在原有82條“綠波帶”基礎上,新增81條“綠波帶”共計311.8公里,實現了“綠燈損失最小、通行效率最大”的目標。
區域協同 從“一條路”到“一張網”的智慧躍遷
從單條道路的“綠波”優化,到整片區域的協同治理,山西交管部門不斷拓展交通精細化的深度。針對商業區、居民生活區等交通流量關聯度高的區域,交管部門綜合考量路口間距、行車速度、非機動車及行人相位等因素,優化相位差,通過區域綠波協調帶動周邊路網整體效率提升。
太原市義井片區通過“劃分子區、雙向綠波”的方式,對6條道路16個路口實施聯合控制,設置5條雙向綠波和1條單向綠波。數據顯示,該區域整體停車次數較優化前減少58.8%,行程時間減少16.2%,行車速度提升12.4%。“一片綠”的治理成效讓居民出行更加順暢。
臨汾市鼓樓環島一直是當地交通管理的難點。
為提高通行效率,臨汾市公安局交管支隊以環島為中心,聯動上下游4個燈控路口實施智能信號協調,使環島日均擁堵時間減少60.5分鐘,降幅達47%。該案例還入選全國城市道路交通精細化管理精品案例。此后,臨汾市進一步將應用范圍擴大到中心城區20個智能信號控制路口,實現從“人看燈”到“燈看人”的轉變,中心城區高峰擁堵延遲指數長期穩定在1.5以下。
下一步,山西將持續引入智能信號控制技術,推動“綠波帶”從主干道向區域路網深化拓展,構建“感知—決策—調控”一體化的智慧交通體系,全力讓“一路暢通”成為城市出行常態,將交通治理成效切實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民生溫度。(記者 楊晶 實習生 郭蕙寧)
來源:山西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