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施婕)我國腦卒中發病人數正迅猛增加。近日,武漢大學宇傳華教授團隊基于全球疾病負擔(GBD)2021數據的最新研究描繪了中國卒中疾病負擔的三十年變遷軌跡,并預測了至2040年的發展趨勢。
![]()
研究發現,1990年至2021年間,我國缺血性卒中(即腦梗)發病人數增加了201.13%,這一增速遠超全球27.05%的平均水平。即使剔除人口老齡化因素,消除不同群體年齡結構差異的影響,其發病率仍攀升了35.72%,而全球平均發病率卻呈下降趨勢。
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以突發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1年卒中已是全球第三大致死和致殘原因。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卒中死亡人數達219萬,造成4590萬傷殘調整壽命年損失,其中,傷殘調整壽命年是衡量疾病總體負擔的重要指標,它綜合考慮了早死和殘疾導致的健康生命年損失。
10月27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卒中疾病負擔呈現出明顯的“三重挑戰”特征:缺血性卒中激增、性別差異顯著和疾病負擔向殘疾轉移。上述研究預測,到2040年,中國缺血性卒中發病率仍將持續攀升。男性卒中負擔顯著高于女性,中國男性終生卒中風險高達41.1%,女性為36.7%。這與男性更高的吸煙率、飲酒率等風險行為密切相關。據GBD研究,疾病負擔正從“致命”向“致殘”轉變,上述研究發現,1990年~2021年,中國卒中早亡損失生命年和傷殘調整壽命年比值從20.13降至9.48,這一比值的下降意味著卒中不再像過去那樣致命,但導致殘疾的比例增加了。這一趨勢背后,是我國急性卒中搶救水平提升的結果,越來越多卒中患者得以存活,卻需長期面對殘疾困擾。
從風險因素來看,研究發現,三十年間,中國卒中主要風險因素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1990年五大風險因素為高收縮壓、固體燃料家庭空氣污染、吸煙、高鈉飲食、環境顆粒物污染。到2021年,五大風險因素變為高收縮壓、環境顆粒物污染、吸煙、高鈉飲食、高壞膽固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指出,高血壓(高收縮壓)始終是卒中第一大風險因素,而代謝因素在中國卒中疾病負擔中的貢獻日益突出,此外,高體重指數(BMI)導致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負擔也顯著上升。
面對嚴峻的卒中防治形勢,張海澄提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防控策略。筑牢防線,前端預防是關鍵:建議通過控煙、全民減鹽和高血壓管理等公共衛生政策,倡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控體重。管好源頭,血壓管控是核心:加強高血壓篩查與管理至關重要,建議35歲以上人群每年測血壓,高血壓患者應堅持遵醫囑服藥,并通過減鹽、運動等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監測。關注年輕群體,趨勢變化需警惕:青年卒中人群要得到特別關注,建議青年群體戒煙限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測量血壓,控制體重,避免長期熬夜,以降低卒中風險。搶抓黃金窗口,急救效率是保障: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全力爭取在發病4.5小時內的“黃金治療時間窗”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最大限度降低殘疾風險。建強康復網絡,長期支持不可少:建立完善的社區康復網絡,能為越來越多的卒中存活者提供持續的康復服務,幫助他們應對可能面臨的長期殘疾困擾,提高生活質量。
責編:王圓
主編:張赫
校對:朱曉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