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挑戰,創維數字需要在“短期止血”與“長期轉型”之間尋求平衡。公司必須重新審視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大研發投入,構建開放生態,實現從“硬件制造商”到“智能生態平臺”的轉型,并進一步落地產能布局,為后續發展提供保障。而這種“新舊交替”的過渡期,將是公司最受考驗的階段。
10月25日,創維數字股份有限公司(000810.SZ,以下簡稱“創維數字”)發布了重大交易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深圳創維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創維數字”)擬以1.16億元向創維集團轉讓深圳蜂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馳電子”)40%股權,同時創維集團以其持有的深圳安時達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時達”)100%股權對蜂馳電子進行增資,深圳創維數字放棄對蜂馳電子的優先認購權。交易完成后,深圳創維數字對蜂馳電子的持股比例預計將從84%降至32.40%,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
圖片來源于:創維數字公告
這一看似“優化資源配置”的關聯交易,實則暴露了創維數字在多重壓力下的戰略壓力。10月25日,創維數字還發布了2025年三季度財務數據,公司前三季度營收64.56億元,同比下降2.45%;歸母凈利潤8586萬元,同比暴跌63.69%;經營現金流凈額-8362.84萬元,由正轉負,降幅達118.47%。
![]()
圖片來源于:創維數字公告
在智能終端行業整體向AI化、生態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創維數字卻陷入業務失守、研發縮水、消費者信任的多重挑戰,其“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業務”的戰略邏輯值得審視。
交易背后,戰略聚焦還是“賣子求生”
創維數字此次關聯交易,解釋是“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業務”,但通過分析交易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其中隱藏的財務信號。
![]()
圖片來源于:天眼查
首先,從交易估值看,蜂馳電子截至2025年8月31日的凈資產為6033.21萬元,而創維集團以1.04億元評估作價對蜂馳電子增資,溢價率高達72.42%。這一明顯高于凈資產的估值,暗示創維集團可能承擔了蜂馳電子的潛在債務風險或經營壓力。
其次,從股權變動看,深圳創維數字對蜂馳電子的持股比例從84%降至32.40%,意味著公司不僅失去了對蜂馳電子的控制權,還會因為不再合并報表而縮小總資產規模。這一操作在公司業績下滑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顯眼。通常情況下,企業不會在業績承壓時主動出售優質資產。
更重要的是,交易公告中提到“相關資產變現增加公司現金流入”,直接暴露了公司現金流緊張的財務狀況。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創維數字的經營現金流凈額為-8362.84萬元,較上年同期的4.53億元由正轉負,降幅達118.47%。與此同時,公司存貨期末余額達21.19億元,較年初的15.21億元增長39.35%,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加66.83%。這些數據表明,創維數字的經營狀況不止是增長乏力,甚至還有現金流告急的風險,公司不得不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來緩解資金壓力。
2025年6月至9月期間,公司董事長施馳、董事張知、財務總監王茵等高管減持股份,合計減持0.87%,這種內部減持與關聯交易同步進行,很難不引發市場對公司戰略真實意圖的質疑。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業績持續下滑
營收和利潤從雙增到雙減
回看創維數字近年業績走勢,公司已從曾經的逆勢增長典范,落至業績持續下滑的不利境地。2021年,公司曾實現營收108.47億元(同比增長27.49%)、歸母凈利潤4.22億元(同比增長9.93%)的亮眼表現,被業界視為“逆水行舟”的成功案例。
但短暫高光后,公司的業績增速一路下滑,2024全年營收86.93億元,同比下降18.20%;歸母凈利潤2.51億元,同比驟降58.34%,凈利率僅2.71%。2025年上半年延續頹勢,營收40.95億元,同比下滑8.04%;歸母凈利潤5359萬元,同比下滑70.33%,凈利率進一步萎縮至1.19%。而2025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大跌63.69%,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58.58%,核心盈利能力已受損不輕。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從業務板塊看,創維數字的傳統核心業務——連續四年結構化占比超過70%的智能終端正面臨全面收縮。2025年上半年,智能終端貢獻了28.87億元營收,同比減少12.36%。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三年下滑,從2022年的17.6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92%,創2013年以來的新低。這一指標直接反映了公司在產品競爭力、成本控制方面的持續弱化。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與此同時,應收賬款高達28.42億元,存貨21.19億元,同比增長38.36%,而貨幣資金卻只剩余29.22億元,同比減少22.184%。這些數據共同指向了一個問題:創維數字可能正陷入“銷售放緩、回款不暢、資金緊張”的不良循環。
研發投入縮水
消費者信任面臨挑戰
創維數字的傳統智能終端業務正面臨挑戰。2025年,全球智能終端市場迎來AI技術深度應用的新階段,而創維數字卻似乎未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開足馬力。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創維數字研發費用3.39億元,同比減少10.35%,而同期其他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大多持續增長,此消彼長間進一步削弱了創維數字的市場競爭力。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在產品技術層面,創維數字可能也落后于行業前沿。2025年,手機端可運行的大模型參數已達到170億級別,支持多模態交互和復雜場景理解。而創維數字的智能終端產品(如機頂盒)仍停留在功能相對基礎階段,缺乏AI大模型賦能,難以完全滿足用戶對“智能生活入口”的期待。這種“重硬件輕生態”的策略,使創維數字在智能終端市場的份額持續萎縮。
海外市場方面,創維數字雖在南非擁有自建工廠,并在土耳其、巴西、印度、泰國、墨西哥等地建有合作加工廠,但2025年上半年海外業務營收14.48億元,同比下滑17.15%。這表明創維數字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競爭能力。
![]()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在業績下滑和業務發展受阻的背后,創維數字也正面臨消費者信任的挑戰。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截至10月26日,關于創維的投訴量達到2033起,其中內容涉及關于產品質量、拖延維修、拒絕履行三包義務、虛假宣傳等問題等,部分投訴調解失敗,顯示售后服務或存在漏洞。
![]()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消費者信任挑戰的根源在于創維數字的產品創新與用戶體驗之間的斷層。公司過度依賴硬件參數(如Mini LED、8K機頂盒等)進行營銷,卻忽視了用戶在實際使用中的痛點,比如操作復雜、內容生態不足、售后服務滯后。這種硬件思維與用戶思維的錯位,使創維數字在智能終端行業重構的浪潮中面臨逐步邊緣化的挑戰。
面對當前挑戰,創維數字需要在“短期止血”與“長期轉型”之間尋求平衡。短期內,公司需通過優化供應鏈、聚焦高毛利業務、改善現金流管理等措施緩解經營壓力,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改善消費者信任。長期來看,公司必須重新審視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大研發投入,構建開放生態,實現從“硬件制造商”到“智能生態平臺”的轉型,并進一步落地產能布局,為后續發展提供保障。而這種“新舊交替”的過渡期,將是公司最受考驗的階段。
作者 |肖毅
編輯 | 吳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