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發了篇評論《豢養粉絲,是企業家塌房的開始》。很多人都將這篇文章視為對近期熱議的小米是被上頭定調了。可我覺得,并沒有這么簡單。
![]()
百度教育里針對“豢養”二字,有一個解釋,多為拉攏、收買的意思。如,“這個黑幫頭目用金錢和恐嚇手段豢養了一大批打手,為執行各自非法任務。”
半月談直接用了這兩個字,意圖很直接也很明確。
就是要批判,有些企業家是熱衷培養粉絲的。
企業不去想方設法把產品做好,卻是費盡心機的在出了問題時,幻想粉絲幫自己說話,企圖顛倒邏輯、混淆視聽是不可取的,是自毀其途的。
![]()
一個做產品的企業,本質是為消費者服務的。試圖讓粉絲幫自己說話的行為。既異化了企業和消費者關系,又蒙蔽了真正消費者辨別事實的眼睛。
隨后舉了三個代表真誠對話的例子,理想、華為、黃曉明。
一來強調消費者沒錯,消費者會看清楚真正的事實后,不僅理智而且極具包容性。
再則重申只有真誠的對話,完整且坦誠的意見輸出,才是面對問題時的正確態度。
豢養二字因為指向性過于明顯,便理所當然的和“黑公關”呼應了。
于是很多人在文章特意提了理想和華為以后,就像做了排除法,定性這篇文章是對小米的批判。
扒一扒,最近發生的事。
第一財經:《別讓年輕人第一臺車,成為最后一臺》。同時,微博出了一個熱搜#為什么雷軍的口碑變了。
緊接著雷軍在在2025 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呼吁企業把資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上,共同抵制網絡水軍、黑公關等網絡亂象。
緊接著,浙江日報發布評論:《切莫用黑公關污名化公眾安全關切》; 經濟觀察報:《小米之“禍”》和《造車最不能少的是敬畏心》。
這一切看似都是對小米和雷軍的聲討。
一邊將輿論的罵聲歸結為小米過度營銷后的反噬,一邊將雷軍的呼吁綁定為,對輿論的污名后對事實的不管不顧。
因此,便出現了兩種節奏兩種極端,一則所有批判小米的全是友商的黑公關;另一則,所有不讓媒體發聲的全是雷軍養的爪牙。
事實是什么?小米真的一無是處么?輿論有沒有發聲的權利?媒體又能不能對企業做出監督發出評論?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小米也有好的產品和相應的社會價值存在即合理,大眾有評論的權利,媒體也可以做出尊重事實的報道和監督。
可要承認的是,看熱鬧的人很多,容易被帶節奏的人也很多。
這個時候有人蓄意釋放信號,引導輿論,很難保證,所有的義憤填膺背后到底是出于對事實的關心,還是對片面之詞的情緒共鳴。
事實上,小米和雷軍被罵慘了,連帶支持雷軍的也被波及。當然對小米監督的媒體也同樣被沖了。
針對產品的質疑、針對企業的監督、都是正常的。
問題就出在,水攪渾了,一個事成了另一個事,關心真相的人看不到真相,該被關注的得不到關注。
就跟乒乓球的飯圈一樣,一旦喪失了理智,自己看自己都對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所以問題早已不僅僅針對小米和雷軍,而是要敲山震虎,科技圈不該搞飯圈,烏煙瘴氣,不倫不類還不清不楚。
半月談此次的發聲很簡單。企業不去干企業該干的事,搞這些烏七八糟的,不是過分,是丟人了。
不去卷科技,卻在試圖攪渾輿論,不就是典型的不敢正事么?是發展得很好了?
所以,誰的粉絲,誰就要為粉絲行為買單。
但凡搞片面化意識形態的,都要挨上大板!
不要搞飯圈文化,不要搞飯圈文化,不要搞飯圈文化!
企業的職責就是做好產品服務好社會。
企業家的責任就是監督企業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出現了偏差能夠及時地識別改進,并且保持對公眾的坦誠。
要把口碑好不好的評價權,真正的交給消費者。要把監督權和評論權,還給媒體。
而發聲,要事實和依據,不要只講觀點和口號。
否則,不僅不夠真誠,還往往成了滋養又一次反噬的口糧。
與其說這是對小米和雷軍的定性,不如理解成對科技產業的警惕和反思。
最后,祝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