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7年,威廉·邁巴赫獲得了蜂窩狀散熱器的專利,三年之后,他將其搭載于梅賽德斯35車型上,樹立于車頭位置。得益于對內燃機散熱冷卻問題的解決,梅賽德斯35的性能與可靠性大幅提升,被認為是第一輛現代汽車。
而格柵這個最初服務于功能的零件,在之后的百年里,成為了汽車最為標志性的識別符號。
![]()
1900年,梅賽德斯35P
格柵功能的演變與進化,是豪華車之所以成為豪華車的一個縮影。我們在奔馳、寶馬、奧迪的歷史中找到無數的“行業第一”,這種技術的創新帶來了產品形式上的領先,但真正讓它們成為豪華品牌的,是承載這些技術的形式,逐漸成為人文精神與品牌信仰的外化。
![]()
理解了這一層哲學關系,也就能夠理解,為何當電動時代到來,汽車不再需要內燃機散熱器時,傳統豪華會顯得迷茫,而電動車的競爭陷入內卷。
當汽車的技術架構被完全重塑時,如何再次用技術表達人性?是所有車企站回同一起跑線所思考的問題。
誰能成功,誰就可以成為電動車時代的豪華引領者。
如果說從寶馬i3到奔馳EQ系列電動車,是德國人對于理性、技術、工程杰作的一種執念與追求,那么當奔馳Vision Iconic概念車重新找回奔馳百年歷史上的經典散熱格柵元素,寶馬iX3致敬E30雙腎格柵時,似乎傳統豪華品牌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重新審視人文精神和情感連接。
01
豪華品牌的“文藝復興”
豪華,到底是技術的勝利,還是人文精神的勝利?
我覺得答案并不難得出,堆料并不能造就豪華,而奔馳、寶馬、奧迪之所以能夠成為公認的豪華品牌,本質在于它們不僅僅擁有最好的發動機和底盤,更擁有用技術表達人在駕駛體驗中的核心地位的能力。
奔馳的機械美學與藝術,寶馬的人車合一與駕控愉悅,奧迪的科技、前瞻與理性的融合,是它們在技術背后所講述的人文敘事。
但這種燃油車時代的敘事,在電動時代遇到了挑戰。
人文精神能夠勝利,前提在于技術的基礎。而當電動時代的產品定義與市場規則發生改變時,延續燃油車的游戲規則自然會出現不適應。
![]()
無論是油電共生的寶馬i系,還是初代奔馳EQ系列和奧迪Q8 e-tron,豪華品牌在2019-2020年的“觸電”,都更像是一種燃油車的延伸和對電動車的試探。
這即是產品的設計與定義,也是銷售思維與模式。
比如那一代產品的設計風格中,一個很明顯的應用元素是藍色線條,這個設計語言在大量的“油改電”產品上出現,設計師試圖通過藍色來表達電動化與未來感。而這種“刻意”,甚至帶有些“割裂感”的設計背后,是基于燃油車的慣性下,傳統豪華品牌并不確定該如何在電動時代延續品牌內核,但又要表達轉型的試探。
![]()
事實上,簡單地將格柵封閉,或是大量堆砌座艙屏幕,也同樣是一種轉型初期的表現。而在產品定義、車型矩陣和產品SKU的設定上,它們也同樣帶著鮮明的燃油車規矩。
也許這種規則體系在緩慢過渡的全球市場可以有效,但在最重要的中國市場就不同了。
你當然可以說這里有中國市場“無序競爭”和“內卷”的因素,但客觀來說,BBA的電動車產品無論在技術領先度,還是帶給用戶的豪華體驗上,也的確很難與中國本土的競爭者相抗衡。
本質的原因,是燃油車的規則與技術,無法在電動車市場支撐品牌的精神價值。重新定義豪華的,是蔚來的用戶體驗與服務,是鴻蒙智行與華為乾崑的輔助駕駛,是“理想同學”的智能交互,是冰箱彩電大沙發,是精簡SKU與全系標配,是線上一口價的交易模式。
![]()
放到現在,這些或許已經成為了行業慣例,但在理想L9誕生的時候,它就像當年的BBA一樣,用創新、極致的技術與體驗,承托了用戶對于新時代汽車與美好生活融合的向往與精神價值。
這本是傳統豪華品牌最擅長的東西,就像它們的品牌正因此而被塑造一樣。“開寶馬,坐奔馳”這樣的品牌標簽,恰恰是通過產品的體驗讓用戶獲得人文與精神層面的價值,而如今在社交媒體上紅火的“鴻蒙智行大酒店”,放到以前那應該是“林肯之道”,是寶馬5S店的經典藏車展,是自助餐和手沖咖啡。
![]()
盡管在傳統規則框架下的“試探”意味著低風險,也符合全球車企在財務指標上的數字要求,但這也意味著你很難和那些抱著“不成功,便成仁”心態的對手們競爭。
但改變正在到來。
奧迪E5 Sportback、奔馳CLA純電的落地,以及在海外發布的新一代寶馬iX3,還有奔馳Vision Iconic概念車所展現的設計風向,豪華品牌正在基于全新的技術架構,重塑品牌與人文精神。
在社交媒體上,有人基于Vision Iconic概念車的風格,做出了未來S級、GLS級的外觀假想圖,而從評論區可以看出,那個“虎頭奔“和W222時代的奔馳,似乎正在歸來。
![]()
相比于EQ時代工程師對于風阻系數的極致致敬,無論是CLA純電還是Vision Iconic概念車,都在重塑一種將奔馳品牌精神與機械產品體驗融合的結果。就像在汽車的發展史上,奔馳代表了無數的科技創新,但更重要的,也是奔馳在社會價值中所承載的豪華、威嚴與儀式感。
設計師戈登·瓦格納重新將“格柵”這個元素在電動車上具象化地呈現,其實從功能角度,哪怕是燃油車,時至今日的技術能力也不再需要碩大的格柵。但“格柵”,或者說延伸到整個“前臉”,依然是一款車最核心的識別元素,也同樣是塑造一臺車氣場的關鍵。
![]()
真正的轉型不在于動力形式,而是如何通過技術重塑品牌敘事。動力形式的演變并不是區分一臺車豪華與否的標準,而人們對于美學的認知,也同樣不因油電而改變。
同樣,盡管寶馬iX3尚未正式在中國市場發布,但它也和奔馳一樣,在寶馬圍繞電動化兜兜轉轉之后,重新嘗試通過經典元素與當代趨勢的融合,重新塑造電動時代的寶馬精神。而奧迪E5 Sportback,不僅大膽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甚至啟用字母標本身,也是在詮釋什么才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精神。
02
真正的“專為中國”
無論是奧迪E5 Sportback、沃爾沃XC70還是奔馳CLA純電,身上都有著濃厚的中國基因,前兩者更是“獨立”于全球產品矩陣,目前只在中國市場推出的車型,而即便是奔馳CLA純電,也融入了相當多的中國技術。
![]()
無論是“中國專屬”還是“家在中國”,跨國豪華品牌這樣的表述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但相比于過去在全球產品基礎上進行包括加長在內的適應化改造,或是在全球平臺上做專屬產品(如F52寶馬1系),如今產品的本質變化,是基于中國市場需求,使用中國技術造車。
這也使得“中國技術+全球品質”在跨國車企的產品上真正成為一種可能,從最近幾款新車的產品競爭力層面,已經可以看到變化。
我們暫且不展開這部分的已經被聊過很多的變化,而關注另一種改變。
沃爾沃XC70的價格比XC60還要更低,奧迪E5 Sportback比奧迪A5L還要誘人,甚至預售的奔馳CLA純電售價和國產A級車的指導價相當。
![]()
“專為中國”,也意味著更加自由、獨立的定價體系,以及更多施展空間的營銷策略。盡管它們無法像新勢力那樣從白紙開始,但相比于過去,已經非常本土化了。
一個德國汽車經銷商將22輛中國生產的大眾ID. 6進口到德國,盡管這個過程花費了不少成本,但它的價格甚至比德國市場的ID. 4還要更低。但這個操作,讓經銷商收到了被大眾起訴的傳票。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比亞迪在歐洲市場出售的新車價格,是國內的一半,那么國內的輿論風暴又會是怎樣?
這是跨國車企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但對于奧迪E5 Sportback來說,它就可以“繞開”四環奧迪的全球價格體系,而回歸到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里——不虧錢賣車,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就足夠了。
![]()
當智能電動車產業與市場的重心轉移到中國后,無論這里的競爭環境如何,一個企業若想構建在智能電動車領域的品牌價值,就必須在中國參與到產業鏈條中。而一旦傳統豪華車企可以在中國市場,以中國規則重啟時,改變也就開始發生了。
在幾年前,行業里常會討論一個問題:電動時代,豪華的定義變了嗎?當時大多數豪華車企給出的回答,是沒有變。
如今回看,盡管先進的三電系統、智能座艙、算力與芯片仍然代表的產品力,但看看極氪009光輝、蔚來ES8、理想MEGA這些高端“新勢力”都在講些什么?是喜馬拉雅山的原石、天然木紋肌理、克制而高級的設計,是大屏與設計、體驗融合后,數字化座艙帶給用戶的體驗躍升,是“理想同學”和Nomi的擬人帶給用戶的情感價值。
![]()
最終,當智能電動車的馬力、電池、芯片統統標配后,定義豪華的依然是人文精神。豪華背后的積淀、克制、溫度,并不是堆料,或者在產品前面加上“豪華”二字就能做到的。
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建軍曾在一場論壇上說:“你自己的素質不夠高,修為不夠好,你其實是沒有機會去吸引或者服務好豪華車的用戶的。因為你做不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做多一點別人會覺得是諂媚,做少一點別人又會覺得是傲慢。”
這種微妙感覺的“拿捏”,是百年豪華品牌更懂得的事情。
而當它們的產品不再像以前一樣保留長長的選裝列表,不再有復雜的SKU,反而擁有和中國頭部車企相同的輔助駕駛能力,懂得中國用戶的智能座艙,符合市場認知的配置搭載時,才是競爭優勢的回歸。
![]()
盡管很多聲音在“唱衰”BBA,但看看它們的5/6/E依然有著月銷過萬的成績,說明仍有很多用戶認可它們的品牌;看看新勢力在宣傳時總會講,置換用戶來源中有多少比例是傳統豪華車用戶,說明過去產品的缺失,才是BBA用戶流失的關鍵。
沃爾沃就曾經講過,XC70并不想去爭搶新勢力品牌的用戶,但希望可以讓那些一直向往電動化、智能化的沃爾沃品牌擁躉,擁有一個合適的產品選擇。
年輕人真的不愛BBA嗎?其實未必,只是BBA沒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精神價值。
03
大公司視點
奔馳Vision Iconic概念車的內飾,以Art Deco裝飾藝術為靈感,這種藝術風格的誕生與裝飾藝術家從“工匠”變為“藝術家”的地位提升密切相關,它將現代風格與精細的工藝、豐富的材料相結合,代表了奢華、魅力、奔放與對技術進步的信念。
這樣的座艙融入了屏幕、動畫和人工智能伙伴,但卻以一種藝術、經典、高雅的形式呈現。而黃銅車門把手、深藍色天鵝絨,則更像是一種對于傳統的致敬。
這是豪華品牌們在迷茫過后,重新出發的一個縮影。
在技術的浪潮之下,它們終于重新發現了自己的靈魂所在。這并非技術的倒退,而是對豪華定義的“文藝復興”式的重申:豪華不止是技術領先,更在于技術如何服務于人文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