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柏林舉辦的全球對話會議上,馮德萊恩威脅中國“已經準備好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將與七國集團伙伴合作應對”,這番言論著實讓人咋舌。
馮德萊恩所指,乃是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中國作為全球稀土大國,對具有軍民兩用屬性的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本就是國際通行做法下的合理舉措,是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和產業利益的必要行為。可在馮德萊恩看來,這卻成了所謂的“威脅”,她聲稱歐洲90%以上的稀土磁鐵依賴中國進口,汽車、國防、航空航天等諸多戰略產業因此受到波及。
然而,馮德萊恩的這番威脅,更像是在無計可施時的掙扎與虛張聲勢。先看歐盟內部,對于是否要對華采取強硬措施存在嚴重分歧。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曾提議啟用《反脅迫工具法案》,就因德、意等國擔憂激化對華矛盾而未獲支持。所謂的“統一戰線”都難以形成,又何談“與七國集團伙伴合作應對”呢?而且,歐盟若真要采取行動,能拿出的“工具”也十分有限,無論是加征關稅還是限制投資等手段,在中歐貿易額巨大的現實面前,都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最終很可能落得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
再者,歐盟妄圖尋求“自救”,推出“RESourceEU”計劃,想通過回收廢料、聯合采購等方式降低對華依賴。但現實是,稀土開采提煉技術壁壘頗高,回收環節面臨著產業鏈協同等難題,而拉攏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構建替代供應鏈,也因資源品位不足、加工技術缺失等瓶頸,難以在短期內填補缺口。這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歐盟在稀土領域對中國的依賴仍將持續。
而中國面對馮德萊恩的威脅,始終保持著理性與克制。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強調中方一直給歐盟企業開“綠色通道”,審批出口手續時盡量提供方便。外交部也指出中歐經貿本質是互利共贏,應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中國的稀土政策,并非針對特定國家或地區,更不是要擾亂全球產業鏈,只是在履行自身維護國家安全和全球穩定的責任。
馮德萊恩的“威脅論”,看似是在為歐盟爭取利益,實則可能會破壞中歐之間長期以來建立的合作關系,甚至可能給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贏才是時代的主題,中歐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度極高。歐盟若能摒棄這種強硬的對抗思維,與中國進行平等、建設性的對話與合作,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是明智之舉,才符合雙方乃至全球的利益。否則,一味地揮舞“威脅”大棒,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