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電子紙采用560納米像素與氧化鎢納米粒子,打造出2.5萬PPI屏幕,呈現逼真色彩。
![]()
瑞典研究人員開發出迄今最小像素的顯示技術,能夠實現人眼可感知的最高分辨率。這一突破通過創造與真實世界完全一致的視覺效果,有望重新定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未來。
這項研究由查爾默斯理工大學、哥德堡大學與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完成。他們推出的創新技術名為“視網膜電子紙”,利用納米粒子控制光線散射,通過電調節實現逼真的色彩還原。
屏幕清晰度取決于像素尺寸與數量,但當前技術(如微米LED)在像素尺寸縮小至1微米以下時面臨極限。視網膜電子紙以僅560納米的像素突破了這一限制,其尺寸小于可見光波長。
氧化鎢納米粒子控制每個像素的光學行為。通過調整粒子尺寸與排列方式,研究人員可精確調節光線反射,生成紅、綠、藍色調。施加微小電壓即可“關閉”像素,使其呈現黑色。
“這意味著每個像素大致對應人眼中的單個感光細胞,即視網膜中將光轉化為生物信號的神經細胞。人類無法感知比這更高的分辨率。”查爾默斯理工大學的安德烈亞斯·達林教授解釋道。
該顯示屏面積與人眼瞳孔相當,分辨率超過每英寸2.5萬像素(PPI),約為普通手機屏幕像素密度的150倍。
反射式屏幕模擬自然顯色
與LED或OLED屏幕不同,視網膜電子紙不主動發光,而是像鳥羽折射色彩般反射環境光。這種方式大幅降低能耗,并允許屏幕被放置在極近距離。
為展示技術效果,研究團隊在僅1.4×1.9毫米的表面(約為手機顯示屏面積的四千分之一)上重現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名畫《吻》。盡管尺寸極小,圖像仍保留了驚人細節。
“這項技術能為信息交互和感知世界提供新方式,拓展創作可能性,改善遠程協作,甚至加速科研進程。”論文第一作者、烏普薩拉大學助理教授熊坤立(音譯)表示。
邁向沉浸式虛擬世界
研究人員認為,視網膜電子紙或將變革人類體驗數字環境的方式。其逼真色彩與超高像素密度,使其特別適合VR/AR頭顯等緊湊設備。
“這是在屏幕微型化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提升了畫質并降低了能耗。”哥德堡大學的喬瓦尼·沃爾佩教授強調,“該技術仍需優化,但我們相信視網膜電子紙將在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最終影響所有人。”
通過復刻現實的視覺保真度,視網膜電子紙讓科學朝創造人眼難辨真偽的虛擬世界更進一步。
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于《自然》期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