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二屆中國楊凌農高會榆陽頭雁展區,37家企業與“頭雁”主體組成的“方陣”格外醒目。它們以“圖文展板+視頻展播+實物展示+數字交互”的多元形式,帶著8大類40余種農特產品集中亮相。
圖文展板區清晰勾勒出榆陽農業的發展脈絡,從“頭雁”培育政策到產業布局規劃,從技術攻關成果到市場拓展路徑,一張張圖表、一段段文字,系統呈現了當地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節點。旁邊的視頻展播屏則循環播放著田間地頭的生產場景:標準化大棚里的蔬菜管護、智能化養殖場的牲畜飼喂、深加工車間的流水線作業。這些展示不僅展現了榆陽現代農業的豐碩成果,更揭開了“頭雁”領航產業振興的發展密碼。
![]()
“大家可以湊近看,咱們這產品用的是最傳統的石碾工藝,能最大程度鎖住食材里的營養和原香。您現在聞到的這個自然香氣,就是石碾工藝獨有的。”在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展位前,金黃的石碾小米與麥香濃郁的石磨面粉格外吸睛,二十多種雜糧產品整齊陳列,負責人劉勇正忙著向觀眾介紹產品的特點。“我們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主要銷售石碾小米、石磨面粉等農產品,年產5000多噸。通過采取‘線上+線下’的模式銷售,年銷售額超1500萬元。”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勇說。
“作為‘頭雁’,做企業也一定要想著為鄉親們多做點事。現在已經帶動500多戶農戶,種了3000多畝小雜糧。針對100多戶脫貧戶,我們專門簽了農產品收購協議,收購價還比市場價高20%以上。另外,公司還解決了45人的就業問題。”
劉勇正是榆陽“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生動縮影。自2020年榆陽區開展“頭雁”培育以來,著力提升“頭雁”的產業發展能力和聯農帶農能力,共培育408名“頭雁”,實現全區317個行政村“一村一雁”全覆蓋,多位“頭雁”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后稷獎”、榆林市致富帶頭人等榮譽。
“頭雁”們不僅自己闖市場,更帶著小農戶抱團發展,有效發揮了聯農帶農、興農富農作用。從“土專家”到“領頭雁”的張建仁,在參加“頭雁”培育后,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村民承包果園,免費教技術。在他的帶動下,老人和婦女都成為社里的技術管理專家,現在全村村民實現從“靠天吃飯”到“向山要富”的轉變。
![]()
“2019年,在我的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村集體栽上了1200多畝山地蘋果,惠及191個人,達到人均5畝果園的標準。現在果樹進入坐果期,今年每戶增收2至3萬元;再過三年,到了盛果期,要實現從每戶增收變為每人增收2至3萬元的標準。希望我們的村民,像我們現在栽種的山地蘋果一樣,能收獲‘又大又好、健康’的生活,讓村民生活更上一層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榆林市榆陽區甜蜜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建仁舉著手里的蘋果向記者介紹。
在農高會琳瑯滿目的展臺中,榆林市老閆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南瓜子種子格外亮眼。作為破解產業瓶頸的“頭雁”創新成果,它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農民駐足咨詢。該公司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聯合攻關,成功培育出可畝產300斤的優質南瓜子新品種,填補了國內南瓜子高產栽培的技術空白。
“我們此次把最新研發出來的這個種子帶到了農高會現場,它具有多籽、品質好、產量高的優勢,深受農民朋友的喜愛。”榆林市老閆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閆磊說。
農高會的展臺雖小,卻映照出榆陽“頭雁”領航的大格局。這些扎根田間地頭的“領頭人”,正以技術為翼、以產業為基,帶動更多農戶蹚出現代農業發展路,讓榆陽的農業產業既有“含金量”,更有“帶動量”,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實力量。
“近年來,榆陽區為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以‘頭雁’培育為突破口,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在培育過程中,我們不僅打造出‘沙地上郡’公共品牌產業化聯合體模式,培育出魚河大米、榆陽米茶、榆陽土豆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還同步孵化出‘沙蓋妹’‘好婆姨’‘上和湖羊’等具有鮮明地域辨識度的榆陽農業品牌,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實踐成果。”榆陽區農業局副局長付繼平表示,“接下來,我們將培育更多‘頭雁’,帶動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讓他們真正成為產業振興的堅實力量。”
記者 陳靜仁 李杰 劉浩波 王重陽
編輯 強小強 校對 秦學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